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板橋」的淵源起於民國65年,當年父母親認為女孩子學商將來好就業,唸五專又可以省去大學聯考之苦,因此就把我送進了板橋的致理商專(現今的致理科技大學)。就讀致理期間,就聽聞板橋的林家花園,一直希望有一天可以去看看,終於在畢業37年後的今日成行。

 

  

今天坐捷運在板橋捷運府中站下車,步行約700公尺,見到這古色古香的斑駁圍牆,很自然就知道林家花園到了。

 

 

圍牆邊有個禁止出入的小門,門額上寫著「板橋別墅」,何以稱為「板橋別墅」呢?原來「林家花園」,當年也稱為「板橋別墅」

 

在大門購好票,準備入內參觀。(門票為台幣$80,新北市民可免費入場)。

在台灣有兩處被稱為【林家花園】的地方,除了「板橋林家花園」,另一處是位於台中市的【霧峰林家花園】。第二名的「霧峰林家」為當官發跡,資產只有從商板橋林家的三分之一,由此可窺出當年板橋林家台灣首富的地位了。

 

一進入園區,就被這長長的廊道,及兩側的大樹所深深吸引。看到這幾面青天白日國旗,方才意會雙十節才剛過兩天。

 

筆直的廊道怎不見有遊客?是這個旅遊景點已經沒落了嗎?原來我誤會了,稍後的導覽志工告訴我,林家花園早已聲名遠播,常有國外遊客參訪,假日人也很多。今天為平日又下雨,因此遊客才較稀少。

 

現在出遊,不喜歡走馬看花,因此報名參加了園區的免費導覧行程。導覽的第一站,將參觀右邊林家的「三落大厝」。

*【林本源宅邸】包含「林家花園」,「三落舊大厝」和「五落新大厝」三大部份。

  • 【三落舊大厝】: 目前屬於「林本源祭祀公業」所有,需專人帶領才能入內。
  • 【五落新大厝】: 已於1981年拆除,改建為大樓。據說這是林家同意捐出園邸的交換條件。
  • 【林家花園】: 即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的地方,現由新北市文化局管理。

目前的「林本源園邸」總面積約3370坪;花園部份為2750坪,三落大厝為620坪。

 

我們由左邊白色圍牆小門進入「三落大厝」。三落大厝在每天定點導覽時需由專人帶領才能入內,而每次停留時間以30分鐘為限,屋內也不能拍照若遇林家集會或祭祀,則謝絕訪客。現在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林家的歷史。

  • 1782年 : 林應寅、林平侯(1766-1844)父子從福建漳州來到台灣, 後林應寅回漳州,只留下林平侯在台灣發展。林平侯在「新莊」落腳, 從事米鹽生意等,成了大富商;之後再從福建老家招募佃農開發「台北平原」和「宜蘭平原」,並捐資辦校。
  • 1787年 : 林平侯捐款數十萬兩銀,得新竹縣縣丞官位。
  • 1806年: 林平侯又以捐官方式捐得同知(清代協助知府的政務官),分發廣西等地。
  • 1818年: 適逢*漳泉械鬥激烈,林平侯遷居桃園大溪,成為台灣最大的地主,擁有土地超過5000甲。(*漳泉械鬥,為福建移民台灣的泉州與漳州人之間的武裝衝突;原因為爭土地、灌溉等。)
  • 1844年: 林平侯去世前,將財產分為飲、水、本、思、源五商記,分給後代;其中「本」、「源」兩商記的兩子林國華與林國芳將商號合併,並冠以姓氏,即為「林本源家族」。
  • 1847年: 林家為了收佃租方便,在現今板橋建弼益館(已拆除),此為林家在板橋地區構屋的開始。
  • 1851-1853年:興建三落大厝
  • 1855年:板橋城,以防泉州人。
  • 1878-1888年林維源建造五落大厝。林家在第四代林維源與林維讓時為巔峰期)
  • 1888-1893年林維源興建5500坪私人園林 - 林本源庭園。興建費銀50萬兩,花費等同當時建造台北城總經費的2.5倍。
  • 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林維源不願受異族統治,內渡廈門不歸,直到1905年逝世於廈門。花費50萬兩所建造的林家花園,結果林家只使用了2年。

