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植物園有著許多人小時候的回憶,對我而言也是如此。在物資貧乏和交通不是那麼便利的年代,父親帶著全家到植物園出遊,成為了記憶中最值得懷念的事情之一。這幾年,每次回到台北,我也總愛到植物園走走。除了一份特有的親切感,植物園也是盛夏中最佳的避暑場所;還可就近到南海學園及歷史博物館看展。享受漫步於林蔭小路間的悠閒,及沈浸於藝術的浪漫氛圍中。

 

 

今天就再來走一趟植物園吧!「台北植物園」的歷史悠久,在日治時代就設立了。

  1. 西元1896年,日本人為瞭解台灣樹木及造林需要,從闢建苗圃開始。後由林業試驗場管理及購地,並分別自台灣各地或日本採運的母樹種植。
  2. 西元1921年將苗圃正式改名為「台北植物園」。
  3. 台灣光復後林業試驗所將園區重行整理,同時積極引種栽植,逐漸成為今日台北植物園的盛況,總面積為8.2公傾。

 

 

今天在園區中,發現了一棟之前似乎沒見過的建築,就位於欽差行館隔壁。

 

這是一棟簡潔有力的日式建築。乍看之下,好似一間新開的咖啡館。且讓我們入內瞧瞧!

 

其實這並非咖啡館,而是隸屬於「台灣省林業試驗所」的「腊葉植物標本館」 ,目前則有「台灣杉」的展覽。【腊葉館】,好奇特的名稱?究竟在展些什麼?又為什麼叫做【腊葉館】呢?

原來【腊葉館】是台灣典藏量最豐富的植物標本館,館藏超過48萬份,以植物臘葉標本(乾燥標本)為主。「臘葉標本」是將新鮮的植物材料,乾燥後裝訂在白色硬紙上製成的標本,植物標本中最常見的方式。除了臘葉標本,還有風乾標本、浸液標本、葉脈標本等製作方法

 

【腊葉館】興建於1924年,是日本人為了開發臺灣森林資源,從事臺灣植物調查,為貯藏植物臘葉標本而興建的標本館。它的歷史如下-

  • 2008年11月4日腊葉館被公告為市定古蹟
  • 2000年: 珍貴的臘葉標本已移至林試所的研究大樓,享有恆溫、恆濕的典藏環境
  • 2015年11月18日: 將「臘」葉館改正為有風乾之意的「腊」葉館,以便符合建築物為「植物標本」存在的正確名稱。
  • 2016年: 修復腊葉館,成為展示館。
  • 2017年9月: 重新開幕,提供民眾參觀認識。

 

原來「腊葉館」開放還不到一年的時間,我們就入內來參觀吧!

 

【腊葉館】占地不大, 只有145.69平方公尺(約44坪);一樓為常設展區及特展區,二樓為不開放之儲藏展示櫃及教學區。

 

  

沿著指標,由右側循序參觀。【腊葉館】在1924年興建時,還沒有空調設備。為了調節室內的溫濕度,讓標本可以長久保存,因此建築本身有特殊的通風設計 。

 

  

建築一樓下方牆壁及二樓上方,均有此特殊設計的通風口。

 

別小看這個木製的展示櫃,它自1924年開館以來,一直保留到現在,還有著清新的木頭香氣。

 

櫃子的左側中段,標註有【台灣總督府林業試驗所】的字樣,說明了櫃子從日治時代就存在。

 

國民政府接收後,則在櫃子的左側下方,另標註【台灣省林業試驗所】,算是一種擁有權的宣示。

 

櫃內有臘葉標本的展示,但多為真圖輸出。 珍貴的臘葉標本,都已於2000年移至林試所的研究大樓。

  

   

第二個展示櫃,展示著早期採集標本的裝備。解說員說櫃中有著大小兩個開口的鐵盒子,是空間的充分利用。出門時將食物放在鐵盒的小開口中,食物吃完後多出的空間,又可以是植物標本的放置處。

 

採集標本的演進史;從簡易的竹簍,一路進化到登山背包。

 

右邊第三個展示櫃,有螢幕互動裝置,可由植物外觀得知植物名。 而左側牆面則有腊葉館簡介、年表及本館重要人物。其中「本館重要人物」吸引著我,究竟這些人,對台灣植物界有著什麼樣的貢獻呢?就讓我們一一來了解一下。

