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二日遊的第二天下午來到「台東森林公園」。幾年前第一次來到「台東森林公園」時,就對公園內的「琵琶湖」「活水湖」等景色留下美好的印象。當時就決定若有機會再來,一定要停留久一點,玩遍園區。

 

 

而玩遍園區最佳的方法,就是租輛腳踏車,因為公園幅員廣大,若靠雙腳可能要花上一整天的時間今天在大門入口處用台幣$100租了輛腳踏車,進入園區開始今天的「台東森林公園」單車之旅!

 

  

進入園區不久會碰到岔路處;往右是「琵琶湖」及「活水湖」;即為一般遊客常去之處。而左邊則是往「鷺鷥湖」。第一次拜訪時只逛了右邊的區塊,今天就先從陌生的左側開始。

 

 

此刻就開始我的「台東森林公園」自行車之旅初體驗了!沿路車道平坦又筆直,快樂得讓人心花怒放,感謝3年多前退休後短暫的鄉居日子,學會了腳踏車,今日才能享受這隨風奔馳的快感。 

 

 

臺東森林公園舊稱「黑森林」,公園位於卑南溪出海口,整片區域因防風而種植了大批木麻黃,遠看林相漆黑一片,因而得名。公園內設有自行車道,穿越木麻黃林,並連接【琵琶湖】【鷺鷥湖】及【活水湖】三座湖泊。

  • 「琵琶湖」由地下湧泉形成。
  • 「鷺鷥湖」為沼澤濕地,經過整治而成。
  • 「活水湖」是人工興建,舉辦各項水域活動的湖。

 

 

 由公園入口處到「鷺鷥湖」的這條自行車道,總長約為2500公尺,雖然沿途景色較為單調,卻不失為享受森林浴的絕佳處所。

 

  

平日的午後,遊客本不多,再加上一般遊客多集中於另一區; 使得這一區的訪客相對稀少,然而卻顯得更為清靜悠閒。

 

 

自行車道的尾端就是『鷺鷥湖』;據說因為常有鷺鷥來此棲息而命名。「鷺鷥湖」是由沼澤濕地整治而成。

 

 

雖然幅員寬廣,但園區環境和設備依舊維護得非常完善整潔,縱使旁邊沒有其他遊客相伴,也不覺得孤單寂寞。

 

 

除了看湖水,也別忽略了湖邊的各種動植物生態,可以放慢腳步,一個人慢慢地的觀察和欣賞。

 

 

離開「鷺鷥湖」,彎進「鷺鷥湖苗圃」。苗圃除了一些種苗外,並無特殊之處。

 

原本還擔心苗圃的小路會和自行車道越岔越遠,還好不久後又連接回到了鷺鷥湖 。

 

  

結束了「鷺鷥湖」的探險;開始往另一區,即「琵琶湖」、「活水湖」方向前進。

 

  

往琵琶湖、活水湖方向, 首先會經過長長的「花絮隧道」,花絮隧道會因應不同的季節而開出不同的美麗花朵。

 

  

不久後就來到「琵琶湖」。琵琶湖因為湖面形狀類似琵琶而得名, 是由地下湧泉所形成。

 

  

「琵琶湖」由左右兩塊湖水所形成 。這是左邊的湖水,遠處有休憩的涼亭。

 

 

此為右邊靠海的湖面,美得像一幅畫。

 

 

看完「琵琶湖」,沿著指標去看看「海洋劇場」。 

 

 

這是海洋劇場道路的盡頭。通往「海洋劇場」的路較為狹小,路面也較巔簸。

 

 

哈哈哈!這就是「海洋劇場」?不過就是海邊吧!是颱風摧毁了原本的設備?還是....(不解)

 

 

海岸遠方有海釣的遊客。

 

 

離開了令人不解的海洋劇場,來到「活水湖」。 

 

 

【活水湖】與琵琶湖相距不遠,是一個人工湖泊。

 

 

湖泊面積相當遼闊,是台東每年舉辦各項如龍舟競賽、鐵人三項等大型體育活動的場地。

 

 

「活水湖」是10多年前由縣府開挖溪床所建造的,長1100公尺,寬100公尺,水深2公尺。它形成的原因,是由卑南溪不斷冒出的地下湧泉,加上出海口已經被沙嘴阻擋所形成。 

 

  

來到活水湖也可以從事水上活動。「活水湖」水域廣大、水質清澈,甚受游泳愛好者喜愛,雖然有禁泳標示,卻連年頻傳溺水事件。縣政府後來改變水域策略,從禁泳改為尋求民營,由業者經營水域活動,同時負責水域安全。104年7月委外交由業者經營以來,未再發生意外溺水死亡事件。

 

 

來到湖對岸中間的位置,見到右邊有一條叉路。

 

 

對於好奇寶寶的我來說,豈能輕易放過,就大膽的往這條叉路騎過去。


 

原來岔路的出口,是連接到海邊的防汛道路。如果由防汛道路進入森林公園,就不需花30元買門票了。但相對也沒辦法租到腳踏車,因為腳踏車租借地是在大門的入口處。

 

