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對於鳳山的認知,直覺上它就是陸軍的大本營。因為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中正預備軍官學校(中正預校)以及陸軍步兵學校(步兵指揮部)都位於鳳山。但除此之外,鳳山還有些什麼嗎?過去的鳳山,除了陸軍之外,真的乏善可陳。但幾年前開始, 鳳山已經慢慢在蛻變。今天我們就來一訪整治過的曹公圳及沿線古蹟。

  

  

鳳山市區人口稠密,車位難求。今天暫且捨棄開車,坐捷運前往,於「大東文化藝術中心」下車。

鳳山其實並沒有「山」,其地名的由來,是因為此地曾為清代的鳳山縣治。「鳳山縣治」最早在興隆庄舊城(現今的左營區),因林爽文事件而遷往埤頭(鳳山舊名),此後鳳山漸取代埤頭而成為地名。而清代時的鳳山縣名,得自於「鳳山丘陵」;鳳山丘陵位於高雄市小港、林園和大寮區之間,並非位於鳳山區內。

 

  

「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於2012 年 3 月啟用,是利用「大東國小」校地設立而成。而大東國小依舊存在,只是校地縮小許多。大東國小的前身是1938年設立的「大東公學校」,大東公學校由私人捐地,捐贈者是鳳山的傳奇人物「彭清靠」。彭清靠就是「台獨教父」-「彭明敏」的父親。「彭清靠」為第一屆高雄市參議會議長,曾參與調處二二八事件及高雄大屠殺事件,而對國民黨心寒。彭清靠為台中人,因來高雄行醫而定居。

 

 

 「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後方,緊連大東國小操場。

 

  

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的對面為【大東公園】。大東公園是2010年高雄縣市合併後,為了配合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周邊環境,將原本的中正公園,在 2011 年開啟改造工程,2012 年 9 月完工啟用而更名

上圖為公園內之人工溼地 ,屬於鳳山溪整體整治計畫之一,它主要的功能是將鳳山溪污水處理廠處理後的放流水,經人工濕地再淨化,導引至曹公圳渠道補注河川基流量,屬於一座以生態棲息、淨水機制及人文遊憩的整合性濕地公園 。 


 

大東公園的【水漾森林】- 是前兩年網路瘋傳的迷人景點。 在闢建此池前,就存在的11棵黑板樹與菩提樹,以特殊工法處理其根系,而能適應水分飽和之土壤環境。 

 

緊鄰公園旁的【鳳山溪】。鳳山溪發源於高雄市大樹山區,貫穿鳳山市區中心,向西南流入前鎮區後改稱為「前鎮河」,最後注入「高雄港」,全長約20公里。鳳山溪是典型的都會河川,主要的污染源,來自家庭與工業污水,從2003年陸續開始5期的整治工程,才有今天的成果。

 

今天要參觀的鳳山縣城古蹟,就位於曹公圳(內外壕溝)環繞的範圍,也是鳳山最精華熱鬧之處。此次就依著這張導覽圖一一拜訪 (東便門 - 東福橋 - 龍山寺 - 訓風砲台 - 澄瀾砲台 - 平成砲台 - 曹公廟 - 鳳儀書院 - 城隍廟等)。

*鳳山縣新城原有城門六座、砲台六座、土牆及莿竹二重城牆、護城河。經歷歲月摧殘,只餘城門一座、砲台三座,現均列為市定古蹟縣城形狀為靴子(或稱為心形、元寶形),為台灣中式城池中所罕見。

  • 城門六座為: 大東門(朝陽門)、小東門(同儀門)、西門(景華門)、南門(安化們)、外北門(郡南第一關)、北門(平碩門)。
  • 砲台六座為: 訓風砲台、澄瀾砲台、平成砲台、迎恩砲台、東南砲台、東北砲台。

 

  

沿著「鳳山溪」上游走約500多公尺,「東便門」和「東福橋」就進入眼簾。清朝時縣級城池本當只有東、西、南、北四門,但鳳山縣新城增建外北門、小東門(或稱東便門),因此共有六座城門。東便門為僅存之城門,其餘均於日治時期拆除。

 

   

東便門又稱為「同儀門」,為清嘉慶九年時,鳳山知縣吳兆麟所建的四門之一,是當時進城的主要道路,城門外還有濠溝護城。今日所見樣貌,是2006年參考大東門舊照所修復。

 

  

東便門旁的「水協仔」,為古早之吸水器,利用真空原理,吸取地下水使用。 

 

  

「東福橋遺跡」-原建於清道光21年(1841年),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毀於2001年潭美颱風,目前所見為新設計之鋼橋(2006年建),位置與原橋相同。東福橋為城內打鐵街與城外過溝仔街通道,也是縣城往屏東(昔稱阿猴城)的門戶。

