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由台北返回高雄後,開啓自己在高雄安排火車旅行的想法。一般在南部習慣開車出門,若在雙北不是捷運就是公車。這次回北部和父親坐「火車」到宜蘭大里火車站所安排的草嶺古道之行,在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自己從沒想過坐火車旅行,竟然可以這麼輕鬆愉快。 所謂心動不如行動,回到高雄後,立刻安排了這趟的台南府城文化之旅。

 

  

由「新左營火車站」坐區間車到「台南火車站」只需四十多分鐘,一卡通單程票價也才台幣$50,想不到交通如此便利,票價又親民。

 

 

早上9點半左右就到達「台南火車站」。而「台南火車站」也是今天在台南拜訪的第一座古蹟,台南車站重建於1936年,1998年定為國定古蹟 。

 

  

早年臺南車站二樓還設有旅館,為當時臺灣唯一有旅館的車站;旅館於1965年歇業,目前車站的二樓關閉中,無法上樓參觀。

 

 

上2樓的鐵門已經拉下了,還被一台冷氣半擋住。  

 

 

由車站走過來莫約十分鐘,就見到今天的第二座古蹟-「全台吳姓大宗祠」。它在1996年被列為台南市三級古蹟。吳氏宗祠為1868年吳氏宗親所建,經歷多次整修改建,是一座吳氏全臺性的宗祠。門樓的燕尾式建築充滿古樸之美!  

 

 

(吳姓宗祠正堂)

吳姓宗祠早上10點才開放參觀,所以只能僅在門口朝內拍張正堂的照片。

 

 

離開吳氏宗祠,到達今天的重頭戲「台南赤崁樓」。雖是三訪赤崁樓,但上次造訪已是20年前的往事了。當年寶貝兒子們還在上幼稚園,歲月催人老,不得不感嘆時光的飛逝!目前在台南稍具名氣的古蹟都需購票,台南市民為免費。記得當年為台幣30元,如今已漲為50元,但還是支持收取門票來維護古蹟及人數控管。

 

   

「赤崁樓」是1653年荷治時期興建之歐式堡壘【普羅民遮城Provintia】(荷文為永恆之意)所在地,目前為國家一級古蹟後來也被稱為紅毛樓或番仔樓、赤莰樓。至於為什麼最後會被稱為「赤崁樓」呢?因為這附近早期就是平埔西拉雅赤崁社(Chiacam)的所在地。

 

 

這是和赤崁樓閣一起入鏡的好角度。但明明為荷蘭人所建,但為什麼是中式城池建築呢?今日就來好好考究一番吧!

  •  1653年: 荷蘭人在安平築熱蘭遮城後,在台江對岸的赤崁另築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為政經中心。當時的城樓,背山面海,與熱蘭遮城遙相對望,互為犄角,控制臺江內海。
  • 1661年: 鄭成功攻取赤嵌樓,設置為承天府,並暫住在城樓內。直至荷蘭人投降,才移居熱蘭遮城。鄭成功去世後,赤嵌樓成為火藥、軍械的貯存所。 
  • 1721年: 朱一貴之亂,城樓遭到嚴重破壞,接著幾次地震的肆虐,城樓坍塌。據說當初和荷蘭人的設計也有問題,城樓才會這麼容易就倒塌。
  • 1750年: 知縣盧鼎梅加以修護管理。信徒們在城樓上建造大士殿供奉觀音佛祖。中法戰爭時期,劉銘傳拆毀荷蘭時期的城墓,大士殿因而受波及。  
  • 1886年赤嵌樓北側設蓬壺書院,同時將赤嵌樓樓基填平,在高臺上建造文昌閣、五子祠及海神廟。
  • 日據時期: 赤嵌樓充當陸軍衛戍病院,蓬壺書院因地震多半倒塌,五子祠也因颱風的侵襲而損毀。
  • 1918年: 日人做為臺灣總督府日語學校臺南分校(臺南師專前身)。
  • 1935年: 指定為重要古蹟。臺灣光復後曾做為臺南市立歷史館。    
  • 1960年: 九座贔屭碑,移至海神廟臺基南邊排列展示。
  • 1965年: 大規模的整修,移除朽木,卸換上許多鋼筋水泥的柱樑。
  • 1982年: 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原來赤崁樓】是一部活生生的建築演進史。從荷蘭式的城堡,迭經時代改變,一躍而為中國式的建築。從諸廟雜陳到雙樓並立,也算是歷盡滄桑。 

