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 竹田車站」已經來過多次了,但以往都是開車,今天第一次坐火車來。多年前還以為它只是個觀光點,原來一直都有火車停靠,但每天進出站的人數,也大約只有100多人,是個差點被廢站的小站。

 

 

這是2015年改建後的車站。「竹田」地名是在1920年日治時期更名的。舊名為「頓物」,頓物的客話是堆積囤放的意思。以前這裡是米穀轉運站,囤放很多米糧,所以稱之為「頓物」。

 

 

日治時期的「舊竹田車站」,而「新竹田車站」就蓋在舊車站後方。竹田在沒落之後,曾面臨廢站的危機,是在當地民眾極力爭取之下,才被保留下來。後來除了修復舊車站,也增建公園,稱之為「竹田驛園」;變成了一處適合休閒觀光的景點。

 

 

(舊車站背面)

 「竹田車站」原名為「頓物驛」,1919年開始營業,日治時期為出口農產品的鐵路重鎮,極盛時期車站甚至有旅館及公共澡堂,澡堂目前還保留著。

 

  

「舊竹田車站」建造於1940年,是台鐵在屏東唯一被保留住的日治時代木造火車站。

 

  

火車站內部改為旅遊中心,也販售小紀念品 。

 

 

治時代保留下來的澡堂和古井。

 

  

(澡堂) 

 

 

(澡堂內部) 

 

 

這一塊是近幾年才建造的景觀設施。後頭的咖啡屋原是昔日鐵路局員工宿舍,但也重建過。

 

 

驛園有3棟主要的建築物可以參觀。除了前方的「舊竹田車站」,再來是中間的「池上一郎博士文庫紀念館」,及後方由倉庫改建的「李秀雲先生攝影紀念館」和竹田文化館。 現在就讓我們依序來參觀。

 

  

「竹田驛園」的新風貌,是於西元2000年正式揭幕。

 

 

「池上一郎博士文庫紀念館」是為紀念日治時代的軍醫「池上一郎」先生,所成立的一座日文圖書館。

紀念館原為「丸鐵運送店」(貨運服務所)木造建築物。經過重修建,現在成為池上一郎博士文庫,是一座超迷你日本資訊圖書館,內有許多日文書籍供借閱,吸引很多曾受日治教育的老前輩到此閱讀休憩,也組織讀書會共襄盛舉。

 

 

 「池上一郎博士文庫紀念館」館舍後方。

 

 

紀念館緣起:

池上一郎 (1911-2001) 生於東京,東京帝大醫學部畢業,二次大戰被徵為軍醫,於1943年擔任高雄州竹田庄野戰病院(今竹田國小)院長共兩年。當時台灣醫療缺乏,他除醫療軍人外,還義診當地民眾,獲得客家鄉親感念。戰後回日本也常濟助台灣留日學生。 年近九十時,捐贈畢生收藏的日文書籍、報章雜誌及一百萬日幣給竹田鄉,作為對竹田鄉的懷念。2001年,竹田鄉長賴耀熙發起成立池上一郎博士文庫,讓提供受過日本教育的長者聚會,閱讀日文書報的場所。

 

 

這是亞細亞最南端的日文圖書館。 

 

 

2001.1.16正逢池上一郎90歲大壽之日,賢伉儷受邀來主持文庫開幕剪綵儀式,捐贈圖書與獎學金;返日後不到兩個月池上就過世了。這是ㄧ個日本人對台灣土地熱愛情懷的感人故事

 

 

這是一間全為日文書籍的圖書館。 有長者專程從台北、高雄等地前來借閱,也有日本人來此;他們以不同方式照顧文庫 (贈書、捐錢、介紹、整理環境),據說文庫臉書管理人還是東京JR地鐵的車掌,還有一位日本藥劑師枝厚每年都會來當義工。

 

  

「池上一郎博士文庫紀念館」對面的【德興碾米廠】,2016年底有餐飲業者重新整修進駐。

德興碾米廠建於1942年,在日治時代是頗具規模的大型碾米廠,20多年前停止營業後,逐漸頹圮所幸有業者站在文化保存的角度活化碾米廠,地方上也樂見其成。昔日的竹田是六堆客家稻米集散地,故有『米倉』之稱。德興碾米廠如今也成為懷念農業時代重要的文化資產。

 

【德興碾米廠】外牆的壁畫,這是2001年在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邀請下,高雄知名畫家【李明則】以竹田庶民生活為主題,為碾米廠的外牆所進行的彩繪。

 

 

 「池上一郎博士文庫紀念館」對面的小平台,後方的舊建築,是早期碾米廠的倉庫。

 

 

「李秀雲先生攝影紀念館」,是利用閒置的鐵路「南側倉庫」(1966年建造)改建的展覽館。館內展出許多老照片,是已故鄉土攝影家「李秀雲」畢生之作。

 

 

李秀雲(1919-2001年),竹田鄉頭崙村人,畢業於屏東農校農藝科,服務於台糖公司,從年少時對攝影就有著濃厚興趣,用畢生歲月捕捉記錄了許多客家文化、農村及古早慶典禮俗等寶貴的歷史影像。

 

   

「竹田文化館」是由昔日鐵路「北側倉庫」(1949年建造)整建而成,作為古農具展示場。並開闢藝術教室,其間有不定期的藝術展覽;或提供竹田鄉社區營造協會作為舉辦當地鄉土活動的場地。(北側倉庫就位於南側倉庫的後方)

 

 

今天北側倉庫內恰巧在舉辦新書發表會。因為好奇,所以也入內參與,原來是「竹田鄉公所」利用10年前收集來的竹田老照片,集結成冊,為竹田人的歷史留下記憶。竹田鄉親對自己故鄉的認同感及向心力,真的很令人感佩!

