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方知三信家商有座「波浪大樓」,在高雄的歷史建築中頗具名氣;多年來也一直對漢神百貨對面的「高雄佛教堂」充滿好奇心。當你曾經關注過某件事情,說來神奇!總會有那麼一天,與之相關的訊息,彷彿自然而然的就會現前。今天能參加這個活動,應該就是有之前關注的【因】,才會有今日成行的【果】吧!

 

  

這是由高雄市建築師公會所主辦的 ~ 2019建築文化系列活動 - 【陳仁和的建築現場導覽活動】。活動的內容是參觀高雄市四處由陳仁和建築師所設計的建築,今天要參觀的建築如下,活動集合地點在高雄市歷史博物館。

  • 台灣新聞報新聞一邨 (1969年)
  • 澄清禪寺 (1973年)
  • 三信家商: 舊學生會館、三信塔 (1962年),波浪大樓(1963年)
  • 高雄佛教堂 (1954年)

 

   

活動選在高雄市歷史博物館集合是有原因的。因為高史館103室正在展出「前行無畏:陳仁和的建築時代」特展。高史館此次的特展,是由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特展移展而來的。展覽是由成功大學建築系及忠泰建築藝術文化基金會等單位共同主辦,主要以陳仁和建築師生前所完成的作品為主軸,透過12件精選作品模型、建築圖說、文獻資料等,一窺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在實踐道路上的奮鬥軌跡與創作精神。

「前行無畏」係取自陳仁和建築師早期的一篇論述,其主要強調臺灣建築需追求好的作品之餘,也需追求社會責任的課題,因此也以這個展覽主題來強化臺灣現代建築的精神。

 

陳仁和(1922年7月20日-1989年)。

出生於澎湖吉貝,九歲時因父親在屏東經營大和旅社,舉家遷屏東定居。1940年高雄中學畢業後,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學專門部建築科就讀。1945年畢業後即返台工作,曾短暫任職於高雄州立高雄工業學校(今高雄高工)與台北市日產清理室。1951年於高雄市成立陳仁和建築師事務所,是台灣早期少數留日建築師之一,也是臺灣戰後第一代重要的建築師

 

陳仁和在建築界的知名度並非那麼響亮,因為他的一生都在南部執業,建案都集中在高屏澎。他是一位地域性色彩鮮明的台灣本土建築師,曾獲得第一屆建築金鼎獎、十大優秀建築師獎(2次)。設計作品多達上百件,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作品為高雄市三信家商波浪大樓、高雄市大同國小小禮堂、鳳山農會肉品市場、屏東東港天主堂等。作品涵蓋宗教、文教、住宅等各種公私性質的建築。

 

  

陳仁和設計的三信家商波浪大樓(1963年完工),於1967年4月30日榮獲第一屆建築金鼎獎

 

  

約略了解陳仁和建築師的學經歷後,我們拜訪的第一站,來到位於天津街*台灣新聞報的【新聞一邨】。

*台灣新聞報是一份1961年創刊,是當時台灣省政府所屬的台灣新生報南部版,獨立而成。1999年凍省後,2001年民營化;現只有電子報,沒有實體報紙。

 

【新聞一邨】是1969年所蓋,為當年台灣新聞報幹部的宿舍,是一棟集合住宅。現已成為個人產權,為一般居民的住所。新聞一邨最特別的是,畫面上左側的長條型垃圾通道,二樓以上的住戶可將垃圾往通道丟,會有專人前往收垃圾,不必追著垃圾車跑。這種設施對我而言並不陌生,1971年父親在新北市所買的公寓,就有這種設施,只是樓下住戶的環境衛生,可能多少會受些影響吧!

 

  

50年歷史的【新聞一邨】外觀。

 

   

第二站來到澄清湖附近的【澄清禪寺】。

 

  

【澄清禪寺】創立於1964。眼前的大殿是陳仁和1973年的作品。
 

1950年代是【現代主義建築】盛行的大趨勢,*現代主義建築是指一種簡約、沒有裝飾的建築風格陳仁和意識到本土地域性與臺灣建築特色的流失;所以發展出具有表現性,同時又深具在地特色文化之建築創作,其中見有大量格子樑的使用,同時也以一種新的方式詮釋具有文化涵構之傳統風格。

 

    

陳仁和的建族特色 - 格子樑的建築。

 

陳仁和的另一項建築特色 - 迴旋的樓梯。

 

   

線條優美的迴旋樓梯,是一種節省空間的設計概念。

 

【澄清禪寺】主祀釋迦牟尼佛。

 

  

大雄寶殿內藻井天花板的設計,有建築師獨特的傳統詮釋風格。 大殿天花板以不斷向中心懸挑內縮的仿斗拱技法建構藻井,並彩繪如意、花草吉祥圖文

 

   

墨綠色屋頂的建築為【澄清禪寺】的開山堂,由舊大殿改建,堂內恭塑開山心固法師銅像。(非陳仁和的作品)