  

  

(赤崁樓園區圖)

現存建築由南面庭園、北面樓閣及西面蓬壺書院組成。

現有的兩棟閩南式閣樓,就是立於原普羅民遮城改建之基座上。閣樓之中,海神廟位於南面,文昌閣位於北面,二者屋頂均是重簷歇山的表現,重簷之間實即為二樓部分,繞以綠釉花瓶欄杆。

 

 

「鄭成功議和圖」銅像。據說原本的荷蘭人是跪姿,但為了展示友好以及拓展外交關係,於是就把跪姿改為站姿了。

 

 

銅像右邊建築物,為販賣部及洗手間 。

 

 

庭園牆基下立有九塊贔屭御碑,於1960年移自於大南門城邊,為清廷1899年讚賞平定林爽文之役的記功碑。*贔屭(ㄅㄧˋ ㄒㄧˋ):生好負重,但其貌與龜無異。


   

碑以花崗石所雕,碑首雕雙龍,碑文滿漢各四邊,二者合壁一篇,所有碑是立於狀似石龜之贔屭上,一般人均稱之為〔龜碑〕。 

 

 

石碑原有十座,相傳在運往台南途中,因碑石過重有一隻落海遺失。目前這隻真碑假龜存放在嘉義市中山公園內。至於落海的龜座,百年後因台江淤淺而重見天日,於1911年時被漁民撈獲,並被尊為「白靈聖母」,供奉在保安宮內。

 

 

碑前的池水中滿是錦鯉,還可投幣買飼料享受餵魚之樂。 

 

 

欣賞完南面的庭園,往閣樓方向參觀。 

 

 

進入閣樓區, 右側牆面及閣樓基牆砌有許多清代石碑,庭園中也立有石馬等歷史文物

 

  

「石馬」的故事傳說。

傳說這原是鄭成功墓前的石馬,清領後鄭成功遷葬回大陸,墓穴就荒蕪了。 林爽文事件,台灣府人鄭其仁率義勇軍與叛軍激戰中陣亡,死後就葬在原來鄭成功之墓穴。 但石馬不願為其守墓,當時農民於夜間常見一白馬,在田裡損害踐踏五穀,但追到墓邊,白馬就消失不見。農民猜測是石馬作怪,就將馬打斷腿,自此白馬不再出現。日治時代末期,鄭其仁墓毀壞。一隻石馬移到此處,另一隻則移到永康洲仔尾的「天后宮」。有注意到左後方的馬腿是斷的嗎?

  

這是1653年荷治時期荷蘭人所興建的歐式堡壘【普羅民遮城】模型。

 

對照上一張圖片,可以清楚了解這就是當年【普羅民遮城】堡壘的入口處,但通往城堡內部的通道因為安全因素,目前封死。

 

 

站在前一張相片的攝影位置往右上方望, 可以看到由黃杰將軍所題的【赤嵌樓】三字。

 

 

現在就由右手邊階梯走上堡壘基座,開始參觀「海神廟」。

 

 

海神廟懸有〔赤嵌樓〕門匾,內部為展示館,光復後設歷史館於海神廟和文昌祠,參觀者絡繹不絕,積久成習,一般人就把這神廟樓閣認為是古代的【赤崁樓】。

 

 

進入「海神廟」,匾額上寫著「東海流霞」,前方為「普羅民遮城」的模型。

* 「東海流霞」四字據傳是鄭成功草書墨寶當中的一段話 - 『禮樂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開壽域,東海釀流霞』,取出四個字作成匾額。

