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聞「旗津」這個地名,是民國六十幾年,還在唸專科的時候。當時班上兩位男同學提起去高雄,坐船到附近的小島「旗津」玩之事。當時可真羨煞我了,因為自己連高雄都沒去過,更何況是旗津。但人生就是這麼的奇妙,誰會料到20年後,自己竟然長住高雄,而「旗津」幾乎成了我的後花園。

 

 

要去旗津,可以選擇在「哈瑪星」坐渡輪,或開車由過港隧道過去。對一般遊客而言,坐渡輪是最有趣和方便的遊覽方式。由「捷運西子灣站」下車,步行大約10分鐘就可抵達渡輪站。

 

 

渡輪行駛時間大約只需10分鐘。

旗津」原本並不是一座孤島,在1967年因為第二港口開闢被截斷,才成為一座長11公里,均寬約200公尺的離島。在1984年5月「高雄港過港隧道」通車以前,旗津地區的往返只能靠渡輪。交通不便,使得旗津地方發展落沒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直到十來年前政府不斷的建設及規劃,才造就了這幾年的觀光人潮!

 

  

今天要參觀的燈塔和炮台都位於旗津的旗后地區,出了渡輪站,我們避開人群往右邊沿著海岸邊行走。

*旗后(又稱為旗後);是因為有座海拔48公尺的山,山的西側垂直陡落海面,又因沙洲似旗桿,山似旂,乃有「旗山」之名。而部落在其後,才有「旗后」之稱。

 

 

走過蜿蜒的小巷,就可見到「旗後山」。燈塔和炮台都位於旗後山上。 其實是先有「旗後」的地名才有「旗後山」之名。「旗後山」屬石灰岩,為壟起之古代珊瑚礁岩塊。

 

 

 往右邊為三級古蹟「旗后燈塔」,左邊為二級古蹟「旗后砲台」。我們往右走,先參觀燈塔!

 

 

燈塔有開放時間限制。開放時間為每日早上9:00到下午5:00,每週一休館。

 

 

往前行不久有個小瞭望台,其實瞭望台是建在日治時代的機槍堡上。

 

 

沿著緩坡繼續往上走, 兩旁蒼翠的樹木,不管任何季節來訪都適合。

 

 

莫約10分鐘,轉個彎就見到上燈塔的石階;而此處是最佳的嘹望處所之一,旗后市區及港區景色盡入眼底。

 

 

在這裡眺望高雄港,更能感受到屬於港都高雄特有的氣勢和風範!

 

 

眺望完高雄港區,我們準備進入燈塔參觀。燈塔於1992年開放免費參觀。

 

  

 旗津燈塔,又稱高雄燈塔,俗稱「旗后燈塔」,於1979年核定為三級古蹟。燈塔建於西元1883年,是台灣本島的第二座燈塔(第一座為屏東鵝鑾鼻燈塔)。

 

 

燈塔塔身為台灣地區唯一的白色八角形磚造燈塔,頂部呈現圓筒形,可由燈塔陽台眺望高雄市全景(可惜未開放登塔)。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高雄燈塔,於二次大戰時雖曾遭受機槍掃射,惟並無損害,始終發光不輟。

 

 

燈塔為二戰英法戰爭,台灣被迫開放港口時所建。聘英國技師築西式燈塔,當時為磚造的方形塔,所有的儀器設備均購自英國。1918年日本人為實際需要乃重修燈塔改建新塔,新的燈塔在原址旁。塔前有一座西洋式白牆辦公室,草坪上尚有一座日晷儀。

  

  

如前所述燈塔是建於西元1883年,但1918年日本人改建新塔在原址旁。這座圓形地基上有白色建築的地方,應該就是當年英國人所蓋燈塔原址。

 

 

這是2019.06.30於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展廳所翻拍的珍貴照片。右側即為1883年時英國技師所蓋的燈塔。

 

塔前的西洋式白牆辦公室,開放部分空間為展覽室。此為展覽室內所展示的燈塔全景模型。

 

 

眺望台旁的建築為值班室,站在眺望台上可以盡覽港口、柴山、西子灣美景以及高雄港灣船隻進出的壯闊情景。

  

 

眺望美麗的西子灣、中山大學、柴山及高雄港灣。

 

 

草坪上的「日晷儀」和「防空洞」。

 

  

(日晷儀)

 

 

(防空洞)

 

 

 站在防空洞後方位置看燈塔。

 

 

上了鎖的門,門的另一頭目前是沒有通路的。

 

  

塔高為15.2公尺,由正面看不出高聳的塔身。只有從後面觀之,才能顯現出它的高度。

 

  

 燈塔四周有白色圍牆圍繞著。

 

 

(辦公室區) 

 

  

參觀完燈塔,我們由辦公區後門離開。

 

 

站在這棵政府登錄的老樹旁,也能觀賞到港灣美景。

 

