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嘉義神社」就位於嘉義市區的「嘉義公園」內。幾年前孩子在嘉義唸大學後,才和嘉義結上緣份的。其實「嘉義公園」前後已經來過3趟了;今日再遊,卻發覺過去好像是有「看」沒有「到」。以往為了工作和生活,每天匆匆忙忙的,真的沒有心思注意周遭的人事物。而今慢下腳步,卻發覺處處是驚喜!

 

  

7年前第一次來到「嘉義公園」,就驚嘆於它的佔地和多樣性。就算約略逛一下,也需要大半天的時間。公園建於1910年日治時期,佔地26.8公頃。園區內除了有忠烈祠、神社古蹟,射日塔,還有孔廟 、火車頭、古炮及植物園等等。公園內古木參天、有假山造景及小橋流水。這裡可以是一趟歷史文化之旅,也可以是一趟與大自然的邂逅!

  

 (石燈籠的寶頂、屋頂、燈室都被拆除了;而柱體上改為「忠烈祠」三字。)

今天就先介紹公園內的「嘉義神社」!日治時期的「嘉義神社」,在國民黨政府接收後被改成了「嘉義忠烈祠 」;其實當年的忠烈祠幾乎都是日本神社改建的,而有濃厚日本意識和形式的部分不是被拆除,就是改裝再利用。很幸運,「嘉義神社」算是除了「桃園神社」外,保留得最好的一處。

 

   

兩側狛犬,配上石燈籠,還有遠處的牌樓及射日塔)

嘉義神社的「本殿」於1994年4月24日因為火災而全毀,原址在1998年改建為「射日塔」。而嘉義神社附屬館所,在改建同年(1998年)也被核定為嘉義市定古蹟。(附屬館所為: 齋館、社務所、手水舍、參集所、神輿庫、參道、參道兩旁的石燈籠和高麗犬石雕)

 

  

大狛犬(公):原有三對犬,目前僅存大小各一對。

狛犬又稱(高麗犬):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深厚,想彷中國的石獅子造型。但當時日本沒有獅子;雕刻師傅只能憑空想像,以犬為為基礎將牠雄壯威武化。而當時中國的文化,是經由韓國到日本,所以日本人就稱呼這是高麗來的「高麗犬」。

 

  

大狛犬:(母)

「嘉義神社」的社格國幣小社神社的資格等級大致分成:

1. 官社:分為官幣社與國幣社

2. 諸社〈非官社〉:府縣社、鄉社、村社、招魂社〈如靖國神社〉及其他神社等類別。

 

  

 「石燈籠」為照明及引導之用。目前嘉義神社擁有:中型石燈籠(參道入口)1對; 小型石燈籠(參道兩旁)11對。

 

  

 而「嘉義神社」有第一代及第二代之分。1915年建的第一代神社因為不敷使用,而擴建了第二代的神社。目前保留下來的都屬於第二代神社;至於第一代神社就只剩下基座了。1921至1940年是嘉義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當年由於木材與製糖產業的蓬勃發展,嘉義市人口遽增。信徒區及參拜人數也日增,所以有擴建神社的需求。

 

  

「忠烈祠牌樓」 為國民政府時代的建築,當初應該有座日本鳥居在此。

 

  

回頭望望剛剛走過的參道,已經有居高臨下的感覺。在這裏可以看到棒球場的夜間照明等設備,沒錯!棒球場就緊鄰著嘉義公園。

 

  

前面台階繼續再往上走就是「射日塔」及「忠烈祠」了。

 

  

中途會經過「第二代嘉義神社」所附屬的「齋館」及「社務所」。這兩處在2001年開放做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使用。

齋館及社務所於1943年興建完工,是日式「書院造」木構造,其特徵是具有一邊出簷較大的懸山屋頂。齋館及社務所雖然功能不同,但是為串連在一起的空間。

 

 

(齋館大門 )

「齋館」面積約為80坪,「社務所」面積為63坪;兩棟建築物之間有通廊相連,形成頗具規模的整體空間。

 

 IMG_6928.JPG

【齋館】是前往神社祭祀前齋戒準備的地方,呈長方形,設有祭壇、式場、房間等設施。

 

「社務所」則為行政管理與值夜的場所,略呈L型,設有中廊作為進出齋館的孔道。 (社務所大門未開放,必須由齋堂大門進出)

 

  

庭院的大榕樹下有「石猴」石雕。

嘉義是「石猴」的故鄉,石猴在嘉義已經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了。因為八掌溪盛產各種貝類化石及石材,造就了很多素人藝術家專門雕刻石猴。

 

 

由社務所方向望向大門及庭園,整個區域佔地寬廣。連庭園佈置也日本禪味十足。

 

 

建物的後花園更為寬廣,今天剛好有一群cosplay動漫角色扮演的年輕人來此取景拍攝,日式庭園造景及建築搭配日本動漫人物,真的再適合不過了。

 

  

 「嘉義市史蹟資料館」內開放自由參觀,裡頭展示著嘉義的產業、文化、人文等豐富歷史。鏡頭遠方為未倒塌前的「阿里山神木」小模型。是否有似曾相識之感?