 

   

腊葉館牆面上的【本館重要人物】介紹,內容如下:

本館在首任林業部長金平亮三任內興建,以承接川上彌瀧等人調查台灣植物的成果,提供日籍學者在台,從事研究分類的場域及保存植物標本,奠定台灣研究分類基礎的東京帝國大學早田文藏教授即多次來館。1930年時任腊葉館主任的佐佐木舜一,整理出版「林業部腊葉舘目錄」,當時館藏約30,000號,近6,000種植物。1928年金平亮三返回日本九州帝國大學任教,受聘來台進行調查的山本由松博士,轉往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任教,1931年佐佐木舜一亦轉調他職,日本自1937年起將資源投資海外戰爭,本館發展漸趨停滯。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在林渭訪、章樂民、柳榗、王仁禮、徐國士等前輩努力下,本館復見發展。

上文中提到的,金平亮三、川上瀧彌、早田文藏及佐佐木舜四人,對台灣的植物界有著極大的貢獻。對於身為台灣人的我們,是有必要來了解一下,因此特別花了一些時間,整理如下:

 

川上瀧彌: (Kawakami takiya, 1871年3月4日-1915年8月21日),日本山形縣人,植物學家。(在台期間1903-1915,病逝台灣)

1903年來台,擔任過總督府技師、農事試驗場植物病理部長、有用植物調查事業主任。1905年出任總督府博物館 (現國立台灣博物館) 首任館長。此期間專注於主持全臺植物調查工作。所主持的有用植物調查事業不但奠定了臺灣植物學的研究基礎,也讓這個被西方植物學界稱為「黑暗地帶」的臺灣揭開了神秘的面紗。1915年3月25日「兒玉後藤記念館」(現國立台灣博物館)完工後,隨即著手將博物館遷入該記念館新館,並於8月20日正式開館,但次日即因積勞成疾而逝世,得年44歲。

 

金平亮三 :  (1882年1月1日-1948年11月27日),日本岡山縣人,森林學家。(在台期間1909-1928)

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長,對台灣林業產業與研究奠下基礎。1909年來台臺,1928年返日擔任九州帝國大學農學部教授,有20年時光在殖民地臺灣。擔任當時臺灣最重要的林學研究機構之場長、部長職務長達10年;其學術與地位深刻影響了臺灣近代林業學術之發展。

 

早田文藏 :(1874年12月2日-1934年1月13日),出生於新潟縣加茂市植物學家為「台灣植物界的奠基之父」。

首位以拉丁文將臺灣植物介紹給全世界的亞洲人。1905至1924年間,接受臺灣總督府委託從事植物調查十餘次,1911至1921年出版《臺灣植物圖譜》共十卷,新發現之物種多達2300多種,1916年出版《臺灣植物總目錄》。台灣4000多種植物中,由早田文藏發表命名的就有1700多種,幾乎占了1/3,被譽為台灣植物學之父,也是台灣杉的發表命名者。

 

佐佐木舜一 (Sasaki Sunichi, 1888-1961),日本大分縣人,植物學家。(在台期間1908-1941)

1908年以20歲之齡即來台任職於臺灣總督府,進行植物採集研究工作,足跡遍及臺灣本島(包括關山越嶺、知本越、南湖大山、大霸尖山、太平山、次高山、玉山等地)與離島的蘭嶼及小蘭嶼,其中蘭嶼及玉山的採集均各達七次之多,而採集的大量標本多數存放在「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現台北市林業試驗所)腊葉館。在台從事臺灣植物調查研究達30年。

 

而牆面上另外介紹的這尊銅像及紀念碑,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原來腊葉館除了上述主要的四位重要人物,還有位來自法國的神父-【佛里】。

 

佛荷里(Urbain Jean Faurie,1847年-1915年),法國傳教士、植物採集家。(在台期間1913年12月-1915年7月4日,病逝台灣)

1882年至1894年間被派往日本傳教 。他在旅日期間,經常在當時為日本領地的各個地方採集,所採集到的植物標本極其重要,大量地被其他植物學者引用發表為新種。1915年佛里神父最後一次到花蓮採集後生病過世。