 

防汛道路旁有水利局立的「翠堤春曉 」大石碑。

 

 

再往前走,防汛道路和活水湖中間另有一個小湖泊,名為【環保生態池】, 有一群由老師帶領的學生在此從事水上活動。【環保生態池】雖然屬於森林公園的範圍,但我發覺必須經由防汛道路才能夠到達生態池。

 

 

原來在活水湖旁有好幾處和防汛道路相連的進出口。經過這些進出口出入森林公園是不需要門票的;但對於台東人而言其實是沒有差別,因為設籍台東,是可以免費進出的。

 

 

防汛道路上的景色,有山有水,視野相當遼闊 ;和公園內被樹林所包圍的景致不太一樣。

 

 

離開防汛道路,騎回森林公園 。來到另一端售票的公園出入口,當然一定要再出去看看外頭的景色!

 

 

原來這裡是緊臨「台東森林公園」的「台東濱海公園」。

 

 

「濱海公園」聚集了不少人潮。 它是融合著了景觀設計、自然風景及人文歷史等公共藝術的公園。據說這裡夜晚搭配著矇龍的燈光,夜景很迷人。

 

 

濱海公園最為醒目的是一顆看似蛋形的景觀設計。

 

  

這個設計是由大大小小的竹片編職而成的,在藝術品的中央有著像大樹般的樹幹,像是一棵生命之樹。

 

 

今天在「台東森林公園」逗留了約3個小時,在下午3點左右離開森林公園。因為已買好傍晚五點的自強號火車回高雄, 所以利用剩下不到兩小時的時間,準備到台東火車站旁的另一處景點「卑南公園」走走。在公園門口就有公車到達火車站,車程大約只需10分鐘。

 

 

「卑南遺址公園」緊鄰著火車站,兩者相距約500公尺。卑南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據推斷遺址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面積超過30萬平方公尺,是目前台灣所發現最大的史前聚落。

 


 

根據推斷卑南文化人可能是排灣族與阿美族的祖先。卑南文化公園成立的緣由-

  • 1982年: 基於卑南遺址的重要性,台大考古人類學系宋文薰教授即建議就地興建野外博物館。
  • 1988年: 卑南遺址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 1991年: 中央政府將遺址現地規劃為【卑南文化公園】。
  • 2002年8月:【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開幕。
  • 2002年12月: 【卑南文化公園遊客中心】正式對外開放,台灣第一個遺址公園於焉誕生。

 

 

【 考古展示區】,卑南文化公園的規劃理念,是將遺址視作一個蒼穹博物館。因此公園的特色之一,就是可以在園區內看到現場的考古發掘展示。

卑南遺址最早的考古紀錄在日治時代已開始,但都未曾做過發掘。直到1980年南迴鐵路卑南車站開工,才將地下沉睡數千年的遺構、遺物大量揭露,進行搶救考古前後長達9年,成果十分豐碩。無論是發掘面積、出土石棺及遺物數量皆是台灣考古史的空前紀錄。

 

 

穿越【 考古展示區】往後走,後方為一大片像是綠地毯的草坪,搭配一些原住民戶外裝置。

 

 

這隻可愛的米克斯,不知遠方是否為牠的主人。牠直盯著我手中的鳳梨,真不知該不該和牠分享?

 

   

(卑南文化公園遊客中心)

 

穿過遊客中心,再往前走就是「卑南文化展示館」。 展示館內展示著出土的遺跡和文物,但受限於時間, 今天就沒入內參觀。然而幾年前第一次來到此時,就驚訝於館內豐富的文物了。

 

沿著來時路,開始往回走。

 

 

再跨過考古展示區,現在往卑南「月形石柱」方向前進。

  

 

【月形石柱 】是卑南文化公園的地標,象徵著卑南文化千年故事的起點。

 

  

石柱的被發現: 1896年日本學者「鳥居龍藏」來到此留下了最早的照片記錄;1930年日本學者「鹿野忠雄」發表他在卑南遺址,看到數不清的石柱豎立於地表上。

 

 

【月形石柱】矗立在地面已有三千多年,是目前卑南遺址地表中,唯一保持原狀、未被移動的遺跡。根據考古學家推測,它可能是房子建築結構的一個部份,用來支撐樑柱;原本並不是月形,而是經過風化、剝落,上方形成了月亮的形狀,而被稱為「月形石柱」。這些板岩石柱的材料並非本地所有,而是來自中央山脈,順著卑南溪被載運至此。

台東二日遊在拜訪完「卑南文化公園」後結束。以往大都以開車方式來到台東,也大都以大景點為主軸,往往跳過市區這些小地方。想不到在台東除了可以看山看海外,還能追憶台灣最古老的原住民史前文化。台東不愧是台灣島的世外桃源,除了美麗的山水、清新的空氣,還保有豐富的文化。台東和我原以為的台東真的不太一樣,直得細細品味!

 

arrow
arrow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