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文章雖然介紹過「左營舊城」,但自己卻一直耿耿於懷,因為對於重現的「西城門」了解有限,也不知道它確切的位置。在網路上得知「舊城文化協會」於今年舉辦了好幾場的「見城釆風」導覽活動,其中屬於週六下午的「見城采風半日遊」,有我最想了解的西門,就迫不及待的報名參加了。

*所謂「見城」,是「看見古城」的意思。

 

 

挑選雙十連假四天的第一天來參加這個活動,真的太幸運了。繳台幣100元活動及保險費的應該只有五位吧!表示參加人數只有5人,還搭配兩位導覽老師,一位小兵,另有一位幫忙拍照並拿著醫藥箱的工作人員。(身著滿清一品官服的,為我們此次兩位導覽老師之一。)

 

 

出發前先在「舊城文化協會」辦公室內聽取簡報,介紹整個舊城古蹟的概況。

 

 

由見城工作站出發啦!今天行程順序如下:

見城工作站陸戰隊崗哨遺址→東門→啟文南門→三百年古興隆井→三角公園(官署遺址)→埤子頭震洋隊遺址(神社、防空壕)→奠海西門遺址→外興隆考古遺址→見城工作站。

 

以眷村老房子為意象的裝置作品。

 

 

早期這片大草原就是海軍軍區 。

 

 

裝置藝術:左邊要展現的就是柴山上,台灣特有種的「台灣魔芋」和「密毛魔芋」。 

 

 

來到「東門」,再來張大合照 。

 

 

城牆上的一個個小洞,有排水的功能。 

 

 

城牆下設有排水設施,稱為「水關」,隔有三條花崗石條,是為了防止敵人由此爬入城內。城內地勢較高,所以水會排往地勢較低的護城河。而東門的護城河,也是曹公圳的灌溉溝渠,稱為「龜頭涵圳」。

 

 

令人質疑以「護城河」的寬度和深度會有防禦的效果嗎? 原來當年護城河的深度,大約有城牆高度的3分之2,粗估至少有2~3公尺。而寬度,則涵蓋至整個馬路的位置。想不到當初的規模還蠻壯觀的。另外,護城河是有區段的,並非完全圍繞舊城一圈。

 

 

東城牆上的砲台。

 

 

沿著東門往南走到城牆及護城河的尾端。右邊為眷村改建後,配售給軍眷的國宅。

 

 

由「東門」步行約500公尺,就到達「南門」。 

 

 

城內門額上 「南門」兩字,左右兩側都有題字,為建造年代和捐贈仕紳大名。

 

 

「南門」就是「啟文門 」,意為開啟人文。城門外不以東西南北命名,而命以其他名稱。用以混淆入侵者,使其分不清東西南北門。

 

 

看完南門,往「海光俱樂部」前進。 

 

  

途中經過「永淸國小」。

據說「永清」校名的由來,是為了紀念海軍總司令「桂永清」(1901-1952)。桂永清,為第一期黃埔軍校學生。1954年6月24日升任一級上將參謀總長,就職52天後就在臺北家中因病去世。但也有一說是自殺,因他身體一向健壯,不可能忽然得病而亡(原來海軍也有所謂的白色恐怖事件),享年54歲。

 

 

進入海光俱樂部。 

 

 

海光俱樂部內的興隆井」,因興隆而得名。興隆井過去應為縣衙內官紳的飲用井;井以咕石砌成,以紅糖、桂花、石灰等調和之泥漿接合。

 

 

目前為維護古蹟文物,在井外側加蓋涼亭和欄杆保護。若不用心看,還真不知道是一處古蹟。

 

 

解說牌上說明,1974年因修繕庭園而發現,經查證得知為古井,明令為保護古蹟文物。願睹物思往,緬懷先民,創業維艱。

 

 

特別探頭往古井裡望,裡頭真的還有水。 

 

 

 離開「海光俱樂部」前往馬路斜對面的下個目的地「三角公園」。 公園位於兩條馬路中間,屬於興隆莊地勢最高的地方,在清代為官署的所在地。

 

 

