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雄市區往「六龜」方向,大都會經過「十八羅漢山」。每次總會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一般人會停留在「十八羅漢山休息區」欣賞90度的山壁奇景;但對於愛爬爬小山的我,單單欣賞是無法滿足我的好奇心,一直以來希望那天可以入山一探究竟。今日也算實現了小小的願望!

 

 

(取用觀光局照片)

其實「十八羅漢山」最佳的欣賞全貌,必須由老濃溪對岸看過來;今天沒繞過去,就藉用觀光局的照片來分享。是不是有火焰山感覺?沒錯,在台灣有三處著名的火炎山地形,而高雄六龜的「十八羅漢山」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兩處為「苗栗三義火炎山」及「南投雙冬火炎山(九九峰)」。高雄六龜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的火炎山陡峭岩壁是特殊地質景觀,與大霸尖山、龜山島同列為國家級特殊地景。

 

(取用觀光局照片) 

「十八羅漢山」有特殊的U型谷,峽谷山頭、曲流和乾旱溪谷,配合荖濃溪沖刷成的縱谷和台地沖積扇等地形,彷彿桂林山水,也有「小桂林」美譽

 

 

(照片由網路截取) - 2009年莫拉克颱風前。

相傳當地原來是座觀音山,草木茂盛,但因日人開鑿山洞,加上鄉民砍伐樟樹圖利,致觀音盛怒離去,留下十八羅漢繼續守護寶藏,此為「十八羅漢山」地名傳說之一;但也有一說,因山頭造型如同十八羅漢而得名。

 

 

(照片由網路截取) - 2009年莫拉克颱風後。

2009年莫拉克颱風將「十八羅漢山休息區」沖毀,更重創六龜隧道外的台27甲線道,相較下「隧道」內因膠結良好,保留完整,此時也發揮了救災運輸的功能。

 

「十八羅漢山休息區」在八八風災後不斷地整建, 政府最近又花了半年的時間,重新整理於今年(2017)7月1日以新面目重新開張。而且要求林務局開放保護區的管制範圍,來提振六龜的觀光業。因為過去有名的「寶來溫泉」和「荖濃溪泛舟」,早已因風災而停擺了。

 

 

1927年起,日本人為了運輸樟樹而開闢道路,沿荖濃溪畔陸續開鑿6處隧道。但由於地質構造特殊易風化崩塌,1992年闢外環道路(即台27甲)、同年(1992年)劃設「十八羅漢山國有林自然保護區」,2006年再核定為「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2017年經過多方協調後,以環境教育的方式,帶領遊客,認識保護區內的自然生態和礫石層的特殊地形而有條件開放。

 

  

十八羅漢山一共有「六個隧道」。2017年7月開始開放保護區內的4、5號隧道,以及保護區外第6號隧道。但要事先申請,每日限額100人。

日治時代六龜盛產樟樹,日本人為了砍伐樟樹製造樟腦油而開鑿「隧道」,做為聯外的道路,早期鄉民稱為「六座窟」。隧道於1927年起開鑿,穿通十八羅漢山礫岩地形,1937年全線落成,完成五處隧道;1943年再鑿第六號隧。六龜隧道歷年來常因豪雨、颱風、山洪造成落石、山崩,特別是一隧入口和六隧出口處問題特別多。故於1992年開通外環路, 自此少有車輛從隧道內通過。六處隧道,各洞高5.1公尺。一隧長141公尺、二隧長42公尺、三隧長86公尺、四隧長180公尺、五隧長210公尺,六隧長134公尺
 

   

(我們將在休息區由右邊的圍籬進入6號隧道口)

六龜礫岩的礫石在地表面部分已風化並呈棕黃色,但內部並未風化,且礫石本身堅固,穩定性高,所以才能形成90度的山形。十八羅漢山的山頭大致分為兩群,東側的山頭標高多在約300多公尺,西側有些可達500多公尺。

 

 

一出圍籬,6號隧道口就呈現在眼前。6號隧道為非保護區,一般人都可進入。還看見一輛摩托車載小孩由洞內騎出來,感覺管理有些鬆散

 

   

(6號隧道)地上積著水,因為岩壁上不斷有水滲出。

 

  

 (6號隧道)隧道內為原始礫石岩壁。

 

  

(6號隧道)隧道內一片漆黑,洞口的亮光讓人有一種行向光明,前途一片美好的正面感覺。

 

  

 (6號隧道)從此處就可以見到前方的5號隧道。

 

  

此處為連接6號和5號隧道的平面道路。

 

  

(6號隧道)回頭望望6號隧道 。

 

  

站在6號和5號隧道中間的平面道路,可以眺望老濃溪對岸的山頭和「大智瀑布」。

 

 

 看完「大智瀑布」,再往背面的山林前進。

 

   

路邊可見山林谷溝等地藐。

 

這邊可不是客運指示牌,應該是林班地標示的符號。

 

  

山谷裡還有小溪流 ,溪水緩緩流動著;只有雨季水量充沛時,溪水量才會變大。

 

  

樹木更展現了強健的生命力,即使在礫岩環境也能想盡辦法存活和生長。

 

  

知道了山內的大約情況,我們就回頭看看「五隧道」吧! 五號隧道是所有隧道中長度最長的(210公尺),裡頭一片漆黑,看不到出口。

 

  

(五隧道)暫且放下自己的好奇心,就只在洞口觀望一下。聽說裡頭棲息了許多蝙蝠,有興趣走五號隧道的人,可能需要帶隻手電筒。

 

  

連接5號6號隧道的平面道路左側,有步道可以往下走。

 

  

這是左側的景緻,可以看到老濃溪和台27甲線。而渠道的水量會隨著雨季而增減。

 

  

不久之後,即可往下走到一處平台 。

 

  

這一帶的景色較原始,有些許的荒涼。但卻別有洞天,除了可以近距離看到90度的山壁,遠處還有另一個隧道。

 

  

原來這就是「4號隧道 」;因為高低差的原因及山路必須迂回而開鑿,使人產生一種連接上的困惑和錯覺。

 

  

「4號隧道」長180公尺,不同於五六號隧道,裡頭不是原始礫石地形,有人工水泥襯砌。

 

  

在隧道口的右上方,發現了「燕窩」,有燕子在此築巢。雖未見到雛燕,但也看見燕子飛來飛去。據說在6號5號隧道裡面,因為沒有水泥襯砌,可以發現更多的燕窩。

 

  

站在「4號隧道」口,由比例可以看出隧道的大小 。就現在的眼光來看,隧道的規模不算大。但在那個車輛稀少及交通不發達的年代,也算是了不起的工程。

 

  

受限於艷陽下的體力和腳力,今天的探險活動就僅止於「4號隧道」口了,下回有機會再更深入探勘。

 

  

(田代氏鼠尾草)-照片由網路截取

十八羅漢山有著豐富的動植物生態,除了蝙蝠、燕子等動物。還發現頓葉朝顏、田代氏鼠尾草和台灣牆草等六種嚴重瀕臨滅絕的植物。其中「田代氏鼠尾草」為1919年日本人在恆春發現的新種,2011年屏科大森林系師生再度在十八羅漢山野外看到它的蹤影。

「十八羅漢山」和一般可以旅遊攀爬的山林不太一樣,裡頭幾乎沒人煙,也沒有人居住;因此保留了較多的自然景觀和生態。希望藉由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的推動,來宣導尊重自然及保育觀念,慢慢將我們生活的層面推向另一個更高的等級。台灣要呈現的不應只是拼經濟比錢潮,而是要找出一條屬於台灣人小而美的路,希望台灣福爾摩沙的美名能早日再現!

 

arrow
arrow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