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教學相長,自己只是付出一點時間,帶領內惟國小三年級的小學生,參加社區古蹟巡禮課程。從事先的探路,到當天擔任導覽老師,受益良多。願將所見所聞分享大家,就請隨著我的腳步,來一趟內惟古蹟之旅!

*「內惟」是高雄市鼓山區的一個老地名,名稱源自於清代的「內圍社」、「內圍莊」,範圍大約涵蓋內惟、前峰、民族、光榮、建國、忠正、自強、龍井等里。內惟臨近高雄柴山,早期為漢人與馬卡道族居住之所。

 

11月10日上午九點多,我們四位導覧老師由「柴山生態教育中心」出發;生態中心就位於內惟國小內。走出生態中心,右轉鼓山路;接著在第一條巷子再右轉,就是鼓山路68巷。今天的行程很簡單,只要沿著鼓山路68巷直直走就對了。

 

 

進入巷子大約100公尺,就見到這個佔據了半個巷子寬度,寫著「注意慢行」標誌的龐然大物。這是什麼東西呢?

 

原來這是一口井,裡面還有水,之前因常有人亂丟垃圾,因此封起來。現在留作學童教學及旱災時供水備用。

飲水思源 古井記  - 緣:日據時期昭和15年福,中華民國29年間,二次大戰爆發前,日軍籌劃要塞地及建築軍港,將桃子園、青雲宮及居民全部遷村。黃商添大德生前選擇此地建設別墅及木造房屋,聚集鄉親好友共處溫和,安居樂業,挖井泉水供大眾日常生活之用,感念其美德,桃子園內惟「青雲宮」前管理人黃大德 商添留下來的古井已近百年歷史,可做學童教題,及旱災時期供水備用。鼓山區建國里里長仁宗暨里民同感,將這座古井永續保存紀念。2014年5月吉置

 

 

穿過「青峰街」, 接著要看看前方右邊的鐵工廠和左邊的小花圃。

 

「金盛號鐵工廠」,創立於1953年,這家鐵工廠和我想像的不太一樣,因為它並不吵雜。原來工廠生產的是一般小型食品機械。為什麼要特別提到這家鐵工廠呢?除了它的歷史悠久外,謝姓老闆也是位熱心公益的老人家;在稍後參觀的廟宇中,有許多東西都與他有些關聯。

 

   

鐵工廠對面的小花圃,是謝老闆特別佈置的。花圃旁有兩顆大石頭,這是什麼呢?原來這製糖的「石轆」。

*「製糖石轆」是舊式製糖的甘蔗壓榨機,它笨重的石材,要以牛力牽拉來帶動上方齒輪旋轉,將甘蔗壓榨成汁,再由下方溝槽收集,注入一大鐵桶 (俗稱孔明鼎)後加熱煮糖。石轆的來源大多是「唐山過台灣」時,隨著商旅或移民渡海來台,是貿易品也是穩定船身的壓艙石。常見的石轆大多是以花岡岩或青斗石製成,這兩者均是上等的石材。

 

  

謝老闆家門口也擺放了一顆「石轆」。問他這麼多顆石轆是怎麼來的?他說民國六十幾年時,人家叫他去搬的。在那個時代,即使免費贈送,但願意花人力叫車去載的人,應該也不多吧!況且還必須有空間可以堆放。可見鐵工廠一直經營得不錯。謝姓老闆還說,有人開價一顆台幣二十萬要買他的石轆,他都不願意賣;據說新製一顆石轆成本約台幣五萬。謝老闆真不簡單,40年前就識貨了!後來我發覺他花圃中的石轆多達7顆。

 

  

繼續往前不到50公尺,就是內惟的信仰中心「青雲宮」。青雲宮主祀保生大帝,現址於1972落成。

「青雲宮」係分靈自桃子園青雲宮。桃子園青雲宮元始保生大帝由來,甚為神奇,當時居住桃子園的住民,自海中三拋三撈獲大帝神像後,恭請回岸奉拜。後經大帝指示他係奉旨濟世,到桃子園任境主,宮廟賜名青雲宮。並囑塑造二祖及三祖金身寶像二尊,於落成安座之時同臨凡就任,迄今已有 380 年的歷史。1939年日本政府構集左營軍港,強迫住民遷村,時眾爐下弟子,分別移居新庄仔及內惟,自此桃子園青雲宮,一宮分兩廟,皆以兄弟廟相稱。(資訊取自青雲宮官網)