林家傳到了第四代,林維讓、林維源〈國華之子〉時,達到全盛時期,年收租40萬石,地跨臺北、桃園、宜蘭三地,擁兵數百名,漳泉械鬥時更能召兵數千名,時清廷任林維源為「臺灣墾務大臣」。 林家為了平息漳泉械鬥,在同治2年建文昌寺,並創立「大觀學社」,又於同治12年創立「大觀義學」〈後改名為『大觀書社』〉,教育漳泉二州弟子,化干戈為玉帛。

  • 1949年後:林家花園被難民佔據居住當時住有一千多人,三百多戶,政府還特別設為「留侯里」來管理。
  • 1977年:林家將林家花園的產權捐給臺北縣政府,並捐出新台幣1100萬元,做為佔住戶的搬遷補償金。
  • 1982-1986年:第一次花園修復。修復經費共計動支新台幣1億5643萬3218元。
  • 1985年:內政部核定為園林類二級古蹟
  • 1986年:第一次修復後收費開放參觀。建材與建築形式大約都重新翻修或全部改建,因此有人質疑這「新古蹟」的價值。
  • 1997-2001年:第二次修復期。
  • 2001年8月9日:重新開放,三落大厝並同時於90年7月完成修復,配合花園開放,並為宅第類國定古蹟。

 

  

三落大厝的「聖旨碑」, 這是光緒皇帝為感謝林家捐獻所欽賜,此碑原是1880年建於新莊的〈林本源旌義坊〉,後因拆遷而移至三落大厝前方庭院。林家第四代時,是清朝廷內憂外患最嚴重之際,需要地方仕紳來援助朝廷一臂之力,因為林家為台灣首富、捐獻最多,故光緒皇帝欽賜此碑。

 

「三落大厝」於1853年完工。後林家覺得三落大厝不夠使用,因此另建「五落大厝」;五落大厝於1888年完工,惜已於1981年拆除,改建為畫面後方之大樓。

林本源宅當年的入口是由五落大厝的白花廳迴廊進入,可惜白花廳已改建高樓,入口被新圍牆所取代;另一處入口是在廁所旁的小門。為何如此氣派的花園,入口卻如此之小呢?因為林家花園本就是一處私人庭園,只供自家人進出使用,自然不會造個大門來招攬外人;開個小門既能擁有隱私權,還能增加神祕感。

 

門廳門額掛著「光祿第」門匾,這塊門匾原本是掛在五落大厝的,五落大厝拆除後,才改掛於此。「光祿第」三個字,顏色為淡淡藍青色帶有光澤,是以碎貝殼拼湊而成的。

 

(紅磚圖案裝飾的講究外牆)

 

  

(工序繁複的木雕窗花)

 

 大門內側一對「磚雕」為「縭虎拱香爐圖」。 

 

 

三落大厝前的「半月池」 。

林家的祖先牌位即供奉在三落大厝內,當然不希望屋內變成遊客觀光之所,因此要求大家不能脫隊,務必緊隨導覽員,也不能拍照。期間另一名女性工作人員,跟上跟下,面無表情,令人倍感壓力,是該讚嘆她的盡忠職守,還是態度可以再柔軟些呢?

離開三落大厝,導覽老師問大家,有無覺得屋內的地亮晶晶,似乎一塵不染,特別乾淨?剛開始聽不懂他的話語。原來屋內並沒有人居住,但配有一名管家,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每天要拖這620坪的地。但為了因應週休二日,林家把這名管家的薪水改為日薪制,來規避勞基法。這是分享有錢人思惟的一個小故事!