 

東便門外牆左側有一座「東福祠」土地公廟,旁邊立有一座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重修東福橋碑記」,記述地方籌建石橋之捐款名錄。東福祠主祀「橋頭土地公」,簡稱「橋公」。

 

  

站在「東便橋」上,望向整治過的美麗「鳳山溪」河岸,很難想像以前鳳山溪髒亂的情形。

  

  

「東便門」及跨鳳山溪的「東福橋」,至今猶負起交通孔道的功能,但只供摩托車及行人通行。行走於「東福橋」、經過城門邊的「東福祠」,再穿過「東便門」入城;雖然是修復過的古蹟,還是令人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奇幻感覺!

 

  

離開東便門往前不到20公尺,見有城牆意像的裝置。

 

  

「原福橋橋墩」:東福橋原有三座橋墩,2001年潭美颱風沖毀東福橋,致兩橋墩沒入水中,今吊起置於廣場,供人憑弔。目前所見上段白灰粉刷,及黏貼磚面,為新設計之表面裝飾。

 

兩座舊橋墩就置於東福橋旁的空地,原來磚面是後來貼上去的。

 

  

轉個彎,來到國定古蹟「鳳山龍山寺」。 

 

  

「鳳山龍山寺」為國家二級古蹟,建於1719年,主奉觀世音菩薩,為朝時期泉州三邑移民的信仰中心。台灣幾座龍山寺,均分靈自福建泉州的泉安龍山寺;建築工藝精巧,仍保有清代格局。

 

(龍山寺) 

 

   

(觀世音菩薩)

 

  

廟內還幫人收驚,每次收費200元台幣。

 

  

龍山寺還有「藥籤」。這是醫藥不是那麼發達時代,老百姓的寄托。

 

  

離開龍山寺,沿著鳳山溪繼續往上走,不久就看到另一處市定古蹟【訓風砲台】。

 

  

【訓風砲台】呈長弧形,一度只餘殘壁,於民國88年(1999年)整修完成。 

 

  

【訓風砲台】有階梯可以走上去。

 

  

雖說炮台的高度有限,但左邊這位老兄也算藝高膽大,悠閒的在炮台上來個午後小憩。

 

  

今天算是秋高氣爽的初秋天氣,即使這麼優雅清閒的環境,但平日午後,還是少有人跡。路邊的老伯用疑惑的眼光看著我,不懂為什麼有人拿著手機猛拍。他可能不知道,這一切對我來說是那麼的新奇,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到訪。

 

轉個彎來到曹公圳。【曹公圳】是1841年時,由當時的鳳山知縣「曹謹」開鑿完成,他利用東邊地勢較高的原理,引高屏溪水匯入鳳山市竹仔腳的柴頭埤,再經護城河流進高雄市。

日治時代又開鑿分支渠道,成為高雄地區主要灌溉渠道。之後,由於都市發展及土地利用型態改變,以致環境雜亂、水質惡臭,其中多數渠道並遭民眾佔用作為住家及商店。自2007年高起開起曹公圳整治計畫,分六期工程,於2016年2月完工,現由高雄市農田水利會管理。

 

  

這一段是2015年07月完工的「鳳山區曹公圳第五期水岸營造工程」,榮獲第22屆2016年高雄市建築園冶獎,整治成果備受市民與專家學者的肯定。

 

   

再往前走到【南門公】,這是一間土地公廟。南門公想必一定位於「南門」的位置。

 

  

在遠處就看到這城門造型的圍牆裝置,但停頓了一會兒才過去,因為見有位大叔在牆邊小解。稍後走到附近,果真滿滿的尿騷味,環境不佳。

 

  

原來這裏是【南門公園】,也是當年南門(安化門) 的所在地。南門在日治時代已拆除,後來將圳溝加蓋,興建成為南門公園。

南門公園附近原是私娼寮,有50年的歷史,在2016年2月被強制拆除。「私娼寮」起源於早期沿曹公圳溝搭建的工寮,因鄰近鳳山兵仔市場而興起,後因圳溝加蓋興建成南門公園,由於該處緊鄰人口稠密區、往來人車頻繁,私娼因而興起

 

  

( 第五期水岸營造工程成果)

當初段區域有26間店面,違法佔用農田水利地多年,還蓋成整排透天厝。高雄市政府與佔用戶斡旋兩年,斥資兩億八千多萬元,才完成拆屋還地,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

 

  

高雄市政府用了近10年的心力,將全長4.3公里河岸,以生態工法施作,規劃親水公園、水岸廣場、人行步道;沿岸串聯觀光景點,成為可飽覽鳳山之美的地方。工程是將兩側民宅污水截流,引至鳳山污水處理廠處理,再施作清水放流管,將處理好的二級放流水,以重力流回鳳山溪,成功改善生態環境,不但魚群豐富,還吸引民眾垂釣,享受悠閒之樂!