三角公園內的「壯烈永昭」紀念碑。這碑是紀念海戰犧牲的指揮官「胡嘉恆」將軍。導覽老師說老蔣一輩子說要反攻大陸,都沒有行動。唯一的只有這麼一次。行動內容大約如下所述,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當時中共還讓被俘的人員做留下或回台的選擇;選擇回台的人被冷凍了。反而居住多年,再回來的人成了英雄。時間點的選擇不同,讓人成為了英雄或狗熊,還真是萬般由不得人,一切都是命。

『1965年,中華民國海軍為執行「海嘯一號」特種作戰任務,意圖以海上軍力掩護輸送兵力,搭載陸總特情大隊之膠舟乙艘,及工作人員七人,以東山島為目標,實施兩棲偵察及海上突擊襲擾,並俟機摧毀雷達站。八月五日6時,巡防第二艦隊司令胡嘉恆少將率劍門(艦長王蘊山中校)、章江兩艦(艦長李準少校)及搭載工作人員,離開左營港往東山島,23時卸下工作膠舟與工作人員,隨即巡弋監視附近海域。6日1時50分,劍門、章江兩艦於東山島與南澳島之間,與解放軍海軍艦艇十艘發生戰鬥,章江及劍門兩艦沉沒。』(取自維基百科)

 

 

離開三角公園,跨到另一條馬路的對面,圍牆有個小缺口可以進入已拆除的「西自助新村」,這正是我所最期待的西門。而這邊也是二戰期間,台灣最大的左營埤子頭「震洋特攻隊」基地所在地。

 

 

(古城牆的炮台被佔用改建成眷舍)

日本的「神風特攻隊」大家耳熟能想,但很少人知道還有一支海上自殺攻擊的「震洋特攻隊」。「震洋特攻隊」當年除了布署在高雄,還有澎湖、基隆、屏東枋山及車城等地區。

二戰期間東亞地區有100多支「震洋特攻隊」。1944年底日軍情資顯示美軍可能從左營港口登陸,所以派出500多名震洋特攻隊員,以海軍身分秘密進駐現今左營眷村內。但直到隔年,日本投降,二戰結束,他們都沒能上戰場,結束了僅10個月的駐紮。除了在一次例行訓練時,因風浪太大翻船,犧牲了7個人。

 

  

(照片取自維基百科)

每艘震洋艇裝載250公斤炸藥,以三合板為船身,搭載豐田汽車引擎,一人駕駛,隱蔽於基地洞穴內(格納壕),待美軍艦艇來襲,集體高速衝向敵艦,進行自殺性攻擊。戰後國軍在左營海軍基地共接收震洋艇208艘。「 格納壕」:為日文說法,也就是一座座小山洞形狀的軍事設施,用來藏放小艇。

 

 

走入荒廢的房子,想不到城牆内部是被挖空的。還另設有磚造階梯通到城牆上,可再下到城牆另一端。

 

 

膽大者可以行走在城牆上,但我還是乖乖地爬過階梯,走平面道路到城牆的另一側,準備去拜訪「震洋神社」。

這片古蹟城牆,在今年2月11日竟然有20多人的漆彈團體來這裡打漆彈,在城牆上留下了色彩斑斑的彈痕,辯稱不知此地為古蹟。除了譴責,文化局只好趕快派人來清洗,因為也沒有罰則來懲處他們。

 

 

爬上參道(階梯)準備參訪「震洋神社」了。神社是建在城牆上。

1997年震洋日本隊員回訪左營基地,指出大樹後方位置為機關科、電信、信號、看護、主計的兵舍。而當年駐紮在舊城的3支震洋特工隊中,有一支以隊長薄繁藏命名的「薄部隊」也曾留下文字記錄。

 

 

(神社神壇基座)

左營舊城西門砲台城牆馬道上的「震洋神社」遺址,這是目前世界唯一留存的「震洋特攻隊」營內神社。當年震洋特攻隊駐在的多個基地中,僅海南島及台灣左營舊城設有營內神社,但只有左營的保留下來。神社遺址數十年來因被老樹覆蓋,保存良好,神壇基座還一度被眷村居民當成國軍升旗台。