 

  

鐵工廠的謝老闆很熱心的一路跟過來,說青雲宮的重建他也有參與,而這些石桌石椅也是他所捐獻的。

 

   

這個立在廟前的石臼可是有故事的。它是多年前信眾在左營桃子園海邊發現的,保生大帝指示立在此處,並將石臼口朝向桃子園海邊,表示不忘原生地。原來這裡的居民,在日治時期,因為日本人建造左營軍港,被迫從建軍港的桃子園地區遷村到此。

 

沿路房屋建築,還留有許多日治時代常見的洗石子工法牆面。

 

 

穿過日昌路,我們接著再彎進另一處信仰中心 -【玉虛穹北辰殿】

 

   

【玉虛穹北辰殿】主祀北極玄天上帝。對此廟的歷史所知有限,只知第一代的玄德師,於2014年往生極樂世界。

 

 

廟前這些石桌石椅造型與「青雲宮」相同,也是鐵工廠謝老闆所捐贈。謝老闆事業有成,公益不落人後,值得讚許!

 

  

這裡又有兩顆「石轆」。想當然爾,這也是鐵工廠謝老闆的收藏。

 

   

彌勒佛前的小水池養有金魚,池中的造景不是鯉魚,而是小巧可愛的旗魚。不清楚是否有特殊的因縁,亦或隨興而為?

 

 

正前方為廟門的牌樓,入口處面臨鼓山路。而對面是海軍的「自強新村」,稍後的行程將會拜訪自強新村。

 

離開玉虛穹,見有鐵皮維護的建築。可見到右邊為早期柴山就地取材,所使用的咕咾石建材,而左側是後來增建所使用的紅磚。咕咾石和紅磚這兩種不同的建材,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和進步。

 

  

同行的朱朱老師發現,早期的水泥水表蓋,竟被拿來墊盆栽。如此對待古董,真的太奢侈了!

 

  

再穿過「吳鳳路」,下一個要拜訪的,是今天的重頭戲之一「李家祖厝」。原本這條路,是要穿過正前方李家祖厝的,當年面臨拆除命運,因李家及史蹟保護者的極力奔走,才保留下來。

 

   

由旁邊的小路,繞過李家祖厝後方,繼續往前走;見有一口井,名為「大井陳」。早年內惟地區有三大姓(李、陳、張),每姓人家都有自己使用的井。這是陳家所開鑿,後來李家遷入,就由兩家共同使用。

 

 

地上繪製的紅線是當地里長的政績之一,除了方便巡禮,主要的用途應該是要告訴大家,此路可通吧!

  

李家祖厝」到了。之前就常聽聞李家古厝,但不知分有「祖厝」和「洋樓」,以往只知洋樓,不知祖厝。首先來說說祖厝吧!

  • 2009年:高雄市政府公告六米巷道,開闢計畫要將從古厝正身穿過。
  • 2012年:李家申請為歷史建築,遭政府以非全部所有權人同意申請為由駁回。
  • 2013年:李家人提起行政訴訟。
  • 2014年:李家勝訴,政府持續上訴。
  • 2016年:最高行政法院依據文資法,提報文化資產不需要全部所有權人同意。判李家人勝訴。

祖厝的歷史有多久呢?據說這間古厝,值得保存的原因之一在於咕咾石屋,因為咕咾石內含有柴山運下來的鐘乳石結晶。鐘乳石在清朝時屬於管制物品,但是在清朝之前是屬於可以自由擷採之物,因此可見石屋歷史之悠久。

 

  

「李氏祖厝」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太陽公祭典」儀式,已超過百年歷史。在農業時代,百姓靠天吃飯,太陽公普遍成為港都農漁民信仰,除了鼓山、鹽埕居民信仰,昔日的左營一帶,相傳最早是明鄭軍隊的屯墾區,也保留祭祀太陽公的傳統信仰。

據了解,太陽公祭典是原具有反清復明寓意的民俗活動,每年固定農曆三月十九日在李氏祖厝集會,紀念明思宗崇禎皇帝於三百多年前在北京煤山自縊,「太陽公」祭典,其實有追思「明朝」的含意。

 