 

 

離開了左側白色圍牆內的三落大厝,接著要參觀花園的部分。

 

大家坐在古色古香的涼亭下,聽導覽老師分享林家故事後,才接著後續行程。

 

  

接下來我們依著這張導覽圖,依序參觀林家「花園」的部分。花園被列入園林類二級古蹟,採江南庭園的設計風格與建築,是台灣古式庭園的代表。

  • 1. 三落大厝 
  • 2. 汲古書屋 
  • 3. 方鑑齋 
  • 4. 來青閣(開軒一笑)
  • 5. 香玉簃
  • 6. 月波水榭
  • 7. 定靜堂
  • 8. 觀稼樓
  • 9.榕蔭大池

 

 2. 「汲古書屋」,為林家收藏圖書的地方,仿明代毛子晉之汲古閣而命名。

 

汲古書屋昔日收藏圖書數千卷,不乏善本,為林家子弟讀書之所。前有雨亭造型奇巧。它是一座三開間並帶軒亭的建築,前後皆設格扇門,以利出入,作為書屋,其窗格子均採較簡潔大方的形式。前庭布置名條花盆架,供擺奇花異卉,作為飽覽辟籍之餘的調劑。(取自林本源宅邸官網)

  

導覽員特別介紹汲古書屋的兩邊門柱,有注意到右邊為木頭,左邊為磚牆嗎?木為圓、磚為方,有「規矩」之意;是希望林家子孫個個有規矩。

 

離開汲古書屋,穿過迴廊,眼前出現的景色,宛如一幅山水畫;小橋假山流水,極盡庭園之美。(後方為汲古書屋)

 

  

唯一令人不捨的是,這棵大王椰子身上,佈滿了不同時期,大家所留下到此一遊的印記。還好大王椰子有著堅強的生命力,至今還存活著。

 

蓮花池的對面為「方鑑齋」。

 

隔著蓮花池與「方鑑齋」相對的「戲台」。

 

   

3. 方鑑齋:為昔日讀書之所,平時亦是騷人墨客吟詠唱和之處。「齋」是齋戒清心的意思,齋中一池碧水,因為池可鑑人,所以「方鑑」指的就是方形的水池

賓客還可以觀看對面戲亭表演,形成看亭與戲亭隔水相對的對景景觀,而池水兩側拱廊環繞,使得方鑑齋形成具有環繞音場的水院,平時又歸於幽靜清雅,是林家花園最富有詩意的角落。池之四邊的建築,除了包括戲亭、看臺、遊廊外還有假山小橋,依遊廊前行可至來青閣。廊墻上刻有名人書法,惜年久剝落,可辨者很有限。(取自林家宅邸官網)

 

  

林家家庭教師上課之房間,當年還聘請文人名士,擔任家庭教師。(左右各有一間)


  

導覽老師指著地上的磁磚解釋說,正方形部分為一般人可自由行走停留之處。菱形狀,表示非請莫入。

 

離開方鑑齋,沿著遊廊前進。此為「方鑑齋」建築背面全景。

 

   

沿路百公尺的廊墻上均刻有名人書法,可惜年久剝落,能辨者有限。此片牆上算是保留較好的部份。

 

  

另一處廊墻上的名人書法遺跡。

 

4. 「來青閣」,是園內最高的建築,昔日招待貴賓處。取名來自於登樓四望,青山綠野盡入眼底之意

 

  

 來青閣建築側面。

 

來青閣正前方的「戲台」。戲台屋頂特別挑高,從來青閣前的庭院或是樓上觀看,都可欣賞。林園當年邀請戲班子娛賓,觀眾不是自家人就是貴賓,人數不太多,因此戲亭並不大。

 

戲台橫額題曰「開軒一笑」。

 

「橫虹臥月」陸橋;但陸橋因為遊客的破壞,現已經沒有開放通行。

 

  

5.「香玉簃」:為觀賞奇花異卉的地方,簃為閣邊小屋之意。簃前為花圃,每遇花季遍地似錦,與周圍臺閣相映,富有詩情畫意。

 

春天花季時可在迴廊賞花卉,所植之花為傳統之梅竹菊。

 

香玉簃前的庭園。

 

 

接著由香玉簃建築後方的幽靜小徑,去參觀「月波水榭」。

 

6.  「月波水榭」:榭是蓋在水邊的建築,外型為雙菱形,因伸出水面所以有小橋與岸相連;屋頂有平台,可供人賞月。因月影映於水中,故名「月波水榭」。

 

月波水榭就是賞月的地方,這時讓我想起詩人李白水中撈月的故事了。

 

「重返流螢歲月」- 這是園區新推動的計劃,在幾個特定水域放下螢火蟲卵,希望能成功復育螢火蟲生態。若計劃成功,明年五月林家花園就能賞螢了。就讓我們大家一起期待吧!