2014年2月眷舍開始拆除,才在舊城西門砲台城牆馬道上,發現疑似日本神社的神壇基座及手水缽容器,城牆馬道的水泥階梯,則疑似神社參道。  但未發現鳥居、石燈籠。研判當時美軍已經常偵查及轟炸,而且城牆馬道空間狹小,所以未建造。

 

  

當年震洋特攻隊「薄部隊」小隊,遠從日本神社迎來神龕,在左營舊城設立震洋神社,5名製作者在神社前合影。

舊城文化協理事長「郭吉清」和文史工作者「廖德宗」,透過文獻資料及網路,聯繫上日本神奈川大學教授「坂井久能」,及研究台灣日本神社的專家「金子展也」,方才解開這段封存70多年的震洋之謎。當年震洋特攻隊從日本訓練基地移防前,薄隊長至基地旁的八幡龜山神社 (供奉天照大神) 申請分靈,將代表神祇的御札帶至左營舊城基地,並選派具有木工專長的勤務兵興建神社,讓軍隊供奉。

 

 

1997年,年邁的震洋隊員由日本來到舊城緬懷軍中生活,指出士官室、各兵舍位置;並至西子灣祭拜二戰失蹤隊員。2001年出版「回想薄部隊」一書,作為二戰的最終回憶。


 

 日軍軍魂塚的傳說故事。(照片由網路擷取)

1949徐姓上尉落腳城牆邊的西門砲台,感覺有怪異的聲響與人影。請來法師超度,告知地下有九名日軍、三名台灣兵亡魂,但在那個時代,只能和平相處了。徐家後來因為增建房間,挖掘地基,發現地下有骨骸,於是就在庭院圍牆邊設「軍魂塚」,每逢初一、十五祭拜2009年徐家搬離,20113月辦理告別超渡法事後,將石碑及小廟打破,埋於現場。20142月時眷舍、軍魂塚同時被拆除。據說徐家以米酒祭拜,還被托夢說要喝清酒。

 

 

由此處可以看出城牆的厚度,約為3公尺厚。 

 

  

左側為城牆內區域,地勢較城牆右側為高。眷舍幾乎已全部拆光,但仍有釘子戶 。

 

 

左邊建築,即為前面所述炮台改建的眷舍老屋。 

 

 

(防空壕)我們由此出入口進入

 西自助新村在2014年拆除時,共發現17個震洋隊防空壕,其中16個屬於標準規格之圓形防空壕。

 

  

(防空壕)再由此出入口出來。

 

 

終於見到「西門遺址」了。西門在消失70年之後,於2014年2月西自助新村拆遷時,正確位置才被發現。

 

 

古蹟目前以鐵架及紗網覆蓋維護 。

 

 

研判這裡就是西門城門洞口基座的遺跡 ,中間較小的水泥基座應該是居民增建屋舍時的隔間。

 

離開西門遺址,到達 [外興隆考古遺址]。

2004年國防部原本預定在,外興隆遺址興建四棟15層樓的公寓,因為該地區屬於舊城遺址範圍,故委託考古學者考證。發現該區含有「史前」與「歷史時期」兩個文化層,「史前文化層」距今約5000-3400年前,可能包含「大坌坑文化」晚期與「牛稠子文化」;歷史時期文化層,則確認該地區是明鄭時期,清代鳳山縣治興隆莊之所在。

 

 

(外興隆考古遺址)

眼前這片大草坪就是外興隆考古遺址,導覽老師說,其實就是古人的垃圾場。裡頭發現了很多碎瓦片、貝殼等。而他們居住的地方,預估應該就是大樹後面的範圍,屬於地勢較高的區域。

  

 

結束半天的導覽活動,騎牛回家了。 

今天總算更了解整個舊城的歷史文化和古蹟。而文化部去年也已核准左營「見城計畫」,要以8年、20億經費重現國定古蹟左營舊城歷史現場,除了舊城殘跡修復、引水恢復護城河舊貌景觀、南門連結城牆等,可能西門也會重現。古蹟的被重視,代表著台灣文化的水準提昇了。我們就期待更完整的舊城風貌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高雄市 左營 西門
    全站熱搜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