最近先後去了「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和「鹿耳門天后宮」。雖然「鹿耳門」是耳熟能詳的地名,但自己對它的了解其實有限,今天就接著去尋找鹿耳門的歷史和軌跡吧!

 

  

終於來到歷史中的「鹿耳門港」,是一種雀躍又歡喜的心情。「鹿耳門」地名的由來,據說是因為地形像一對鹿耳。

 

 

為什麼說這裡是「府城天險」呢?因為在明鄭時期,鹿耳門港道的地勢險要,鹿耳門港道面寬水淺,退潮時水深不及一丈,船隻易擱淺。因此號稱「天險」。

 

   

「 鹿耳門港」正因為有了「鄭成功」,意義才更深遠。西元1661年鄭成功祈求媽祖庇佑漲潮水才能從這裡登陸,打敗並趕走荷蘭人。今天就讓石碑和鄭成功一起入鏡。(「鹿耳門港」和「府城天險」是同一塊石碑的前後兩面。)

 

   

鄭成功雕像豎立在鹿耳門港旁。雖然台江內海早已因泥沙淤積而消失,但鄭成功的英名卻一直流傳了300多年。雕像是信徒到大陸挑選石材並在當地雕刻運回台灣,曾由道士開光並由前市長施治明揭幕,卻因原來位置和用地問題,被置放於樹下10年。2014年國姓爺託夢有意站起,所以將鄭成功石雕立於石碑旁相互對映,彷彿在守護著台灣

 

  

 整個港區早已榮景不在,除了紀念石碑,鄭成功雕像、鎮門宮及右邊的海巡署外,幾乎空無一物。伴隨著海風和海沙,除了幾位釣客幾乎沒有訪客,頗令人感傷。對於一個對台灣歷史深具意義的地方,不知道憑弔的方式是否草率了些?

 

   

置身在在鹿耳門溪出海口處,頗有一種歸去來兮的傷感!

 

   

想當年「鹿耳門港」可是台灣和大陸唯一的港口。如今卻早已繁華落盡,不得不感嘆歲月的痕跡和環境的變遷!

 

這個區域屬於「台江國家公園」範圍內。台江公園為台灣2009年成立的第八座國家公園台江一名,源自歷史上的台江內海,多已陸化為濕地或魚塭

 

 鹿耳門「鎮門宮」主要奉祀延平郡王鄭成功。

 

  

一樓奉祀鄭成功,也奉祀一些其他的王爺。(廟方最近才加裝了鐵窗,防止神像「再」被偷)

 

  

二樓為奉祀鄭成功之母田川氏(翁太夫人)的「慈恩堂」。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他在日本出生,六歲時才由父親鄭芝龍帶回福建。鄭成功母田川氏的母親後來改嫁泉州移民日本的翁姓鐵匠,而田川氏成為翁姓繼女;這是在鄭式族譜中,田川氏被加註為翁太夫人的原因。鄭成功母親45歲時,因清攻陷泉州憂心被辱而自殺。(圖中兩位荷蘭赤腳門神隨侍在側,右邊的還有賜名證書,左邊的證書已損壞擺在旁邊的桌上)

 

  

1990年時,因鄭成功士兵託夢而在鹿耳門溪建廟祭祀鄭成功與士兵們,即為鎮門宮的興建起源,由「鹿耳門天后宮」的開基媽祖賜名為「鎮門宮」。(此張照片的地上還繪有台灣地圖)


 

建築物仿明式建築,側面則為鹿耳門港邊街屋意象。主因當時鄭成功想以台灣為根據地,反清復明,但壯志未酬,為了紀念他的心志,於是以明式風格為主,屋頂則為玄天黑瓦設計。

 

   

1661年4月鄭成功由鹿耳門登陸,1662年2月荷蘭人投降,同年6月他就因病過世。反清復明壯志未酬,得年39歲。

 

  

 (照片翻拍自網路)

