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黛羅頂」和今天要去的「五爺廟」、「菩薩頂」、「顯通寺」、「塔院寺」都位於2009年6月26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五台山」。五台山是中國唯一青廟(漢傳佛教)和黃廟(藏傳佛教)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有句諺語「青廟黃廟共一山,和尚喇嘛同頌經」,說的就是五台山。據傳五台山有128座寺廟,曾有多朝皇帝前來參拜過。

 

  

昨天導遊就告知,今天是週日,又碰上中國的519觀光節。所以人潮一定大爆滿,而且會交通管制。所言不假,遊覽車只能把我們載到這個十字路口,接下來就要開始走路了。

 

  

先放一張地圖,今天要去的地方就集中在中間的精華區域。

 

 

天哪!一點也不誇張,路上滿滿的人潮,都是要去朝聖禮佛的。這個情景可以媲美台中「大甲媽祖」遶境的盛況!

 

可能是太疲倦了,即使下著小雨,這位年輕的出家師父還是坐在樹下休息 。

 

 

如果不是坐遊覽車或開車來的人,就必需以「五台山汽車站」為起訖點了。其實「五台山」並非一座山,它是座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區總面積達283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058米。由五座山峰環抱整片區域,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台,故而得名。 五座山為

  • 東台望海峰 (2795M)
  • 南台錦繡峰 (2485M)
  • 中台翠岩峰 (2894 M)
  • 西台掛月峰 (2713M)
  • 北台葉斗峰 (3058M)

昨天有經過「東台望海峰」的牌樓,而「黛螺頂」也是位於東台。今天的行程則集中在「中台」的中心區。

 

 

此刻開始下起了綿綿細雨,溫度也持續下降中,氣溫介於攝氏10-15 ℃。和前幾天的行程比較起來,足足下降了快20度,還好姐姐我有準備外套。

 

 

途中經過我們中午的午餐地點-「一盞明燈」為素食餐廳。

 

 

「五台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被認為是文殊樸菩薩的道場,也是世界佛教五大聖地之一。有「金五台、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稱。

  1. 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2. 浙江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
  3. 四川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
  4. 安徽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

 

 

1個小時多後,終於到達目的地。而今天要參觀的寺院,其實都位於同一區塊,而且還都相連著。若想要一一參拜五台山」上的寺廟,是有難度的。所以一般人會以五爺廟、塔院寺、顯通寺、菩薩頂、黛螺頂等為代表。參拜朝聖這幾間廟寺,就等同來過「五台山」了!

 

L1120615.JPG

這張照片是父母2012年山西遊所攝。 當天天氣晴,拍攝出來的照片效果真的差很多。

 

 

首先要拜訪的是「五爺廟」,又名「萬佛閣」或「廣濟龍王廟」。從五爺廟前排隊的人潮,就可以看出他在信衆心目中的地位了。

 

民間傳說五爺本來是黑臉,但文殊菩薩為了廣濟眾生,化成了五龍王,所以黑臉變成了金臉。那到底文殊菩薩與龍王有什麼關係呢?

相傳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夏天酷熱難當,農民們根本無法農作。文殊菩薩到這裡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便去東海龍宮借了一塊清涼寶石——「歇龍石」,改變了這裡的氣候。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所以他們尾隨文殊菩薩來大鬧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討回「歇龍石」。文殊菩薩很快就降服了他們,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台頂。

 

  

「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專管五台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台山地區造福,就為他建造了廟宇,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涼山」了。康熙年間,為百姓祈雨方便,遂在這個萬佛閣建了龍王殿,把五龍王從北台請下來中台供於殿中。

 

 

前方為「五王爺」的戲台。因為文殊菩薩化成的五爺很喜歡看戲,所以在五龍王殿的對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戲台,專門為五爺演戲,許多來還願的信徒會給五爺點台戲。

 

L1120586.JPG

戲台近照 (照片為2012年父母山西遊所攝)。

 

逛完「五爺廟」後,我們往五王爺廟後方的「塔院寺」走去。

 

 

「塔院寺」就是五台山標誌「大白塔」的所在地。大白塔,塔高56.4米,通體潔白,被譽為「清涼第一聖境」。

 

 

大白塔頂懸有兩百餘個銅鈴,風吹時聲音清脆。白塔的東邊有一座小白塔,相傳此塔內藏有文殊菩薩顯聖時遺留的金髮,因此又稱文殊髮塔 。

 

 

離開「大白塔」,來到「顯通寺」。顯通寺人稱四大怪:「鐘樓建在外,山門斜著開。經閣前後蓋,殿殿文殊在」。左邊為山門,右邊即為第一怪的「鐘樓建在外」。

 

  

(顯通寺鐘樓)

  一般寺廟的鐘樓都建在寺內,這座鐘樓卻偏偏建在外面。其原因是明萬曆皇帝下令把顯通寺的塔院分離,擴建成了「塔院寺」。顯通寺只好另闢道路,重開山門,並且在重開闢的道路上修建了木牌樓和鐘樓。而這座鐘樓的位置也非常特殊,它建在通往圓照寺、菩薩頂、羅睺寺和塔院寺的樞紐位置上,地處「台懷鎮」寺廟群的核心位置。