 

  

澄清禪寺的師父非常慈悲,還備了下午茶,歡迎我們的到來。

 

  

第三站來到三多路的【三信家商】,【三信家商】是高雄市第三信用合作社】的林家於1958年所創建。

 

  

今天要參觀學校內的建築 - 波浪大樓、舊學生會館和三信塔。畫面上的建築是1963年所建的【波浪大樓】。三信家商創辦人【林瓊瑤】與【陳仁和】都是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校友,他們以早稻田為藍本,在創校之初投入許多的心力規劃校園。

 

1963年完工的波浪大樓教室,在1967年獲得第一屆建築金鼎獎;陳仁和也在同時得到第一屆十大優秀建築師獎。

 

  

在波浪大樓又見圓形的迴旋樓梯。

 

線條優雅的迴旋樓梯。

 

大樓前的水池設計,有調節溫度及散熱的功能,應該多少也兼具些風水和美學吧!

 

 

三信高商波浪教室為清水混凝土建築,在1960年代清水混凝土風從日本傳至台灣。但目前建築已被塗上油漆,因為一般人較難接受清水混凝土的樸實之美。

 

波浪大樓利用T形小樑減輕混凝土厚重感,創造具韻律特性。但真實的情況,是當年建築材料大漲;在有限的成本下,建築師發揮他的巧思,所呈現的另一種建築型式。雖然材料縮減了,但一樣達到建物承載的效果。有人質疑T形小樑的施工方式,應該更耗人工? 看來民國52年,人工成本應該遠低於建築材料的成本。

 

這棟1963年建成的建築,已有56年歷史;T形樑柱已現出鏽蝕。同行的建築師們,也提供整修的意見給校方陪同參觀的主任。

 

   

【波浪大樓】因樓板是波浪狀而得名。教室內的地板呈現高低差,如同電影院的設計,真的非常特別。在教室內上課的學生,也因此可避免視線受阻,相對較能用心上課。

 

   

 看完波浪大樓,接著參觀隔著操場對面的舊學生會館和三信塔。

 

  

舊學生會館,建於1962年,外牆的磁磚是後來才貼上去的。

 

   

學生會館轉個彎,就可以看到【三信塔】;三信塔就蓋在學生會館頂樓。

 

學生會館和三信塔的平面圖。

 

我們來到學生會館頂樓。

 

【三信塔】是三信家商的精神保壘。往上的樓梯,同樣是圓型迴旋的建築方式。

 

  

57年歷史的三信塔樓梯已損壞,不建議攀爬。

  

  

站在學生會館頂樓遙望夕陽餘暉下的波浪大樓。

 

看完三信塔,沿著樓梯下樓。

 

   

校方很貼心,請大家在學生會館的一樓【創意學習中心】內休息,並享用烘培科學生烘培的糕點。中心內連桌子也設計成波浪狀。

 

  

最後來到市中心,位於漢神百貨正對面的【高雄佛教堂】。住在高雄22年了,經過這裡無數次,但卻從來沒進去過。因為佛教堂三字,讓人會在【佛教】【教堂】這些字元中打轉。其實它是一間不折不扣的佛寺。

 

  

1953年所蓋的高雄佛教堂,是陳仁和開業後的第一個正式作品。由於受到星雲大師宣揚人間佛教義裡的啟發,也因此成為了虔誠的佛教徒。

 

高雄佛教堂的平面圖。其建築形式是依據印度佛教的建築而來,採用了印度佛塔的意象。

 

   

高雄佛教堂隸屬於佛光山。  

 

大殿內部的設計,利用結構與高層變化的堆疊,創造出具有石窟意向的空間。

 

  

  

由此左右兩側蠟燭造型的門,可通往塔樓頂的佛堂;但因之前行程,先後在澄清寺及三信家商接受款待而延遲,故取消登塔樓行程。塔樓也是採用迴旋梯的設計方式。

 

  

建築物背後的大桃子造型設計,這也是高雄佛教堂的亮點之一。

 

   

不到六點回到集合地-高雄歷史博物館時,天色已全黑。最後和燈光下靜瑟的高史館道別後,大家就各自坐鳥獸散了。

在今天之前,我不認識陳仁和。但經過專人的介紹及實地探訪,知道了這位建築師對南臺灣早期現代建築發展的貢獻,及對於建築設計與構築的卓越成就陳仁和沒有任何著作傳世,對於台灣建築界而言,也非經常被提及之建築師。但有才華之人,終將受到世人肯定。

我,一個和建築領域完全不相關的人,也談不上真正的興趣,但卻參加了建築公會所舉辦的活動,還被兒子消遣了一番。哈哈! 還好自己不是去鬧場的,而是用謙卑的態度去學習,並參觀了多處大師的代表作,可謂滿載而歸! 度過了開心的一天。

 

arrow
arrow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