 

參觀完「月波水榭」,越過圓形拱門,繼續往前走。

  

來到「林家廚房」,左邊的廚房大門,是以菜刀的形式表現,真的很特別。

 

廚房旁的那扇門,就是門額上寫著「板橋別墅」的出入口。它也曾開放遊客出入,但因維䕶困難,目前只供工作人員進出。

 

接著參觀「定靜堂」,定靜堂外側的圍墻,是用八角花磚砌成,墻上有蝴蝶及蝙蝠的漏窗,代表「賜福」。

 

  

7.「定靜堂」外觀,類似住宅。

   

「定靜堂」當時做為宴會場所,堂中開敞的廊亭可以擺酒席,約可同時容納一百多人用餐。

 

  

「定靜堂」:名係取大學「定而後能靜」,林維源親題,為光緒元年堂名匾額。定靜堂為園中占地最廣的建築,它是四合院,前後進之間均以亭相連。兩廊不設門窗,直接面向天井。

 

  

屋內的螺鈿傢具,令人眼睛為之一亮。「螺鈿」為中國傳統裝飾工藝之一,就是指將螺、貝、蚌等軟體動物的體殼加工成薄片,刻劃並拼組成花草、人物、鳥獸等紋樣,鑲嵌於漆、木等器物表面的裝飾技法。

 

  

8.「觀稼樓」:因可登樓觀看前方大片田園景色而得名,可惜現已都改建成公寓,看不到田野風光了。觀稼為修復時所重建,原建築於1907年倒塌。

 

「觀稼樓」的方位與三落舊大厝一致,關係也很密切,可能是園內較早期的建築,當年由此可遠眺觀音山下田園裡農夫耕作。本身亦有檔景功能,使人不能一眼望穿大水池與假山壁。  

 

觀稼樓」前的小橋流水垂柳,極盡詩情畫意。

 

 

9. 「榕蔭大池」:為園內最大的水域,池畔深植老榕數株,仿林家漳州故鄉景緻。

 

  

「榕蔭大池」為不規則狀的水池,臨觀稼樓的岸邊設有碼頭,可使船停泊。水池周圍分布著大小形式不同的涼亭,有八角亭,菱型亭及平行四邊形等疊亭,又依地勢作變化,表現靈巧。

 

 

池邊的磯釣小屋亭。

  

池邊「敬字亭」,凡有字紙必拿至此焚燒,敬惜字紙,乃國人之美德,旨在尊重文字。

 

  

參觀完林本源宅邸這九大區塊,再沿著觀稼樓旁的出口離開。

   

回到出入口的地方,結束了今天的行程。期盼快40年,「林家花園」 - 我終於到此一遊了! 就算它是新古蹟,但卻也真真實實表現出,早年中國移民成為台灣首富後的生活和態度。林家雖從商致富,卻也重視家庭教育;其後代子孫較低調,守著家業,努力經營,也自有一片他們自己的天空。

 

  

(板橋林家家族表 - 圖表由網路截取)

板橋林家的後代子孫,在先祖的庇蔭下,亦是代有賢人出,對台灣的政經發展有著極大的貢獻。林家花園主要是作為文士周旋,以及以商會文的治家場所,日本治台期間,曾於1903年(光緒29年)在園中舉辦「園遊會」;而日本人為慶祝治台40年,也曾在此辦理「博覽會」。
林家更在1984年時,由林明成捐贈桃園慈湖19公頃土地,作為蔣介石陵寢墓地。目前林家已傳承第九代,現在的大家長為華南銀行董事長-林明成, 他也是板橋林家第七代嫡系單傳。

台灣早期的五大家族由北到南為;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霧峰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這一年多先後參觀了霧峰林家、高雄陳家和今天的板橋林家;才對於他們的發跡史,及台灣當時的社會型態、歷史等有些許的了解。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今日能以一位觀光客的身分,踏上當年首富的園邸,感受曾屬於他們的豪邁及闊氣,也算是不虛此行!

 

arrow
arrow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