「鎮門宮」除了祭拜鄭成功,最有名的要算是兩尊赤腳西洋門神了。這是門神畫像繪者的理念,認為既然荷蘭人是被鄭成功打敗,所以就由其服侍,故以油畫技巧繪成西方人臉孔,想不到因此而成為鎮門宮的特色。而為鄭成功所降服的荷蘭人,也因為長期守護著鎮門宮有功,因此國姓爺特別賜封2位赤腳門神名為「鹿耳門神」並賜國籍,於2005年歸化為台灣籍。還分別取名為「鹿風」及「耳順」。

 

   

2002年宮裏9尊神像失竊,半年後尋回。廟祝在夢中看見赤腳門神為了追捕竊賊,踩到玻璃仍一路追查;經口耳相傳,民眾寄來超過3000雙鞋。有畫的、紙做的,布縫的,還有荷蘭鞋、馬靴等。廟方因此舉辦「門神祭」,還擲筊問門神喜歡那雙鞋,結果通通留下來。後來廟方又繪了穿上鞋的門神。(右方為原本赤腳的門神,左方的已穿上鞋)。

 

   

廟方展示了一些民眾寄來給赤腳門神穿的鞋。

 

 

這是另一尊已經穿上鞋的荷蘭門神。鞋的式樣還是特別擲筊選出,請畫家畫上的。看來鎮門宮還真會製造話題。

 

  

(照片翻拍自網路)

千萬別以為故事說完了喔!這尊神像可不是國姓爺,而是他的父親「鄭芝龍」。2015年初,國姓爺托夢希望為他的父親塑神像。但鄭芝龍海盜及降清的形象多有爭議,但撇開歷史的包袱,台灣人不也是什麼都能拜的嗎?當一切水到渠成,鎮門宮於2015年中秋節迎來鄭芝龍神像,讓鄭成功與父母團圓。(神像委由高雄一位佛雕名師以樟木雕刻而成)

 

 

(照片翻拍自網路)

供奉才兩個月,同年11月30日,鄭芝龍神像連同另兩尊王爺像竟然被竊了;特別求證廟方,至今還未找到。 全台「唯一」供奉鄭芝龍神像的宮廟,神龕上卻只剩下名牌。但願荷蘭門神能早日將衪們尋回,讓大家可以一睹鄭芝龍神像的真面目。

 

   

和鎮門宮的建築及荷蘭門神相比,這個金爐造型和一般台灣廟宇的風格就相近多了。 

 

  

鎮門宮側後方有個類似㙇的土堆,是1662年鄭成功過世後,由長子鄭經所立的建祠之誌。

 

   

這是廟右後方的海魂尖碑,尖碑旁兩個較低的石碑是紀念十多年前在附近海域捨己救人的一位軍人和一位學生。

 

   

走到廟後方處;右邊的大榕樹旁棚架有一家小吃店,但這裡人氣不多,所以小吃店生意也門可羅雀。

 

  

鹿耳門港據說是欣賞夕陽美景的絕佳地點,可惜沒有計劃停留到這麼晚,只能看看白天的景致。

 

   

鹿耳門溪出海口附近,都能見到許多的蚵架。因潟湖地形適合牡蠣的生長。

  

這是由Google所截取的地圖,可以清楚看出整個台江內海已陸化為溼地或漁温。台南是台灣最早建立的城市,從荷蘭人佔領台灣,到清代設台南為府城,直到日治時代,因安平港泥沙淤積而轉向台北發展才沒落。但台南保留了最完整的歷史古蹟,也留下了最美的潟湖和溼地。

原以為美麗的鹿耳門溪承戴著台灣的開拓史,應該是被好好珍惜和對待的。但附近地區的底泥其實是受到有毒的汞和戴奧辛的嚴重污染;1982年關廠的台鹼公司生產農藥外銷日本20年,排放有毒的廢水,使得廠區土壤及地下水遭到嚴重污染,至今還無法清理完畢。而鹿耳門天后宮及鹿耳門港就是坐落在被污染的「鹿耳門里」和「顯宮里」。是政府欺負無知的百姓,抑或是政府當初也是無知的?除了心痛,還是心痛!

 

arrow
arrow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