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直以來對於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都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次因緣際會參加了「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委託「柴山會」開辦的「龍井社區」生態文史培力計劃課程 。「龍井社區」就位於柴山下,而柴山也正是我最喜愛親近大自然及觀賞生態的地方。今天的社區巡禮,讓自己對這個社區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受益匪淺。

 

   

上課地點就位於「內惟國小」內的「柴山生態教育中心」。 而「龍井社區」是一個擁有多處湧泉的美麗社區。

 

 

巡禮課程在8月8號上午九點半由「柴山生態教育中心」出發。此次的培力課程以「湧泉」為主題,今天就要拜訪與湧泉有關的人事物。「龍井里」因為有湧泉,所以先後吸引著平埔族打狗社群、漢人來此開墾居住。而日本時代發現了柴山湧泉(恆溫23℃),於是酪農產業「高雄牧場」因而設立;「高雄溫泉」也於焉誕生了。

 

  

今天巡禮的路線依序為:內惟國小-自強新村-龍泉寺-龍皇寺(中華佛寺文教會館)-龍巖冽泉-龍泉宮二聖媽故居-龍泉宮-石頭公(高雄溫泉)-千光宮-青泉街牛奶館-內惟國小。全程約為2公里,時間2小時。

 

 

第一站為「自強新村」;「柴山生態教育中心」出口右轉跨過馬路就是「自強新村」。自強新村為海軍宿舍,眷舍屋頂屬於「四坡式」造型;這是傳統的日式宿舍建築,屋頂作四坡水形式,覆蓋日式黑瓦與脊瓦。「自強新村」前身為「日本海軍士官宿舍」,創建於1935年。日本戰敗,於1945年由國民政府接收,後來改為海軍軍官眷舍。「自強新村」已被高雄市政府列為保留的眷村之一,不會被改建或拆除。

 

  

「自強新村」的排水渠道。這是一條日治時期就興建的咾咕石水渠道。橋底下還看見一隻小白鷺。而山上的獼猴、山羌都曾經拜訪過自強新村。此地的居民早已習慣蟲鳴鳥叫、有山有水的自然生活,而在都市叢林中已難覓此環境。當大家抗議眷村為都市之瘤時,是否也要感謝眷村所保留下來的一些人文歷史和自然生態。

 

 

(照片由網路截取) 

早期在龍井社區水渠道都會發現「鱸鰻」的蹤跡。上一次大約是10年前在石頭公附近發現的,因捕獲者聽信屏科大會將鱸鰻解剖而放生。

鱸鰻是一種肉食性魚類,牠的成長過程很特別,成魚在春末夏初會回到海水產卵,孵化後的線鰻,需耗時五個月,才再回到河裡生存。「鱸鰻」白天全身隱藏在泥地中,只有露出一個頭部呼吸,到了夜晚即游出覓食。因為龍井社區的水渠道,最後會經過運河流到愛河,再流向高雄港。所以發現鱸鰻是有理可尋的。

 

 

水渠道不斷有伏流水由渠底水泥縫中竄出;當雨季過後,水渠逐漸乾涸時,還會長滿水丁香等水生植物,呈現另一種風貌。如果可以有系統的改善「自強新村」家用污水的排放,這條渠道必定可以營造出更美麗的自然生態景觀。導覽老師說,還有一隻湧泉狗,以此溝渠為家,目前大腹便便,又懷孕了。雖經多次捕捉想為之結育而未果。

 

 

 往前100公尺即為「龍泉禪寺」。龍泉禪寺於1744年係福建漳州高僧經元大師所募建。主祀觀世音菩薩。

 

 

龍泉寺廟匾。 

 

 

鐵皮屋後面即為早期古廟建築 ,可見到馬背式屋脊;古廟為1923年所建。後方為圓通寶殿,於1975年興建;裡頭供奉著一尊「觀音佛石像」,為1971年台泥公司開路時發掘出的一顆酷像觀音佛祖的奇石。

 

 

廟區的這隻大石獅子,並不是中國的石獅,而是日治時代保留下來的「狛犬」;搭配古色古香的石桌石椅,可以看出龍泉寺歷史之悠久。

 

 

另一隻狛犬。

 

 

廟內面向大門出口(左)側。

 

 

廟內面向大門出口(右)側。 據說地面鐵皮片下為貯水池。

 

 