注意到埕前地面上的破碎磚塊嗎?李家曾經開過磚窯場, 將好的磚塊賣出去,剩下有瑕疵的便拿到自家門前鋪設,因此容易產生裂痕,但卻成為李家房屋的一大特色。在當時的內惟地區古厝,大多以水泥鋪地,只有李家前埕是磚瓦地。

 

    

李家先祖約在1760年從江南(今上海)渡黑水溝抵臺,到內惟開墾。李氏祖厝的建造可追溯至清代末年;到了1916年由「李天輝」及「李榮」這對堂兄弟整修。當時此宅整修時,以中央線分左右,分別找不同匠師建造,形成所謂的對場式建築,當時整修此宅第的所有磚瓦,都出自「李天輝」先生所經營的磚仔窯。

 

 

古厝左半邊為「李榮」所修建,最早曾在左外護龍的尾間經營雜貨店(福興號);此即為當年雜貨店的位置。

  

  

牆上紅磚做的「兔子耳」。可在洞上穿橫條,掛上布條等物來遮雨防曬。

 

 (古樸的紅磚囍字)

 

離開「李家祖厝」,準備前往200公尺不到的「李家洋樓」巡禮。

  

不久,來到民族里藝術街-「藏龍步道」。不清楚取名為藏龍的意義為何?此地最早居住的是馬卡道族,後來漢人遷入,算是歷史悠久的聚落。

 

民族里在2006年,由里辦公處策畫打造美化,將舊街綠化彩繪,重塑街道風華,還獲頒行政院環保署清淨家園【百大績優村里】的殊榮。

 

  

11/13小朋友們在彩繪牆前的大合照。

 

民族里內美麗的三合院,可惜缺了左側護龍,正廳的左側牆面,則被繪上與台南藍晒圖相似的彩繪。少了左側護龍的三合院,像是少了一隻手,令人惋惜。

11/13領著小朋友來參觀時,恰巧碰到住在斜對面的86歳三合院陳姓老屋主。提起老屋原為四兄弟繼承,但因有人不事生產,擅自將持份賣給建商(即草皮部分)。而草皮緊臨街道的崎零地,是屬於老先生所有;老先生不願成全建商,因此最後那塊地,變成建商的燙手山芋,十多年來都賣不出去。老先生雖然保護不了這90多年歷史的三合院全貌,卻也因為他的堅持,才能讓這裡綠意盎然。

 

  

三合院堂號為【穎川堂】,說明他們的祖先是來自於中國的河南。老屋內供著祖先牌位,而老屋的建材,也是取自於柴山的咕咾石。

 

  

牆上的老鼠與兔子裝飾;因為老鼠與兔子都為多產, 寓意為「多子多孫」之意。

 

  

李家洋樓到了!其實【李家洋樓】就位於,明族里藏龍步道彩繪街的範圍內,與穎川堂三合院遙遙相望。兩座宅邸恰巧是中西建築風格的最好對照。

 

  

(介紹李氏古宅的解說牌)

 

  

【李氏古宅】1931年落成由李榮先生所建,為高雄市的市定古蹟。當時李榮先生長子李文燦為迎娶打狗仕紳陳啟貞之長女陳火月,才聘請匠師建造。洋樓宅第完工後,與著名的陳中和洋樓並列日治時期高雄市南、北兩大風格獨特的洋樓 (匠師同為出身內惟當地的張成)。其實洋樓也曾經面臨拆除的命運。在1999年初洋樓面臨左側拆除,還好同年5月25日公告為古蹟,才被保留下來。

【祖厝】和【古宅】洋樓的分別在哪裡呢?【祖厝】是由「李天輝」和「李榮」這對堂兄弟一起興建的;「祖厝」是標準的漢人建築,是給李家人一起居住的。【古宅】洋樓,是後來因為「李榮」經商有成,且為了讓長子迎娶而興建,「古宅」是採取洋樓的形式興建。

 

  

洋樓前的「埕」面呈現突起狀態,由照片不太容易看出。李家人說這是為了防積水,方便曬稻穀等農作物所特別設計的。

洋樓目前還有李家後代居住,並不開放參觀的。藉著內惟國小有老師與李家熟識,11/13趁著帶小朋友戶外教學,才有這機緣得以進入。說來,還得感恩這些孩子們,才能入內一睹李家洋樓的風采。