  

出了後門沿著山路走,可以直達炮台。這是幾年前新闢的山路,讓大家不必下山再由另一頭上山,節省了許多路程和腳力,也使得旅遊的路線更加的方便和完整。

 

 

沿途有多個山洞和堡壘,可見當年「旗后山」在軍事上重要的地位。

 

  

繼續沿著路走,不久後就可以看到炮台外牆。

 

 

沿著牆走到目前炮台的入口處。炮台於1985年公告為二級古蹟,1995年開放參觀。

 

 

「旗后砲台」建造時間約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直至光緒元年(1875年),聘英籍技師設計監造現代化的砲台;外部為長方形,牆垣由鋼筋水泥築成。

 

 

進入砲台,砲臺建築是清末海防的一大特色,旗後砲臺是一座融合西洋與中國形式的中西合壁式砲臺。

 

 

旗後砲台基座為下大上橢圓,砲台分三區:(以下依此順序介紹)

  1. 南區:為彈藥庫,其上原安置四門6.5噸英製阿姆斯壯前膛砲。(現今入口)
  2. 中區:為指揮區。
  3. 北區:為兵房(原正門在北區)。

 

 

1-1) 南區: 為砲臺區,砲座沿西、南、東三面佈置,下面為兵房及彈藥貯藏庫。

 

 

1-2) 南區: 前方即為入口處。炮台是這十來年才較為人知,當初不僅無知名度也沒有遊客;早年來訪曾經空無一人,除了讓人感覺不安,還有詭異之感,和目前遊客川流不息的氛圍完全不同。

  

1-3)南區:  上方中間位置即為原四門6.5噸英製阿姆斯壯前膛砲所在位置之一。

 

  

2-1) 中區: 主要為平台,可以瞭望港區四周。

 

  

2-2) 中區: 在平台上可以瞭望到一港口和防波堤。

 

  

2-3) 中區:為較高的平臺,中央有一條溝漕形的通道貫穿南北,連繫南北二區。

 

 

3-1) 北區:由通道進入。

 

 

 3-2) 北區: 包括主要營門、操場及兵房。

 

  

3-3)北區 : 大榕樹下出口即為當時的大營門。

 

 

3-4) 北區: 原砲臺入口。為朝東略偏南,門口有向外張開的八字牆,用紅磚斗砌而成。兩側門柱上砌「囍」字圖案,大門額上題有「威震天南四字。門前臺階直下山腳,為補給用道,目前已無法通行。威震二字已損毁。

1895年(光緒21年)乙未之役,10月15日清晨6時55分,日艦「吉野」號率「秋津州」等艦,於旗後外海砲擊,擊毀旗後砲台門額。砲擊之前,指揮官劉成良已於清晨4時,隻身前往安平。砲台因無人指揮,僅發射5發砲彈。至下午2時30分,日軍開始登陸,迅即佔領無人防守之「旗後砲台」。日治末期,大砲被拆走、熔燬,「旗後砲台」成為斷垣殘壁。(解說牌資訊)

 

 

參觀完炮台,準備下山了。

 

  

下山的路筆直又寬敞,走起來非常輕鬆。我們就由右側的階梯下去,拜訪下一個景點「星光隧道」。

 

  

【星光隧道】開鑿於日治時期,當年是為了築防波堤才開闢。西元2005年隧道開闢成星光隧道,串連旗後燈塔、旗後砲台、珊瑚礁地形等獨特美景,成了全國唯一的海景自行車道。

 

  

隧道內冬暖夏涼,用燈光營造氣氛,行走其間讓人感覺很特別,也很放鬆!

 

  

出了隧道口,就是旗後山下的旗津灣峽。 

 

  

浪花拍打在高聳陡峭的石灰岩壁,呈現壯闊又原始的海景。在旗津能有這種得天獨厚的美景,真是旗津人之福!

 

 

這是由炮台上看下來的高雄第一港口防波堤。在早年管制沒這麼嚴格時,不少民眾就直接走到防波堤尾端釣魚 。而自己也有不止一次的經驗走到防波堤尾,還真佩服自己當年的勇氣!

 

 

從這個角度可看出「旗后山」的高度,而炮台就位於上方位置。

 

 

再往前走就是「高雄港」入口處 ,而「旗後燈塔」就矗立在這一側山頭,守護著高雄港!

 

 

這裏也是看大船進出港的最佳位置。

  

 

拜訪完「旗後山」,可以再走回旗津沙灘散步,或坐下來欣賞海岸美景,最後再踩著夕陽回家!

猶記得多年前,帶著台北出公差的同事到旗津一遊。當他看著壯闊的海洋、進出的大船及天空起降的飛機時,深深驚嘆於一個城市竟然可以同時看到大船進出港和飛機起降!是的,高雄的美需要親臨才能體會,它是一座值得來認識和放鬆的城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