「中華佛寺文教會館」就在「龍泉寺」的隔壁。「中華佛寺文教會館」原為「龍皇寺」舊址,為龍皇寺開山住持敬問老和尚於1972年購地創建。1995年老和尚圓寂後,捐贈給佛寺協會,於2007年改建完成,做為佛寺會員掛單及學生實習之用。

 

 

緊臨「中華佛寺文教會館」的就是「龍目井」所在地之一的「龍巖洌泉」。不鏽鋼條圍起來之處,即爲早期的「龍目井」。龍目井的水因海軍接管且以馬達抽水取用,已失去自然湧出的能力,現在只剩下一處深坑。這幾年「龍巖冽泉」只要出水,都能吸引大批民眾來戲水。「龍巖冽泉」能被大家看見,要感謝民間團體「柴山會」;2005年有工程要由柴山延伸到山下,本要開挖龍巖冽泉水池並封埋出泉口,因為「柴山會」的救援行動,才保住了出泉口,但池中生態因工程已嚴重破壞。

 

IMG_3992.JPG

(照片為2015年8月所攝)

 早年的「龍目井」為天然石井,石竅甘泉長流,大旱不涸,禱雨極靈。目前只有八九月颱風或雨季過後,龍巖洌泉才會出水。一年中出水期平均只有一個月。

《台灣府志》中敘述:「龍目井,並相連狀如龍目,故名。」龍目井為清代鳳山八景中之「龍巖冽泉」,傳說鄭成功曾經在此地紮營,卻遇久旱,於是設案祈求上蒼普降甘霖,而在山腰處發現泉水,水質甘甜,源源不絕,甚至可供鄰近數十甲田地灌溉,以及居民飲用,後人將之名為「龍目井」,又有「龍喉」、「龍泉」之稱

 

2015 219.JPG

(照片為2016年9月所攝)

水井甘於醴,涓涓萬斛泉,玉磯噴雪碎,石乳撒花濺;蟹眼千尋濼,龍澌百文淵,茶璫烹活火,藥鼎沸松煙;金鯉沂流躍,蒼驪抱月眠,噓雲徵有象,灑潤遍桑田。(龍井甘泉.卓肇昌)

這是康熙舉人「卓肇昌」所描繪的鼓山八景之一「龍井甘泉」。可以想像當時龍井社區滿是「水」的盛況。

 

 

巷弄裡停了一排「柴山」登山客的摩托車 ,右邊的牆壁是取用「柴山」上的咾咕石。而目前行走的路面,下面其實是一條水渠道。

*「柴山」是屬於隆起的珊瑚礁石灰岩地形,在12萬年前由珊瑚礁加上板塊運動,而逐漸浮出水面。

 

 

這一段的路面,露出了半邊的水渠道,可以見到渠道中滲流出來的清澈山泉水。

 

近一點看看水泥壁縫上留下來的泉水,及渠道裏清澈的流水。

 

  

(林家古宅-龍泉宮二聖媽故居。)

乾隆時福建林家,由家鄉帶來一尊天上聖母二媽神像在家供奉,因左鄰右舍央求一起祭拜,所以就將舊福德祠改為媽祖廟,如今成了香火鼎盛的「龍泉宮」。

 

 

林家古宅-龍泉宮二聖媽故居;古宅雖修復,但不具歷史價值。

 

IMG_3131.JPG

龍泉宮(照片為2017年4月慶媽祖誕辰時所攝)

 

 

「龍泉宮」,千里眼、順風耳隨側媽祖左右。 

 

 

「石頭公廟」在日治時期是一處日本廟。日本人可以將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精靈、鬼魂都視為神祇;有所謂「八百萬神」的說法。所以石頭也成為日本人的信仰對象之一。後來石頭公廟增加了萬善爺等信仰進來,但大家還是習慣稱之為「石頭公廟」。

 

  

「石頭公廟」裏的「石頭公」,造型感覺有些日本味。但老師說日治時代的石頭公是以石頭的原形來呈現的,這尊佛像為後來的廟公所改裝,請台灣雕刻師傅所雕刻的。

 

 

據推斷日治時期「高雄溫泉」就在「石頭公」附近 。當時的溫泉只供日本人使用,台灣人不得其門而入。依口述歷史,只記得當初周圍種滿了紅色的扶桑花。

根據史料記載:「『高雄溫泉』在龍目井南邊約700公尺處,其實是冷泉,富含礦物質,對皮膚病、胃腸病、神經痛有奇效,是高雄州廳開發的,供州廳官吏休養之用…」

 