 

 

走上「海神廟」2樓參觀。

 

 

「海神廟」為展示館,擺設著鄭成功戰船的模型。早年的海神廟是拜四海龍王:東海龍王敖光、南海龍王敖明、西海龍王敖順、北海龍王敖吉。 日治時代信徒把衪們移往「大天后宮」奉侍。

 

  

站在2樓可以看到下方的「蓬壺書院」門屋。

 

 

也可看到對面的「文昌閣」。 

 

 

眺望園區及庭園。 

 

 

離開「海神廟」,往「文昌閣」移動。

 

(文昌閣)

「文昌閣」及「海神廟」均建於原本的「普羅民遮城」石座基台上,所以很難將建築的正面入鏡。而「文昌閣」整座高起的基座周圍,砌以磚造欄杆,南面的欄杆還立有可愛的小石獅。

 

  

「文昌閣」最特別的應該是東面的花瓶形門洞了。

 

  

「文昌閣」一樓也做為展示之用。

 

 

待我們走上「文昌閣」2樓瞧瞧吧!

 

 

「文昌閣」目前懸有當年安平知縣「沈受謙」所題文昌閣匾。二樓則祀魁星,右手握硃筆,左手拿墨斗,一足踏鱉首,一腳踢星斗,以象徵獨占鰲頭之意。

 

    

在「文昌閣」2樓看「海神廟」。

 

「文昌閣」旁邊的角落有「荷蘭時期的城堡殘蹟」,可以清楚的看到磚材之疊砌,這些磚材來自於印尼爪哇島,並以糯米汁、糖漿、砂與牡蠣殼之混合物為灰漿。

 

 

欣賞完「文昌閣」,往「蓬壺書院」走去。 

 

 

牆角立了一些支離破碎的清代石碑, 只能遠觀。

 

 

「蓬壺書院」門屋,是留存較具原貌的清代建築,裝修簡樸。「蓬壺書院」為安平知縣「沈受謙」於1886年設置。日治時期曾被當作衛戍醫院使用,戰後失修因地震傾毀,最後只留門屋

 

  

站在書院門屋的位置,檢視剛剛走過的路。

 

 

(赤崁樓大士殿) 

 

 

赤崁樓的「蓬壺書院」門屋內,還有另一扇向外開的門是關閉的。基於好奇心,所以出園區後右轉,去找尋另一扇門的出口。巧遇一群人在此寫生。

 

這一側的門屋外,有沈受謙所題的「蓬壺書院」匾。書院的牆面為*斗砌磚牆,而屋頂則為燕尾形式。此門屋建築被納入赤崁樓的古蹟保護範圍內。

*斗砌磚牆: 用大塊扁形的紅磚,以豎立及平放的方法組立成盒狀,中間填泥,石粒、磚瓦片之混合物,這種做法的牆體很厚實,又可以節省磚材,因此斗砌磚牆有防潮、隔熱、美觀、環保的特點,但不耐震。在古早時代,阿嬤甚至會將藏私房錢藏在中空的斗砌磚牆內,所以斗砌磚牆又有「金包銀」這樣有趣的說法。

 

 

原來「大士殿」的廬山真面目也在這一側。
【大士殿】主祀觀音佛祖、創建於清朝,位於赤嵌樓內,俗稱「番仔樓佛祖殿」,以鎮紅毛邪氣。中法戰爭時期,大士殿受波及而拆除;戰爭結束後,在文昌閣西側重建大士殿。  1935年大士殿又為日人所拆除,光復後又歷經若干次的整修重建而成為今天之面貌。
 
20年前和20年後的今天,同樣是參觀同一處景點,感受卻完全不同。是心變成熟了吧!如果能用更寬廣的胸懷和視野去關心自己成長的地方,將會更愛台灣這片土地!
 
arrow
arrow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