 

 

走入「顯通寺」山門,從這張畫面是看不出山門斜著開的。

 

 

回頭看看,前方為門外的鐘樓,右後方即為山門。從這裡應該就可以看出,顯通寺第二怪的「山門斜著開」。

 

 

「顯通寺」又稱大顯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寺,也是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改名為大顯通寺。顯通寺宇面積8萬平方米,各種建築400餘間,中軸線殿宇7座,由南至北依次為觀音殿,文殊殿,大佛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和藏經殿。這些殿宇皆造型略異,各具特色,保存完好。

 

  

一入顯通寺,第一個見到的就是「觀音殿」。

 

 

「大文殊殿」是顯通寺的第二重大殿,重建於1746年(清乾隆11年),為木結構建築。

 

 

(大文殊殿內的文殊菩薩)正中這尊最大的塑像是「大智文殊」。文殊全稱文殊師利菩薩,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左脅侍,他專司「智慧」,在四大菩薩中地位最高。他的坐騎是一隻雄武的猛獅,代表勇猛和智慧。 

 

 

「大雄寶殿」是舉行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殿內供奉釋迦摩尼佛。

  

「大雄寶殿」內正在舉行法會,閒人勿進。 

 

 

「無梁殿」又名「無量殿」,是顯通寺第四重大殿, 它是明代建築,廟身白色為其特色。該殿沒有房梁,形式非常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純白色的外觀,象徵著佛教淨土和無限光明。裡面供奉有銅鑄毗盧佛。大殿門楣上方所嵌的七塊磚磨匾額,依次為「法菩提場」、「普光明殿』、陰地天宮」、「夜摩天宮」、「兜率天宮」、「他化天宮』、「逝多園林」。這七塊匾額代表《華嚴經》上釋迦牟尼講過法的七處道場。據說,釋迦牟尼曾在這七處道場,共講經九次,因此,該殿的建築就暗含了「七處九會」的意思。

 

  

從側後方看 「無梁殿」。  

 

  

走出無量殿,繞過該殿的山牆,眼前便會望見上方一座金光閃爍的金殿,它就是顯通寺中軸線上的第六座主要建築「銅殿」。

  

 

銅殿下方的「千鉢文殊殿」。

 

 

「千鉢文殊殿」旁喜見一棵大牡丹花。

 

 

「千鉢文殊殿」內的文殊菩薩,從菩薩造型可看出這是一間藏傳佛教寺院。

   

 

「銅殿」監製於荊州,明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春運回五台山。因萬曆皇帝於隔年五月,興工重修顯通寺而未安置,直到萬曆三十七年竣工後才被安置在這裏。銅殿是依萬曆皇帝的指定形式而建造的。這金光閃閃的「銅殿」,裏面是青銅製,殿內有上萬尊小佛像,是罕見的銅製文物,為了保護這件稀世珍品,2000年時該寺用金箔從外表裝貼。

據說,清聖祖康熙第二次朝台時,懷疑這銅殿的內容物,曾抽出腰間寶劍,狠劈向銅殿西北角那根鋼柱上,結果證明它是貨真價實。只可惜從此在那根銅柱上留下一道裂紋。

 

「銅殿」兩側各有一銅塔, 鑄造於明代萬曆年間。 原本中間還有三座唐代所鑄的銅塔,後來在日本人侵華時期被毀,故僅東、西兩座留存至今。

 

 

從銅殿兩側拾級而上,便到了顯通寺的最高處,中軸線上的第七重大殿「藏經殿」。因該殿在寺院的最後面,又居最高處,因此又叫後「高殿」。殿上鑲嵌著由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先生題寫的「法界華嚴」匾額

 

 離開「顯通寺」往「菩薩頂」會經過「羅睺寺」。該寺始建於唐代,初名落佛寺。1705年時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並改名「羅睺寺」。

 

 

離開「羅睺寺」,繼續往前走。

 

 

前方有一面「大圓照寺」的照壁 ,上面刻有「順治皇帝歸山詞」。

 

 

【大圓照寺】,古稱普寧寺。明永樂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來到中國宣揚佛法,為了紀念他,明宣宗下旨在五台山修建了這座寺廟。寺後院內有一座白色的印度高僧「室利沙」的舍利塔。

 

站在「大圓照寺」的位置可以鳥瞰下方剛走過的寺廟群。

 

  

 前往「菩薩頂」有兩種路線可以進入,

  • 第一種是從五台山塔院寺正大門進入,需要爬上108階梯之後才抵達。
  • 第二種方式為搭車上菩薩頂後門,由菩薩頂後門進入後步行下山。

原本遊覽車是要直接到達後門停車場,方便我們沿路下山參觀其他寺院,如此動線會輕鬆許多。 但人算不如天算,因為交通管制,只好認分的爬108階梯了。

 