  

渠道內的「水泉花」。 我家替代役男服務於他的母校「鼓山中學」;學校側面即為石頭公水渠道。前陣子他告訴我,渠道裏出現了一條條白色絲狀物,像極有人倒了一堆麵線在水裏,不知為何物?令他覺得噁心和困惑。今日見到照片,他方才解惑。也因為了解,不再覺得噁心了。

 

  

兩隻剛走過水渠道的狗狗,在水泉花上留下的腳印。而水泥壁上的孔洞流出的水就是「湧泉」。

何謂「水泉花」?每當雨季湧泉水量越多,白色絲狀物就越多,硫磺氣味也越濃。經過採樣分析,它與內含礦物質的「溫泉花」不同;而是含有細菌、真菌與少數古生菌,因為新陳代謝而產生硫磺味,當地居民稱之為「水泉花」。

 

 

「千光宮」緊臨「石頭公廟」,為王爺廟,主祀「五府千歲」。

 

  

離開「石頭公廟」、「千光宮」,朝最後一站「牛奶館」邁進。道路右邊即為「鼓山中學」,左邊為水渠道。道路兩側的路樹爲「掌葉蘋蔢」。

 

 

(牛奶館=高雄牧場)

青泉街因豐沛的湧泉流經,培育出健康的牧草,曾是日治時期「高雄牧場」場址。日人發現恆溫23℃的湧泉是牛奶保鮮利器,專生產牛奶,以往當地住民都稱之為「牛奶館」。牛奶館後方日治時期遺留的老屋群,成為國民政府安置軍眷之處。

 

  

「牛奶館」是由高雄市柴山會於2014年5月認養的空地,原屬國防部。因不忍空地中兩株被軍方修樹斷頭致死的老木麻黃,以及遺留角落的老欖仁樹。 並且此地即為日治時期日人所經營的[高雄牧場]所在地, 正好可以重建當時的情景;遂依法向國產署申請認養進行綠化和美化。

 

 

「牛奶館」旁的老水井。柴山會在2017年初還花錢清理汚泥,讓老水井又重新湧出清澈的井水。在今年端午,特別舉辦了取午時水的活動。

湧泉社區的溝渠水多半用來洗滌、澆花,至於飲用水就直接挖井 。水井陪伴著居民好長一段時間,直到自來水出現後才退出生活圈,有的填平成為道路的一部分,有的則孤獨的躲在角落。

 

 

牛奶館後方的眷舍老屋群。一般官階大的軍官住在「自強新村」,小兵則往旁邊擴建移動。眷舍早已人去樓空,只剩幾間老屋及佔住戶。

 

 

來到眷舍老屋群後方的水渠道。 原來很多的水渠道都在老屋後方,若不是特別彎入社區巡禮,外地人是不容易發現的。

高雄早已是我的第二故鄉,前後居住在「鹽埕」和「鼓山」兩區。「鹽埕區」宛如台北的西門町,有著早期高雄繁榮的歷史軌跡;而「鼓山區」則因壽山座落於此,有著美麗的自然生態景觀。今天的龍井社區巡禮,讓我認識了不一樣「水」。在沒有自來水的時代,飽含著水的柴山,讓山下的居民有取之不盡的「水」,因而成為生活上最大的依靠。圍繞著湧泉的聚落,讓我們找到了歷史、人文和故事。但我們要的不只是找回感動,還要把「水」找回來;更希望把社區營造回它本來的面目!期盼在不久的幾年後,我們也能像日本的百大名水社區一樣,可以悠閒的在水邊散步戲水,也把「大尾鱸鰻」找回來!

 

後記:(2017.10.31)

認識湧泉社區不過三個月,我們的「大尾鱸鰻」真的回來了,就在隔了10年後的今天。湧泉志工中午在社區溝渠裡發現了牠的蹤跡,就迫不及待分享在Line群組。但要我們對發現地點保密,因為當地有人會設陷井捕捉。特別貼上照片,分享我們的喜悅。

  

(大尾鱸鰻)

「鱸鰻」白天全身隱藏在泥地中,只有露出一個頭部呼吸,到了夜晚即游出覓食。

 

arrow
arrow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