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國家公園」稱得上是國際級的旅遊景點,有山有海,有藍天有白雲,還帶有一股南洋熱帶風情!不管從事水上活動或是欣賞海灣美景,總會令人流連忘返,想一去再去。但說來慚愧,墾丁去了不下20次,每次經過「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總是有「看」沒有「到」,從來就沒有想進去參觀的慾望。此回因為預定的民宿就在展示館對面小路,才會趁著空檔進去走走。很意外,區內環境既優雅又清靜,而展示及陳列的舊房舍等遺跡,第一次讓我驚覺原來墾丁也是有歷史文化的!

 

  

「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於1987年開始籌設,1994年才正式開放,免費參觀。

既然來參觀瓊麻展示區,首先就要先來認識一下這種植物。上圖右邊那棵就是「瓊麻」,在人造纖維問世之前,就是利用它的纖維來製作麻繩。瓊麻屬龍舌蘭科,原產於中美洲,為多年生草本纖維植物。具有多肉質劍形葉片,纖維豐富不吸水性,所以可製做為水中用的繩索。瓊麻繁殖不用種子而用根芽或珠芽。根芽主長於母株根部附近。珠芽則著於瘦長花軸上的花腋中,每株有珠芽五、六百個。

 

  

(開花的瓊麻-照片由網路截取) 

記得第一次見到「瓊麻」,是在1980年參加救國團舉辦的「南海岸健行隊」自強活動。當年第一次到墾丁,也是第一次見到這種植物,當下就被它直立高聳的花莖(花莖可達4~7公尺)所深深吸引。屈指算來,認識瓊麻已經37年了;好奇心已大減,才會遲至今日才進入參觀。

 

(龍舌蘭)

「瓊麻」屬「龍舌蘭科」, 雖然它和「龍舌蘭」十分酷似,但還是不太一樣。它們相異之處,在於「龍舌蘭」的葉緣尖端有銳利的刺,色呈灰綠;而「瓊麻」葉緣無刺,為深綠色。 而且「龍舌蘭」可以釀酒,「瓊麻」則未聽說。「龍舌蘭酒」是一種產於墨西哥、使用龍舌蘭的鱗莖部位爲原料所釀造出來的酒類。

 

   

恆春有三寶:瓊麻、洋蔥、港口茶 。

  • 瓊麻:是昔日產業的代表物。
  • 洋蔥:則是現今的主要農作物。
  • 港口茶:因產於滿洲鄉港口村而得名。

 

  

(照片由網路截取)

提到「港口茶」,自己也沒喝過。因為已經到了喝茶會失眠的年齡,所以早戒了喝茶的習慣。但這「港口茶」非得好好介紹一下不可。港口茶只有滿洲鄉才有,目前好像只有兩家茶行,而「順興港口茶行」為始祖。

話說清光緒元年,首任恆春縣城縣令(周有基)酷愛品茗,朱家祖先朱振淮先生從福建省武夷山取回四種茶種,飄洋過海移植到滿州鄉港口村,取名[港口茶],為台灣最南端的茶園。港口茶種植在背東北季風的山坡上,口感獨特。現由第五代園主朱順興先生承繼祖先製茶古法炭培,成分濃厚,有味甘潤喉醇香耐泡之特色。(資料取自順興茶行網站)

由於是四種茶樹且用古法烘焙,所以也算是一種「雜種茶」。如果想喝這種茶,不必親自跑一趟,他們也提供宅配服務。

 

 

「展示區內的瓊麻園」,瓊麻有海邊綠化定砂的功能。而葉端尖硬針可刺穿橡皮,同時可防傘兵空降及阻隔氣墊船攻擊,曾經為國軍營區防護之重要植栽。

 

  

(八角亭休息區)

「瓊麻」於西元1901年由美國領事德威遜(Davison)從墨西哥引進。於1908年開始大規模種植,1913年瓊麻工業歷史示區現址成立第一家瓊麻民營公司。

 

 

(圓柱的裝置造型,應該是呼應瓊蔴的高花莖)

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海軍需要大量船舶用繩,麻繩需求量大增,於是成立第二家瓊麻工廠。戰爭結束,民生復甦,瓊麻的需求不減反增,除了繩索外,也是製作墊褥、麻袋、吊床、麻鞋、地毯、的材料。所以整個恆春半島廣植瓊麻,原生林種幾全遭砍除改種,所以瓊麻也被認為是恆春半島的「生態殺手」。瓊麻工業全盛時期,共有9家瓊麻工廠。1966年因人造纖維發明,瓊麻工業漸走下坡。1979年最後一家瓊麻工廠關廠。 


  

下了小階梯,沿著這條路走到廠區。園區寬廣走起路來感覺特別舒適愉悅,走在這條路上彷彿有通向某大戶人家宅院的感覺。可惜遊客寥寥無幾,想來展示區是留給伯樂參觀的,今日有幸成為伯樂!