  

  

洋樓宅第樓高兩層,周圍有迴廊圍繞,平面呈現「U」字形。

 

正面山牆上有徽章飾與花草飾,正中央有個「李」字,門額上的堂號為「隴西堂」;隴西是來自於中國甘肅。

今天接待我們的是「李榮」的孫女,說起大門正前方的圓形花台上原栽種一棵大鐵樹。但說來神奇,當主人1969年往生後,不久它便枯萎死亡。根據傳說,理當幫它綁上紅線一起守喪的,但因當年大家沉浸在悲傷的氛圍中,並沒有特別去關注。

 

洋樓大門上的雕花,中間為一「福」字。

 

   

洋樓左右兩側各有兩個六方形的花台,連同中間的圓形大花台,均與洋樓同期完工。

 

洋樓內還有李家人專屬的一口井。 目前仍利用馬達,將井水抽取作為洗衣、澆花之用。

 

  

洋樓正對面是李家後人所蓋的房子。

 

 

住宅內不開放參觀,因此參觀完洋樓前方,大家便穿過迴廊外側,往屋後走。

 

屋後為花園,原本有一水池,據說當年「李榮」的女兒在此溺斃,因此填平。而小朋友們最感興趣的是,左邊那棵大龍眼樹,它到底幾歲了?李榮孫女李小姐說,從她有記憶以來,就有這棵樹,而她今年已經60幾歲。因此這棵龍眼樹,極有可能在洋樓落成初期就已栽種了。

 

李家小姐向小朋友們介紹;右邊沿著牆面的線,是連接著屋頂避雷針的接地線。

 

洋樓的外牆是施以洗石子、拉毛處理與貼上「十三溝面磚」等處理方式。

 

何謂「十三溝面磚」?請數數這些面磚是不是都有十三條溝呢?

「十三溝面磚」是一種在1920年代末,所生產的陶質面磚,釉色有褐色、綠色、橄欖綠等多種。當時日本軍國主義,為加強戰備,鼓勵建築物外觀多具有防空保護色,讓建築物和土黃色的地面相近,以避免空襲。為避免反光,乃在表面作成凹凸摺線,因有十三道溝痕,故名。另外也有七溝、九溝,或作成高低不平的質感。在台灣大學的日治時期建築中,很多都採用十三溝面磚。

 

洋樓背面全覽。 

  

離開李家洋樓,沿著路面的紅線進入小巷。

 

  

巷內有一古井,見上圖右方。從出發到現在, 已見有四口古井。由此更可見證,早年這裡是居民群居之所。

 

由小巷可望見洋樓側面建築。 

 

  

由小巷繞出去,便是洋樓後方。 沿著巷子走到鼓山路,我們最後要參觀海軍眷舍-【自強新村】。

 

   

【自強新村】前身為日本海軍士官宿舍,創建於1935年。1945年被國民政府接收,1948年將海軍眷屬安置於此。現已被列為保留的眷村。

 

自強新村採獨門獨院雙拼式日式磚木造建築;以檜木、杉木為主的結構、搭配四坡式黑瓦屋頂。但因改造及整修,黑瓦屋頂數量逐年減少中。

 

柴山與自強新村因鄰近左營軍港、與左營彈藥庫,基於國防安全考量等原因,自日治時代起即已列入軍事要塞管制區,嚴禁閒雜人等進入。因此柴山軍區山林生態未受破壞,由於自強新村緊鄰柴山,所以生態也很豐富,過去常有白鷺鷥來此棲息,近年數量才慢慢減少 。

  

高雄市的眷村都面臨拆除整建的命運,但自強新村卻被保留住,主因是它緊鄰軍事管制區,有國防安全上的考量。 也因這層關係,自強新村可能成為高雄市碩果僅存的眷村住宅,它依山傍水,有著都市中不可多得的居住環境。

 

 

11/13參觀完自強新村,下午三點多,再領著這群小寶貝回學校,結束兩個小時的內惟古蹟巡禮。

鄉土課程從小學起,讓孩子們從小認識自己生長的環境,學習對歷史人文的了解,這是教育者的用心。看著孩子們快樂學習,從小深耕鄉土文化,愛家先從愛鄉開始,更確定台灣是充滿希望的!

arrow
arrow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