100多年前,一位神父為了採集植物標本,穿著破舊衣物、揹著籃子走遍台灣。佛里神父採集過1萬多種植物,高達6萬多份標本,這樣拼了命的到處採集,除了對植物的狂熱,也是為了替教會募款。佛里當年採集到許多台灣的植物,像是野牡丹、穗花棋盤腳等,送到日本帝大鑑定,台灣有許多原生植物是用他的姓氏來命名。因此早田文藏發起募款,在植物園樹立了佛里銅像。

 

 

(2017年9月30日,原地重現的佛理銅像)

為了感念佛里神父對台灣植物界的貢獻,當時的台灣總督府殖產局林業試驗所於1917年12月22日,在其辦公室前塑立銅製胸像紀念。但銅像在二次世界大戰時遺失,2012年時透過日本台商楊智芳女士協助,找到留存於日本雕刻家渡邊長男倉庫中的石膏原型,經渡邊家族同意並於2013年完成重製,在2017年9月30日於台北植物園內原地重現,同時揭幕的還有早田文藏紀念碑。遠道參與揭幕式的佛里家族代表Regis Teyssonneyre,是佛里姐姐的曾孫,接受記者採訪時感動的表示,法國人已經忘記佛里神父,沒想到台灣人還能紀念他。

 

佛理銅像就位於【雙子葉植物區】入口處內的左方草皮上。

 

(2017年9月30日原地重現的早田文藏紀念碑)

為紀念早田文藏在植物學上的貢獻,1936年1月13日揭幕浮雕紀念碑。二戰後雕像也消失無蹤,林試所按照當年的雕像重新塑造,也找到早田文藏的後代來參與雕像揭幕儀式。

 

 

看完了植物學家們的貢獻和故事。我們進入館方所保留的首任館長「佐佐木舜一」辦公室,來看看他的工作環境。

 

  

這裡保留著佐佐木舜一」當年使用的辦公桌椅、櫃子、文具等。

 

  

當時的植物學家,還必須是一位素描專家。因為當年沒有先進的攝影技術,可將葉子的紋路、特徵等忠實記錄下來,唯有靠手繪的高超技巧。

 

  

辦公室旁有一面影音互動牆,列有早田文藏、佐佐木舜一、金平亮三之名;將手放在想認識的植物學家人名之前擺動,就會出現影音介紹。

 

   

參觀完與「腊葉館」的相關介紹 ,我們轉向另一個展示空間,來看「台灣杉」的展覽。如前所述,「腊葉館」空間不大 。2樓又為非開放空間,所以「台灣杉」的展覽就在另一邊的區塊。

 

這是一張展覽館內解說員,最喜歡的「台灣森林植被帶」介紹。列有不同高度山區,所會出現的植物種類和林相介紹。

  

   

這是「腊葉館」台灣杉特展的海報,照片應該是日治時期所拍攝。「台灣杉」到底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呢?

「台灣杉」學名:Taiwania cryptomerioides,屬名「Taiwania」。是全球唯一以「台灣」作為屬名的植物。在植物界只要說到台灣,大家就知道說的是「台灣杉」。「台灣杉」是一種大型的柏科台灣杉屬植物,為台灣特有種。在地球上存在超過億年,有活化石的稱號;主要分布於台灣中部以及南部約1,500至2,500公尺高的山區。

 

(照片取自我們的島)

「台灣杉」的「模式標本」目前保存在東京大學植物標本館。「模式標本」即是指某種植物,在世界上首次被發現時,植物學家用以命名的該份標本。

「台灣杉」是小西成章(Nariaki konishi) 於1904年2月於南投烏松坑 (位於阿里山北方8公里處,現為阿里山事業區),海拔2000公尺採得台灣杉標本。標本送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早田文藏(Bunzo Hayata)鑑定,早田氏於1906年將台灣杉正式發表於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Botany, volume 37,從此台灣杉的正式名稱於此確定。

早田文藏為何能夠在小西成章採集的標本認定是一個新種? 源自於之前對於台灣的針葉樹12屬17種已經了解得非常透徹,因此當他第一次看到台灣杉標本時,即認定是一個新種,檢測其花果之後,進而認定是一個新的屬,對此他詢問英國針葉樹的權威Dr. MT Masters意見,經由其認同而於1911年發表,正式命名成立台灣杉屬(Taiwania)。