 

 

「機具展示室」:展示光復後之瓊麻工業機具設備。

 

 

「機具展示室」內開放參觀。但炎炎夏日,裡面沒有空調,就純欣賞外面的建築之美了。

 

 

「宿舍殘蹟」:原為台灣纖維株式會社建於民國六年的職員宿舍,基石以咾咕石建成,周圍砌以紅磚,屋頂蓋以紅瓦。民國33年日人離去時荒廢,建築形式頗具美感,值得觀賞。

 

 

 日治時期宿舍殘蹟-周圍砌以紅磚。

 

 

日治時期宿舍殘蹟-基石以咾咕石建成。

 

 

日治時期宿舍殘蹟-建築形式頗具美感,值得觀賞。

 

 

「倉庫殘蹟、水塔」:原是「台灣株式會社」興建的繩索倉庫,以當地的咾咕石建成。民國39年,台灣農林公司改為採絲工廠,放置16台小型剝皮機,水塔亦是日據時期興建的設施。

 

 

「倉庫殘蹟」:人事已非,獨留後人追憶。「水塔」則在後方,殘破不堪,未入鏡。

 

 

 倉庫殘蹟」:由僅剩的這面牆,可以看出是由咾咕石建成

 

  

倉庫殘蹟(全景),搭配藍天白雲和熱帶風情,自有它的一份悠閒和恬靜!

 

(鳥居)

日治時期「台灣纖維株式會社」興建的日本神社,鳥居後的地基殘蹟即為神社所在。此神社祀奉日據時期較少見的「稻荷神祗」,光復後一度改奉土地公,現已荒廢。

 

 

「神社地基殘蹟」,即為神社所在處。

 

 

由神社位置俯看鳥居。

 

 

與「鳥居」合影,頗有置身在日本的錯覺。

 

  

「自動採纖機房」:雖是光復後才建的廠房,但還是留有日治時代的建築風格。

 

 

「曬麻廠」:民國54年,由台灣省農工企業公司岡山繩索漁具廠春麻廠所設置,麻絲水洗後掛於鐵架上晾曬,恆春半島多晴日,且冬季落山風強勁,麻絲可迅速風乾,便於儲存或製成成品。

 

  

(晒麻廠和自動採纖機房)

 

 

(草潭梅花鹿環境教育區)

梅花鹿曾活躍於台灣平原及低海拔山區,許多地方便是以鹿命名,包括彰化鹿港、嘉義鹿草、台東鹿野、苗栗鹿場、南投鹿谷等,但兩三百年前鹿皮成為重要出口商品後,台灣梅花鹿遭大量捕捉,1974年被國際自然生態保育聯盟列為「全球最受威脅鹿種」。

 

 

1984年政府擬定50年梅花鹿復育計畫,至今已33年,從1994年在社頂公園野放10隻梅花鹿開始,截至2009年停止野放,共野放233隻梅花鹿。經多年繁衍,估計恆春半島有兩千多隻梅花鹿。墾丁社頂部落因觀賞梅花鹿,旅遊人數大增;但周邊居民農損,加上珍貴樹種被磨死的情況也日益嚴。未來可能朝結紮、遷移、狩獵三個方向進行梅花鹿族群的控制,希望梅花鹿成為墾丁的觀光驕傲,而非居民及生態的龐大負擔。

 

 

走出「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路上的景色也往往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只能說墾丁處處是美景,隨時有驚喜。雖然在科技衝擊下,瓊麻工業沒入了歷史的洪流而繁華落盡。但當瓊麻高又細的花軸襯托著夕陽餘暉時,卻又有著另一種滄桑的美。宛如人類的生老病死和人生起落,唯有把握當下才是最真確的吧!

arrow
arrow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