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火車之旅,來到屏東的「佳冬鄉」。到佳冬,一般必須由高雄坐火車到潮州,再由潮州轉區間車到佳冬。今天很幸運,在高雄坐上每天早上9點唯一一列由高雄新左營站開往枋寮的區間車,直達「佳冬」,耗時約70分鐘。

 

火車上零零落落的上下車人潮。過了潮州 ,整個車廂包含我只剩下兩位乘客,彷彿是自己的專屬火車,感謝鐵路局不計成本的付出!

 

  

佳冬」火車站,每天上下車的人數不到200人。越到鄉下,越感覺到城鄉差距的大!這列火車,連同我只有兩位下車乘客。

「佳冬」原稱為六根,開拓最初周圍有很多茄苳樹,所以又稱為「茄苳腳」。日治時期簡化地名時,由於臺語「茄苳」與日語「佳冬」相近,1920年改名為「佳冬」。 另有一種說法,說本地原為地馬卡道族之茄藤社,因茄藤與樹名「茄苳」音近而得名。

 

今天南台灣的空氣品質很差,想不到連屏東鄉下也是如此。而今天的第一站,決定沿著台17線,拜訪一直想來的「佳冬神社」,距離為1.4公里。

 

  

沿途靠海的右側大都為魚塭,這也難怪,因為佳冬是靠海的鄉鎮。佳冬是屏東縣八個客家鄉之一,卻擁有一半的閩南人。客家人聚居處 (靠內陸) ,擁有全屏東縣最多的古蹟;閩南人聚居處 (靠海) ,是全台地層下陷最嚴重的地方。

 

 

行走約20分鐘後,就看到公路對面的鳥居遺址了。因為這處遺址並沒有特別的標示,所以一般人很容易錯過

 

 

「佳冬神社」是由四座鳥居、御橋、石燈籠數座、手水舍、狛犬一對以及拜殿、正殿、祭器庫、社務所等建物所組成;從第一鳥居一直到最深處,大約長140公尺。其鳥居的造型為神明鳥居。目前仍留有鳥居、御橋及正殿基座等遺跡。2012年被指定為屏東縣歷史建築。

 

 

走過鳥居,往回展望,可以看到對面的小七。這一站客運車屬於「佳冬農工」站,若知道大概的位置,其實還蠻容易找的。

  

 

「御橋」還保存得很好。

 

  

走過御橋,一路筆直,就讓我們沿路直行。

 

 

沿途右邊有著住家,是一條幽靜小路 。

 

 

沿路可見幾個「石燈籠底座」;這個底座被柴堆壓住了。

 

 

目前已可見遠方還有一座「鳥居」,而右方民宅前的這根大柱子,其實是另一座鳥居的遺跡。

 

 

「佳冬神社」興建於1936年,是日治時期台灣一庄一神社下的產物。但為何佳冬神社的位置,會遠離佳冬的聚落?原來是為了就照顧佳冬飛行場(現為屏南工業區)的日軍及眷屬的精神信仰。

 

 

「佳冬神社」在歷經戰後的廢棄毀壞,還能保存這些遺址,供後人憑弔,也實屬不易。階梯下方,還有居民在此點香焚燒金紙的痕跡。

 

 

這座「鳥居」還被貼上春聯。

 

  

(正殿基座)

 

 

  (基座後方的玉垣)

 

 

站在基座的位置上,展望剛剛走過的路。 

 

 

這是右側的「玉垣」,也成了右側民宅的圍牆。

 

此為右側的民宅,看來也是想避免閒雜人等進入。

 

 

今天又見證了一處日治時期所留下的歷史痕跡。日本人對神社的信仰,其實和台灣道教信仰頗為相似,都算是一種心靈上的寄託!

 

 

離開「佳冬神社」往回走,準備去佳冬老街尋訪台灣古蹟了。

 

 

佳冬為客家莊,剛進入村莊就看到這間古色古香的伯公廟。

 

 

還見到這間洋式風格建築的老屋。

 

 

來到村莊的信仰中心「三山國王廟」,三山國王廟算是客家廟,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的信仰。三山國王是指位於廣東的三座山神

 

 

站在三山國王廟上,俯瞰老街最熱鬧的地方。主要商店都集中在此區,遠方有市場攤位,早上也有人在路邊擺攤。而左後方的半圓形花園,就是蕭家古宅的風水池【半月池】。

 

 

只要來到佳冬,「蕭家古宅」為必訪的三級古蹟。 

 

 

「蕭家古厝」建於清咸豐年間,由蕭家第19代祖先來台經商致富後,聘請唐山師傅仿故鄉廣東梅縣的大宅格局而興建,其建材都是由中國運送來台。

 

 

「蕭家古厝」開放參觀,門票為$50。中午12點到下午兩點為休息時間。因為到達的時間接近中午,加上幾年前和父母同行時已參觀過,所以就未進入。

古厝採用雙回字型的客家圍籠屋形式,在格局或細部雕飾上都相當考究,使這座建築不僅充滿傳統客家大宅的建築之美,還融合河洛式的風格,也是台灣少見的五落大厝之一,顯現氣勢十足的大宅院外觀。

 

  

三級古蹟「敬字亭」,就在蕭家古厝對面。興建於1850年,供祀倉頡先師,文昌帝君,文魁帝君。

 

 