 

  

沿著河岸,來到「鳳山國小」,學校在2017年歡慶120歲生日。

 

  

下一站來到【澄瀾砲台】,它緊鄰鳳山國小。

 

  

【澄瀾砲台】呈不規則八角形,橫額落款於道光17年(1837年),兩側留有小段土牆;一度遭住戶占用,於民國88年(1999年)整修完成。 

 

  

「澄瀾」橫額落款於道光17年(1837年)。

 

砲台一樣有階梯可以走上去。若用現代的眼光看來,以前的城牆還真的很迷你。

 

  

炮台對面有「土地公廟」,另對面左側為鳳山體育公園。東便門有橋公廟,南門有南門公,澄瀾砲台對面又有土地公廟。一般在重要的地點和人來人往之處,設置土地公廟,除了信仰,也有安定人心的效果。

 

鳳山縣城護城河【澄瀾砲台】段。

 

  

在【澄瀾砲台】上看護城河。

 

    

離開「澄瀾砲台」,來到「鳳山捷運站」;當年的西門 (景華門) 就位於鳳山捷運站體內。 捷運站旁為「中華觀光夜市」。

 

  

捷運站的後方,就是【平成砲台】,也是曹公圳接近中華街觀光夜市之處。

 

  

【平成砲台】是保存最為完整的炮台。呈長方形,橫額落款於道光戊戌年(1838年),於民國88年(1999年)整修完成​。

 

 
炮台一樣有階梯,可以走上去遠眺四週風景。
 
 

 在砲台上遠眺下方的曹公圳,美得像幽靜的小村落。

 

【平成砲台】緊連著「曹公廟」。

 

由曹公廟後方進入。 

 

 

【曹公廟】是供奉對當地民生頗有貢獻的清代臺灣鳳山縣知縣「曹謹」。在清代原本是在鳳儀書院建祠祭拜,因日治時期書院式微而跟著荒廢。當時的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出巡鳳山時,感佩曹謹功績,才在現在的位置重建曹公祠,後改稱為「曹公廟」。連日本人都讚嘆的曹公,可見他對後世貢獻有多大。

 

  

曹公廟旁的「高雄農田水利會」鳳山工作站。

 

  

廟門側邊有多個清代碑文。

 

曹公廟內觀,簡潔不失莊嚴。    

 

曹公廟正對面的「曹公國小」,是為紀念曹公而取名,目前校舍正在改建中。而這條馬路稱為「曹公路」,也是為了感念曹公對鳳山的貢獻。

 

  

改建前的的曹公國小(2017年攝)。 

  

由曹公國小旁的巷子進入,不久就可以抵達【鳳儀書院】。【鳳儀書院】需購票才能入內參觀。

 

 

【鳳儀書院】於道光三年(1823年)落成,現為三級古蹟,2014年11月修復開放。【鳳儀書院】為全台現存規模最大的書院,建築工藝頗有可觀之處。 而裏頭清代公仔造型的人物,更增添參觀的樂趣。

 

  

【鳳邑城隍廟】緊臨【鳳儀書院】,創建於嘉慶五年(1800年),於日治時期移作他用而破敗,民國56年(1967年)重建,為當地的信仰中心。

 

 

「城隍廟 」入口上方的算盤,提醒大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最後來到鳳山縣「北門」遺址。

 

 

鳳山縣「平朔門」遺址。其實平朔門就是北門,早已於日治時代拆除,但旁邊的「基督長老教會」卻屹立了150多年。

 

 

美麗的英式風格教堂,會讓人誤以為到了歐洲。【基督長老教會】,是1867年馬雅各醫生遣其助手吳文水、黃嘉智創立,歷經多次改建而成今日的建築風貌。

 

 

鳳山縣城巡禮,在「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夜晚的熱氣球造型燈光中結束。

這一趟沿著曹公圳漫步古縣城的行程,只需半天時間,就可飽覽鳳山的古蹟文化。鳳山真的不太一樣了,它的改變彷彿只在須臾之間,另外還有佔地廣大的衛武營及國家音樂廳,也都是值得拜訪之處。鳳山不再只是硬梆梆的軍事要地及雜亂的生活空間,沿著鳳山溪及曹公圳的親水步道古蹟群,呈現的是另一種古縣城的優雅寧靜。而當初對於捷運橘線的疑惑,似乎也在霎那間化解;原來沿著橘線兩端的西子灣風景區和鳳山,同樣可以來一趟豐富的捷運之旅!

 

arrow
arrow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