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園」是老台北人共同的記憶,很多台北人可能會因為太熟悉而忘了它。民國70年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就在新公園附近,公園內有著我少女時代的回憶。日後移居高雄,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新公園」早已被我遺忘。這幾年卸下工作的重擔,再去找尋這些塵封於記憶中的人事物,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今天帶著朝聖的心情,重新來認識「新公園」,也就是1996年被更名的「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今天搭公車前往,下車處位於總統府附近。這座日治時期的總督府,現今的總統府。每次經過,總會被那巍峨壯觀的建築所吸引,而忍不住多看一眼。

 

 

這次由凱達格蘭大道旁的側門進入。這兩、三年藉著和同學、老友碰面,多次約在「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只是重逢的喜悅,往往無暇於景物的專注。今日懷抱著拜訪老友的心情,專程前往。

 

 

(公園導覽圖)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是1899年日治時代所啓建,到1908年初步落成。由於興建年代比1897年落成的首座大型公園 -「圓山公園」來得晚,故俗稱「新公園」。

 

 

進入公園,迎來的是「和平鐘」,「和平鐘」是1998年國際獅子會中華民國總會所捐贈。原來的位置為「兒玉源太郎紀念像舊址」。【兒玉源太郎】為日治時期第4任臺灣總督(西元1898年~1906年)。

 

  

台灣博物館內的 【兒玉源太郎】銅像。

 

  

「和平鐘」正後方有個小噴水池。

 

【銅馬】位於兒童遊戲區附近,銅馬是從大直忠烈祠前圓環遷移過來的,而大直忠烈祠的前身正是「台灣護國神社」,所以這匹銅馬應是來自戰後被毀的護國神社。*「台灣護國神社」在1942年所興建,於1966被拆毀改建為忠烈祠。台灣護國神社供奉著,靖國神社裡與臺灣有關的英靈。

 

銅馬左右腹側都有模糊的櫻花徽記,神似台灣護國神社的標誌。

 

  

沿著右邊步道來到「二二八紀念館」。

 

 

1997年設立的【二二八紀念館】。它的前身是1930年日本人所興建的「台北放送局」,也是臺灣第一個廣播電台。 1945年國民黨接管臺灣,194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爆發,當日下午大批憤怒群眾就是衝入公園內的「臺灣廣播公司」,對外播音發出控訴,成為全臺反抗活動的開端,這一層與二二八事件的歷史關聯,成為公園改名的緣由。

 

 

【二二八紀念館】主要展覽內容以二二八事件為主;此外,二二八紀念館還設有特展、藝文活動和不定期的講座,是民眾感受歷史事件的絕佳去處,以不同的方式感受二二八事件的歷史過程。

 

 

【二二八紀念館】外的追思廊。

 

 

紀念館大門外的花圃上,有一株2005年由日本空運來台所種植的【文殊蘭】。

這株象徵和平的文殊蘭是有其意義的,1945年8月6日日本廣島遭原子彈轟炸後,當地所有植物都告枯萎,惟獨幾株距離原爆點僅二公里的文殊蘭存活下來,之後這些文殊蘭除被種植在廣島和平公園外,也分送巴西、比基尼島、南韓等地,成為「和平之花」。 

 

 

再往前走,看到公園內的「二二八紀念碑」,「二二八紀念碑」於1995落成,翌年2月28日正式揭碑。這個紀念碑在日治時期是豎立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銅像的地點。

 

  

台灣博物館內的【後藤新平】銅像。

「後藤新平」原是醫生,於1898年與「兒玉源太郎」同時來台灣,擔任台灣民政長官,也就是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府最高官員。他在8年多的任期中,改善了台灣醫療衛生環境,規劃自來水、下水道、交通等基礎建設,對台灣有非常大的貢獻。

 

 

公園內並非只有日治時期的遺跡,它還有清代的古蹟,且讓我們一一觀之。

 

 

三級古蹟的「急公好義碑」, 建於1888年。是台灣巡撫劉銘傳為了表揚清代聞人洪騰雲熱心公益所興建的。洪曾於1878年捐出土地興建科舉考試的考棚,讓北部考生不必遠迢迢趕到台南應試。牌坊原位於衡陽路上,1905年為了拓寬道路,被總督府拆下重建於現址。這也是【後藤新平】懂得安撫台灣人心之處,在適當時機,還是會保留一些台灣早期的古建築。

 

   

「急公好義坊」前方的石獅(左)。這對石獅來自清朝「台北府衙」門前,台北府衙大約在今天的重慶南路和懷寧街之間。

 

石獅 (右)

 

  

福建台灣巡撫劉銘傳序:奏台本府淡水線四品封典同知銜共生洪騰雲,因府城建造考棚行署,捐助田地並經費銀兩,核與請旨建坊之例相符,仰懇天恩,給予「急公好義」字樣,以示觀感,光緒十三年潤四月十六日奉硃批著照所請,禮部知道,欽此,光緒十四年立。

 

 

公園內還有一座「福德宮」,就位於「急公好義坊」牌坊後方,但福德宮和牌坊並無關連。在清朝時有塊巨石被奉為「石頭公」,鄉民燒香奉敬、祈求平安。1931年,日本當局把它改建成神社,名為「台北天滿宮社」;1945年日本投降,神社被毀,再改奉石頭公,即俗稱的土地廟。今天特別進入土地公廟觀看,想不到小小的土地廟,竟然香火鼎盛。

 

 

散步累了,可以在「露天音樂台」的長條椅坐下來歇歇腳。不論是一個人放空,抑或三五好友聊聊天,都非常適合!

 

 

1935年因為舉辦「台灣博覽會」,原本像個小涼亭的音樂台,才改建成較適合觀賞的半圓形舞台。目前的舞台已經過多次整修改建,但雛型沒有太大的變化。

 

 

能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中心,有這麼一座占地7.618公頃的大公園,是台北人之福!