蕭家古厝轉個彎,就看到街角的「蕭家洋樓」,這裡是蕭家當時對日軍的招待所,建於1931年,由日本建築師設計,為當時台灣第一棟使用空心磚的洋樓。

 

 

「蕭家洋樓」目前處於荒廢狀態。

 

 

三級古蹟「步月樓」,原為蕭家書房,是文人雅士聚會的地方,也是蕭家的「門樓」。

 

  

進入樓門,裡頭有一間小屋,寫著「藏書小閣」。

 

 

可別以為「步月樓」的歷史僅此而已,「步月樓」有著六堆先民抗日的英勇事蹟。1895年發生「步月樓戰役」,亦稱為「六根莊之戰」,當年此地地名為六根莊。台灣割讓給日本後,六堆客家人不願屈服日本人統治,雙方交戰,最終日軍獲勝。日軍死亡14人,義軍則傷亡一百多人。而「步月樓」,為當時客家首領之一的「蕭光明」指揮作戰所在地。

 

 

離開「步月樓」,往村莊裡頭走進去。自己對這戶門口貼滿紅紙的人家感到很好奇。原來這家出了位博士,最近還榮升為台大園藝系系主任。由家門前這座整理得美輪美奐的風水池看來,除了本人的努力,也不得不讚嘆這真的是一處風水民宅。

 

 

旁邊另一戶人家小小的半月風水池,小巧又典雅,讓人滿心歡喜。

 

 

「北隘門」,看來古色古香,但曾因風災改建而失去了原貌,所以並未被列為古蹟。

 

  

佳冬鄉原有四個隘門,都是以紅磚,卵石,白灰與紡許木材混建成,燕尾翹脊,門二側有小段卵石城牆。1881年由鄉內先民商議,共同興建大圍壟的東、西、南、北四大隘門。

  • 「南隘門」因為修築公路拆除。
  • 「東隘門」徒留石碑隱沒在惜字亭旁。
  • 「北隘門」因為風災改建失去原貌。
  • 「西隘門」為三級古蹟,還保有舊觀。

 

 

現在我們再由蕭家洋樓轉入「詩人步道」參觀。 

 

  

「詩人步道」是在2006年所推動。而佳冬鄉最主要的村落就是「佳冬村」和「六根村」,也就是我們今天探訪老街的所在地。

 

 

「詩人步道」沿路兩側牆面均有多位詩人題詩 ,加以簡捷的牆飾,與一般彩繪村在層級上大不相同,不僅多了文化氣息,也不落入俗套。

 

 

佳冬老街就如同文雅的士紳,遠離喧嘩塵囂,生活在屬於他的雅室中。

 

 

一個人旅行,也可以為自己拍照。雖然是冬天26度C暖暖的冬陽,但在太陽底下行走了2個小時,還是需要一點體力的!

 

 

再往前走為「張家商樓」,張家商樓於2015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目前由在地文史協會經營。可惜中午時段休息到兩點,無法入內參觀。

 

 

「張家商樓」創建於1910年代,是佳冬唯一雙層的傳統紅磚樓房,為當年常民文化建築,早期曾為雜貨店,在清朝時也是位於最熱鬧的商業區。但因後人疏於管理維護,損壞幾乎坍塌。2011年,由地方發起搶救張阿丁宅行動,從募款到取得張宅所有權,再由屏東縣政府及客委會補助740萬元經費修復完成,這是由民間與公部門通力合作的典範。

 

   

繼續往前,見到這一處2樓造的三合院,很是壯觀,規模好似一間工廠。

 

 

來到三級古蹟「西隘門」(又稱褒忠門)了。這是六堆的客家人為避免外人侵擾所興築的柵門,門額兩側有圓洞,為防禦用的銃眼。

 

  

「西隘門」最大特色是門額有泥塑彩繪浮雕,中央寫有藍色的「褒忠」二字,是乾隆皇帝頒賜,外側各雕繪一隻龍頭蝙蝠身怪獸,門牆內還有一凹入的天公塔,將客家習俗表現無遺。西柵門門牆二側有「褒雍粵域」、「忠著閩邦」的對聯。

 

 

楊氏宗祠-三級古蹟。(內部未開放參觀)

楊氏宗祠為廣東蕉嶺楊德展第四代楊其潤,為了追思祖先,在1896年聯合散居屏東等地的楊氏後人共同成立,到了1919年擴大重組並依照廣東原鄉建築風格,興建這座楊氏宗祠。戰後外觀卻日漸頹圮,於2008年整修。

 

 

楊氏宗祠有台灣唯一的【太極兩儀池】。

今天的佳冬古蹟之旅,就在看完「楊氏宗祠」後打道回府了 。

 

 

回程沒有火車直達高雄,必須在潮州轉車。當下決定由潮州火車站,走500公尺到市區吃一碗著名的「冷熱冰」再回高雄。「冷熱冰」就是把熱的料,加上剉冰;其實這是有些道理的,尤其湯圓一定要熱才會Q。

一趟佳冬之旅,是否很難想像遠在屏東的鄉下,竟然有著這麼豐富的古蹟? 原來佳冬早期因為獨有的海港條件,經濟與人口曾經蓬勃發展,客家先民因經商而致富,所以興建大宅院和富麗堂皇的祠堂,使得佳冬的大宅比其他客家鄉鎮還多。而佳冬人才輩出,傳聞也與地方宅第風水有關。漫步在佳冬的老街,除了欣賞客家建築之美,也可一探大戶人家的地理風水祕密!

 

arrow
arrow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