~以上資料取自「台灣農委會台灣杉主題館」。

 

   

(照片由網路截取)

「台灣杉」學名: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發表於明治四十四年(西元1911年)。

 

【台灣杉】是東亞最高的樹種,魯凱族以「撞到月亮的樹」稱呼它,只有極少數人得以完整觀看它的樣貌。在棲蘭山區,台灣杉的樹量並不多,呈零星分布。為了完整呈現台灣杉的面容,2017年5月澳洲「Tree-Project」拍攝團隊來台,攀上棲蘭山中高達70公尺的台灣杉頂端,沿著樹身升降,透過專業攝影師的鏡頭,拍下了美麗與震撼的畫面,更拍下每個高度的紀錄,再加以組裝成一張「等身照」。透過等身平視認識樹,促使人們重新看待自身和樹的關係。同時也是首次有團隊替台灣杉記錄下完整的樹身樣貌。

 

  

(台灣杉「三姊妹」的等身照片)

台灣杉「三姊妹」約70、60及50公尺高,樹齡推測有800年之久,位於台灣宜蘭縣棲蘭山區一七○線林道十公里處。澳洲團隊來台和台灣愛樹人協力拍攝等身照,拍攝結果令人震撼,也讓澳洲攝影師直呼,台灣人實在應該因為擁有這片森林感到驕傲。

目前台灣杉之原生族群均深處台灣之深山中,除了造林者,並不容易見到,它們最大的族群在台東、屏東縣交界之雙鬼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中,形成巨木群,其已知最大的一棵胸圍高達20公尺,幾乎可排名台灣巨木之第二名。然而欲到達該地必須有六天以上之行程,路途艱難。如果想一睹原生台灣杉之丰采,據說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的慈雲寺旁就有一棵。

 

澳洲「Tree-Project」拍攝團隊2017年5月來台,拍攝台灣杉的相機也留在館內展示。

 

  

(有著美麗紋路的台灣杉木板)

臺灣杉的木理通直,木肌細緻美麗,材質輕軟,且其心材具有美麗的黃紅色紋理,頗具特色;此外,臺灣杉之耐候性、耐腐朽性及抗白蟻性等均被認為與檜木類相當,同屬性能優越之材種。故近十年來台灣已積極推廣造林。

 

 

參觀完「腊葉館」,在荷花池旁,發現這種屬於高山植物的「竹子山十大功勞」。今天白天的高溫達35度C,不知這棵十大功勞是否已被馴化了?

 

  

而屬於熱帶植物的「地湧金蓮」,竟然就種在「竹子山十大功勞」的隔壁。不得不佩服植物園的專家們,竭盡所能地把各地的各種植物聚集在這裡,讓植物園成為了植物迷們,最佳的探索場所。

 

兩天後到228公園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參觀 ,在「發現台灣」常設展中,見到了首任館長的介紹。

  

他正是上述介紹過的植物學家-【川上瀧彌】- 總督府博物館 (現國立台灣博物館) 的首任館長。上頭寫著【壯志未酬】,他於台博館正式開幕隔天 (1915年8月21日)因積勞成疾而病逝,得年只有44歲。

 

   

「川上瀧彌」主要的著作有「臺灣野生護膜植物,1906年」、「臺灣有用植物 (1)-(3),1907-1908年」、「臺灣植物目錄,1910年」、「新高山頂の植物,1911」、「紅頭嶼植物目錄,1916年」等,其中「臺灣植物目錄」共記載臺灣植物2368種。

 

這些植物學家對台灣的貢獻,跨越了族群和國界。歷經100多年,他們採集的標本,記錄著採集地點、時間,形成龐大的資料庫。

因為環境的破壞,我們周遭已經失去了一些植物。透過標本館的大數據分析,我們也可以知道,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下,植物分布變化,甚至是開花狀況有什麼改變。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植物分類研究是根本工作。直到現在還有許多研究者付出青春,甚至一輩子的歲月,在台灣山林做著最寂寞卻最重要的調查工作。有了他們,我們才能了解島嶼的過去、現在,並思考如何走向未來。且讓我們為完全不同領域的植物學家們致敬吧!

 

arrow
arrow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