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自己太大驚小怪,抑或是不夠用心?在高雄住了20年,直到去年才知道高雄壽山上的「忠烈祠」前身竟然為日治時期的「高雄神社」,在1976年被改建為中國北方宮殿式的建築。目前只保留了一座鳥居、2隻狛犬及四座石燈籠殘蹟。為了求證這些資訊,專程去了兩趟忠烈祠。

 

  

日治時期高雄神社原貌-1(網路翻拍) 

由這張照片可以找回「高雄忠烈祠」的原型,除了建築物改建,鳥居、石燈籠龍、銅馬拆除外,參道及階梯尚且都保留著原型。

 

 

 

日治時期高雄神社原貌-2(網路翻拍) 

若不是去年去了兩趟日本關西,對日本神社建築可能也不會這麼有感吧!

高雄神社前身為1912年鎮座的「打狗金刀比羅神社」,1920年改稱為「打狗神社」,同年12月再度改稱為「高雄神社」。高雄神社最初位於今法興禪寺一帶,之後因社殿頹圮,1926年於現址造新社殿,戰後成為高雄市忠烈祠。在1974改建前,神社建築仍相當完整。

 

高雄忠烈祠牌樓(兩側有狛犬守護) 

據說日治時期日本人在台灣建造了將近200座大大小小的神社,但大部分的神社都遭到拆除的命運,只有少部分改建為忠烈祠。

 

  

(桃園忠烈祠_圖片由網路截取)

目前僅剩下「桃園忠烈祠」保留了完整日式神社建築風貌;並且於1994年被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有機會一定要去朝聖一下。

 

  

狛犬-公(公的叫阿形狛犬,特徵是張嘴,通常立於右方)。石座上被刻了「忠旌」2字。

* 狛犬有如台灣廟宇門前的石獅子,  是守護神明的「差使」。也因為狛犬跟石獅子相類似,所以才較有機會被保留下來。

 

  

狛犬-母(母的吽形狛犬-特徵是閉嘴,通常立於左方) 

石座上刻有「烈揚」2字。 

 

 

忠烈祠山門(原為高雄神社鳥居),被改為紅色,頂也改為中國的綠瓦型式。

*鳥居:傳說是連接神明居住的神域,與人類居住的俗世之通道。  

 

石燈籠-1

1972年,中日斷交,台灣大力排除日治時期殘留建築、象徵符號,改為民國年號、國徽等。許多忠烈祠紛紛改建,以鋼筋水泥仿照中國北方宮殿形式建築,覆蓋青色或黃色琉璃瓦。

 

 

石燈籠上刻有「大東亞戰爭完遂xx」字樣,而最上方的寶頂、屋頂、燈室等日本意識的象徵均被拆除,改成國徽式樣的頂。

*「大東亞戰爭」是日本人對於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稱呼,以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為目標,對朝鮮、中國以及東南亞的侵略戰爭。

 

石燈籠刻有「佐賀縣高雄xxx」「奉獻」字樣。一般是由信徒團體或個人捐贈,用來表達對神社崇敬之意。

 

 

 石燈籠上有「昭和十六年十二月八日起工」字樣,

 

  

 石燈籠-2

 

石燈籠-3

 

 

石燈籠-4

 

   

此為1976年改建的忠烈祠正殿; 臺灣目前共有20座忠烈祠,大部分都是利用日治時期神社,就地改建成中國宮殿式建築。

 

 

(忠烈祠內迴廊)

因為兩岸形式的改變,忠烈祠定位逐漸轉型。1998年開始將入祀忠烈祠之對象,擴大到殉職員警、消防、民防等人員。

 

 

(忠烈祠正殿望向大門口)

至2004年底全台忠烈祠累計入祀人數計有4,159人(其中軍人1,951人占46.91%,民眾2,208人占53.09%)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由忠烈祠大門向外望,日治時期「參道」的感覺仍在。

 

  

在參道上可以遠眺高雄港、鼓山、旗津及高雄市區。原來神社通常也會設在高處,讓參與的民眾有敬畏之感。而此處背山面海,是絕佳的風水之地。

  

2013年壽山忠烈祠園區設立了「Love觀景台」,成了觀光客最愛的景點之一。此處可以遠眺高雄港及市區,不僅景觀美,視野又遼闊。

 

  

在觀景台上遠眺高雄第一港口及對面旗津島,景色美得像一幅畫,每每令人流連忘返;早期這裏曾是高雄情侶們觀夜景約會的首選之地!

挖掘歷史找尋真相,是一件有成就感又令人喜悅的事情。原來在壽山忠烈祠,不僅可以眺望市區港灣美景、緬懷先烈;還可以憑弔過往的歷史文化,真的非常適合來一趟豐富之旅。

 

後記:(2017.10.24)

經網友告知,這裡還有兩根舊電線桿及社碑基座,還有燈籠零件殘蹟。所以又去了一趟忠烈祠。

 

 

舊電線桿-1

電線桿看來古色古香,頗具歷史,而且目前還在使用中。國民政府真的接收了不少日治時期的東西,也包含這小小的電線桿。

 

 

 舊電線桿-2


 

「社碑基座 」。至於上面的花盆應該是後來才加上去的。

 

 

「社碑基座」就位於鳥居的左前方。

至於燈籠零件殘蹟,位於忠烈祠正殿的左方,當天天色昏暗,加上對各項零件殘蹟認識有限,不易分辨 ,故不多加闡述了。

 

arrow
arrow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