 

 

除了清代及日治建築,這裏還有蔣中正時代的中國庭園設計。1963年設置了五座中國古典大紅八角亭;中央是紀念孫中山的翠亨閣,其餘四角有四座「開台先賢」鄭成功、劉銘傳、丘逢甲,以及連橫的銅像。

 

我們沿著橋來看看池中的「翠亨閣」

 

「翠亨閣」紀念國父孫逸仙,閣樓上鎖不能進入。

 

鄭成功的「大木亭」

 

劉銘傳的「大潛亭」。 

 

丘逢甲的「滄海亭」。

 

 

連雅堂的「劍花亭」 。

 

  

離開古色古香的中國式閣樓涼亭,我們繼續往前走。

  

 

 (孔子像與杏壇基座)

孔子銅像於1975年矗立,是由台北市獅子會與日本群馬縣高崎獅子會共同捐贈。此處在日治時期立有台銀副總裁【柳生一義】的銅像,台灣光復後,改立【陳納德】將軍銅像。

 

 

(黃氏節孝坊)

除了「急公好義碑」 ,園區內還有另一座同是三級古蹟的牌坊 - 「黃氏節孝坊」貞潔牌坊。牌坊建於1882年,原本落成於東門街。1901年日人在東門街建總督官邸,於是將它移到當時尚在闢建中的新公園。旌表牌坊是中國社會中特有的表揚性建築,目的在藉以教化人心,所以多建在熱鬧的大街或受表揚者的住宅前。

 

 

【天后宮舊址碑 】就位於貞潔牌坊旁。

1888年台灣巡撫劉銘傳,為了加速台北城的繁榮,籌資興建了這座天后宮。當時「台北大天后宮」不僅是人們的信仰中心,更成為地方官紳名流的聚會場所,可惜榮景只維持7幾年。1895年日人治台後,天后宮立刻被軍隊徵收充作兵營,後輾轉改為台北辦務署的臨時廳舍、醫學院學生宿舍,1905年又成了公園預定地,歷經數次風災任其荒廢,凋敝殘破無人聞問。1913年實施市區改正,拆掉天后宮、興建「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今台灣博物館)。

 

  

天后宮復原圖(國立台灣博物館世紀典藏特展展覽資料。李乾朗教授繪圖。)

 

  

天后宮舊照(國立台灣博物館世紀典藏特展展覽資料)

 

  

這座有史以來最短命的媽祖廟,從此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只剩下廟裡的礎石、柱珠四處散落在公園內,成為遊客歇腳的石椅。從數量可以得知,這座消失的廟宇,當年規模必定不小。

 

當年拆除天后宮時,剩下的礎石、石珠等遺構,散落於公園內,成為石椅或園景裝飾,遺跡至今仍然可見。

 

 

「天后宮」拆除後,原供奉的金面媽祖神像,被日本人放置於官廳倉庫的一角。後來三芝士紳「黃見龍」發現了這尊金面媽祖,將媽祖迎回三芝奉祀。1919年三芝「福成宮」落成,台北府天后宮金面媽,從此落腳於台灣北海岸的三芝,成為當地民間重要的信仰中心。

  

 

(台灣博物館)

1913年實施市區改正,拆掉天后宮、興建「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現今的台灣博物館),於1915年完工。從此新公園的範圍開始往北擴展,形成現今的規模。

 

  

【台灣博物館】前有兩隻銅牛。最早銅牛是放在台灣神社(現在的圓山飯店),光復後才轉給台博館收藏。

 

 

另一側的銅牛

 

  

(蒸汽老火車)公園大門入門右側小徑上陳列著兩台古老蒸汽火車頭,是台灣鐵路第一號及第九號蒸汽機車。

  1. 第一號(騰雲號),是台灣鐵路史上第一台蒸汽機車。1887年劉銘傳興築台北至基隆鐵路時自德國購入,使用了37年,1924年除役。
  2. 第九號,則是台灣最古老的蒸汽機車,1871年英國製。日本使用30年才送到台灣,來台後又使用了24年,使用超過半世紀,在1925年除役。

 

 

【拱橋流水】標準的日式庭園設計,記得年輕時常看到工作人員在橋上撈浮萍。30年過去了,情景沒有太大的改變,反而覺得它更優雅恬靜。

 

 

這座百年公園有著如同仕紳般成熟穩重的氣質,是一般新生代公園遠遠比不上的。

 

 

台灣博物館後方的【日晷儀】。

 

 

(放送亭)

1934年台灣放送協會臺北放送局興築於公園內,所設置的「放送亭」(廣播亭)。當年收音機還不普及,一般人都聚集在新公園收聽廣播。1945年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戰敗投降時,台北就是由這座放送亭播放消息的。

 

 

逛完新公園,由懷寧街側門離開。 早年西側的懷寧街曾有許多的路邊攤販,販賣各式小吃與飲品,其中以「公園號酸梅湯」最為著名。現今還見有「公園號酸梅湯」的店面招牌,只是不知是否為正統。

 

 

走一趟二二八和平公園,彷彿讀了一本台灣近代史。這一座建於日治時代的公園,立意在展現西化成果的歐風庭園,歷經百年成了一座追溯歷史、撫平傷痛的紀念公園。因為世局變化、政權更迭,讓不同時期的文化元素齊聚於公園內不同的角落,供後人憑弔與追思!

30多年後的今天,回想當年眼中的新公園,景物大都依舊,但心境上卻大不同。當年青春洋溢,對人生懷抱夢想,只在意自己。而今人生經過不斷的挫折磨練與成長,心變柔軟了,對人世中的人事物,有的只是感恩和感謝 !

 

 

arrow
arrow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