 

  

由館內望向庭院一角,不知前方是否為布告欄之類?

 

  

離開「齋館」及「社務所」,再去參觀對面的「手水舍」及「參集所」。

 

  

「手水舍」就位於齋館的對面,為獨立的四柱亭建築。

 

  

「手水舍」亭中有不規則的八角形溢水槽,槽內放置大石水盤一口。

 

而「參集所」是在「社務所」的對面。建物為鋼筋混凝土造木作的屋架,由10根立柱所圍成,裏面設有成排座椅,以供休憩或等候之用。

 

 

「參集所」側面照,裡面聚集了一群拍攝Cosplay的年輕人。

 

這是由「水手舍」的位置望向「齋館」。  

 

  

告別「水手舍」及「參集所」,再繼續沿著台階往前行 。

 

  

 爬上台階右邊就是「神輿庫」。「神輿」是神社大祭時提供作為神靈的坐轎,「神輿庫」則為存放「神輿」的倉庫。其實就是放神轎的屋子。

 

  

「神輿庫」的建物為長方形的混凝土造, 外牆的中段以水泥模仿木作線條,它的折面經過巧妙處理,具有獨特的風格。

 

  

「神輿庫」前的小狛犬(公)。

 

對面的另一隻小狛犬(母)。後面有中國式涼亭和「神輿庫」遙遙相對,真是相得益彰。

 

  

再回頭望一眼;右邊就是「水手舍」和「參集所」。左邊就是「齋堂」及「社務所」 。

 

  

繼續往前不久的左邊就是「第一代嘉義神社」所在位置,目前則僅存本殿的石砌基壇、拜殿柱基遺址及地坪殘構以供憑吊。

 

   

本殿的殘跡。 

 

  

站在「第一代嘉義神社」本社基台上往回看,它與「第二代神社」的參道是垂直的因為「第一代神社」是坐北朝南,而第二代則改為坐東朝西。

  

由側面看第一代神社遺跡,規模明顯不大。

 

  

參道盡頭參就是「射日塔」,射日塔全高62公尺,基座部分為「忠烈祠」,一樓以上則為射日塔。

忠烈祠與射日塔兩者本來應該是分開興建的,但因經費不足,所以將兩者共用結構體與基礎合為一體的設計。「射日塔」的造型以阿里山神木為意像,褐色鋁飾條的外觀紋理有如神木的外皮。中間留有40公尺高的「一線天」,造型像是劈開之神木。「射日塔」位於嘉義市最高的山仔頂上方,可以遙望城市、綠地和景觀,早已成為嘉義市的地標了。

 

  

「射日塔」內部,頂層則為咖啡廳及瞭望塔。

 

  

「忠烈祠」:這應該是台灣獨一無二設置在建築物基座的忠烈祠。

 

  

一般「忠烈祠」門前應該立有石獅,而這裡卻特別以台灣稀有動物「台灣雲豹」的青銅雕刻立於兩側。

  

另一側的「台灣雲豹」青銅雕。可惜台灣雲豹已經絕跡了。 

 

  

沿著「射日塔」外圍有一圈休憩的石椅子。仔細觀察,每個造型都不盡相同。這都是由石燈籠所取下的基座或基體,也算是古蹟再利用的另一種呈現方式。

 

  

從「射日塔」的2樓眺望前方 ,遙想此刻自己正矗立在日治時代的神社本殿上。

時空的交錯,有時會讓人有歸去來兮之感。此時更會覺得人的一生有需要汲汲於名利嗎?人終究還是會從這個空間中消失,還不如活在當下,珍惜目前所擁有的,才是最真切的吧!

最後再補上兩張由網路搜尋來的「第一代神社」和「第二代神社」懷舊照片供大家憑弔。

 

(第一代嘉義神社)

 

  

 

(第二代嘉義神社)

 

 

arrow
arrow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