  

終於由「佛」這面大照壁上行到108階梯,下方寺廟群景緻盡入眼簾。

 

在108級石台階上層為牌樓中門,有康熙皇帝御題的「靈峰勝境」四字。

「菩薩頂寺」傳說是文殊菩薩居住處,為五台山黃廟,坐落在海拔1800公尺的中臺龍頭之上。傳說就是文殊菩薩居住、說法、演教的 地方,菩薩頂的寺名叫「文殊寺」,俗稱「菩薩頂寺」。

 

 「菩薩頂」不僅是五台山最大的一座喇嘛寺廟,且是一座皇家寺廟;康熙皇帝五次來五台山,乾隆皇帝六次來五台山,到菩薩頂朝禮是來到五台山重要行程。

 

 

站在五台山規模最大的建族群「菩薩頂」上,鳥瞰山下寺廟群。

 

(天王殿) 

 

  

「大雄寶殿」,藏傳佛教的大活佛達賴、班禪,朝拜五台山時都曾在這裡講經說法。

 

  

 因歷代皇帝都曾登臨菩薩頂,所以寺內有不少御筆親題的碑和匾。這兩座漢白玉四稜柱碑,碑身四面分別刻有漢、蒙、滿、藏四種文字所書的碑文,都是清代康熙皇帝的手書。

 

 

「文殊殿」重建於清代,菩薩頂的文殊菩薩真容殿,是朝山信徒必定要參詣禮拜之處。

 

「文殊殿」內的文殊菩薩。 

 

 

(金剛殿)

 

 

文殊菩薩大殿院前的石牌坊,上有康熙皇帝御筆的「五台聖境」四字。

 

  

且讓我們繼續往裡走吧!  不知這些僧侶為何匆匆忙忙都往同個方向走?

 

 

原來他們是來到「大鍋院」的「五觀堂」用午齋。而「大鍋院」是僧眾住宿與炊事的院落。

圖中這座大香爐是有來頭的。這是香港錦勝集團進獻的,當年該集團即將破產,於是來五台山求五爺 (五爺龍王廟),沒想到回去以後企業奇蹟般的復活了,為了感謝五爺鑄造了這個香爐。但菩薩頂是龍頭寺廟,五爺廟是龍尾,而該香爐高度超過五爺廟,所以把它放在龍頭寺廟「菩薩頂」。

 

  

 「大鍋院」因院內南房中置四口大鍋而得名。這四口大鍋分別為明清鑄造。銅鍋主要使用於重大法會,煮食供眾食用。 

 

  

左邊的兩口大鍋。

  

大鍋變成許願鍋了。

 

 

繼續往後走,就可到達「菩薩頂」的後門。若從後門進入,第一眼見到的,就是一個「福」字。

 

 

這就是「菩薩頂」的後門,寫有「菩薩頂」三字。

 

  

後門外就是停車場。可惜今天交通管制,使得我們必須走一個小時多,才能到達廟區。更不巧碰到雨天及假日,使得人潮大爆滿。

 

 

就算煙雨濛濛,還是得循著原路走回去。大家約好中午直接在餐廳碰面。還好一路有稱職的導遊相陪,恰好趕在12點左右到達餐廳。 而這一趟五台山,全團14人,只有五人走完全程。看來我是最值回票價的人,所有的景點都沒錯過,且一路堅持到最後。

這一趟五台山朝山之旅,在雨中及人潮中匆匆度過,好像遺漏了某些地方,也可惜沒更盡興的觀察欣賞。唯一的小確幸,是今天所有的寺廟,都不收門票,旅行社還因此退了人民幣$30給每位團員

 

 

離開五台山,拉車回太原市,原先預估的3小時車程,也因雨天加上塞車大概走了4小時。晚餐是在太原市的「山西麵食博物館」。

 

 

今天算是行程的最後一天,明天一早就要坐8:20的飛機回桃園了。今晚在山西麵食博物館,吃了各種山西麵食及料理,了解了許多山西的麵食和文化 。

 

 

餐廳大紅色的佈置,充滿著喜氣。邊品嚐山西各種風味美食,同時欣賞山西麵食絕藝、民樂歌舞、晉商民俗等民間絕藝,更能感受出山西飲食文化的博大與歷史人文的久遠。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來到山西,才了解山西的文化,知道山西是刀削麵的發源地,也是關公的故鄉,更是中國煤礦的主要產地,還有知名的老陳醋。也知道山西是個乾旱的省分,早年是處窮鄉僻壤,卻也因此造就了一批赫赫有名的晉商。雖然目前市區已高樓林立,但民風依舊樸實。而山西更有三個世界文化遺產,分別為「平遙古城」、「雲岡石窟」及「五台山」。

這一趟山西之旅的收穫,遠遠大於自己的預期。而在書寫分享文的同時,自己彷彿又遊了山西一趟。中國的地大物博,讓身為炎黃子孫的我,深深為傲!

 

arrow
arrow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