 

  

「北側倉庫」出口處,有一棵有著鮮艷果實的樹木,頗令人好奇!

 

 

鮮豔欲滴的果實,和紅毛丹或蘋蔢有些相似。經過詢問,才知道這棵植物叫做「胭脂樹 」。

 

 

果莢裏的種子有莓果的味道。原來它是天然的染料,一般做為染料或景觀植物。

 

 

告別竹田驛園, 往市區方向覓食去。

 

 

離開出口處不久,乍看還以為是那位日本武士穿著劍道服站在路邊?原來是咖啡廳的噱頭。

 

 

「豐明園」咖啡廳 - 這是屏東縣第1屆縣議員「曾勤華」的家,為屋齡超過80年的「土埆厝」。隨著農村人口外流,曾經風華一時的老屋變成一片荒煙蔓草,而對老屋情有獨鍾的老板,經過1年半的打理,2016年底不僅重現老屋往日風采,也開始飄出咖啡香。

 

 

沿路走到十字路口,到對面當地人推薦的50年歷史老店午餐。

 

 

今天的午餐是大鍋菜+米苔目。 現在不太容易見到有人賣「大鍋菜」 了,所以感到特別好奇。大鍋菜裡頭有著紅蘿蔔、白蘿蔔、丸子、高麗菜、金針菇、筍干、豆皮及魯肉,味道搭配得恰恰好。至於米苔目,則是加了很多太白粉QQ的米苔目,不是真正客家「米」做的「米苔目」,這是唯一的美中不足。但台幣90元的午餐,也實實在在填飽了我空虛的胃,令人心滿意足!

 

吃完午餐,要走近2公里的路去拜訪「糶糴村」的敬字亭及「達達港」。今年的屏東種了好多的香蕉樹,真令人擔心不久後,香蕉可能又會崩盤了。

 

 

「糶糴村」,若沒加上注音,應該大家都不會唸吧!「糶」字讀ㄊㄧㄠˋ,是賣出穀物的意思(出米)。「糴」字音ㄉㄧˊ,是買入穀類的意思(入米)。客家話賣米是「糶米」、買米是「糴米」。

 

 

轉入「糶糴村」,再找到「龍頸溪」,目的地就不遠了。

 

  

龍頸溪旁有「土地公廟」,沿著「龍頸溪」旁的小路直直走進去就對了。

 

 

遠方就是「糶糴敬字亭」了,此刻心情好像見到老朋友一般雀躍!

 

 

敬字亭就在小路的盡頭。

 

 

敬字亭前立有佛桌,而敬字亭上方的匾寫著「觀音亭」。

 

 

這座古樸的紅磚造「敬字亭」,約建於1930年。因為怕大家把它當成金爐,所以下面的口被封住了。

 

  

敬字亭專用的小金爐。

 

 

經過近80年的風吹雨打和地震,因此敬字亭是處於傾斜狀態,並非本人照相技術不佳。

 

 

在敬字亭後方的老榕樹下有著六角(代表天地六合的象徵)涼亭式的土地公廟,是「達達庄粮埤福德正神」,庇佑此地渡船頭的合境平安航行,物豐民富。

 

 

「達達庄粮埤福德正神」採用碑的形式,與一般土地公廟有著神像不太一樣。一般只有在南部的客家庒,才會看到把福德正神以碑的形式表現。

 

   

土地公廟專用的金爐。

 

 

走到土地公廟後方,發覺龍頸溪的河道明顯變寬了。旁邊立著解說牌,發現這就是「達達港」 。真的很令人好奇,這內陸鄉鎭那來的港口?

 

 

達達港紀事:

「達達港」位於「龍頸溪」畔,自清朝起,因潭深水闊水量充沛,並可聯絡東港溪河運而被闢為港口,約300年前,屏東六堆客家祖先藉「達達港」上岸開墾,並以「糶糴庄」為第一據點,發展至內埔、麟洛、萬巒、長治等地。客家祖先定居後,生產之農產品再以糶糴庄進行買賣,成交後再由達達港河運至東港,再轉往唐山原鄉或本島各地銷售。外地之日用品也藉由達達港買回客家庄。直至西元1929年,日治政府設置水閘門後,「達達港」功能完全喪失成為遺跡。西元2012年第七河川局撥款新台幣300萬元整維修河岸,使遺跡得以保存。

 

 

原來在西元1689年以前,六堆先民就已大規模墾荒開拓家園,從「糶糴庄」開始,然後向外拓展至其他客家鄉鎮。「糶糴庄」因此成為早期台灣南部客家經濟活動的重要入口,也是早期六堆客家地區,米穀雜糧買賣的集散地。每當夏季東港溪河水暴漲,所有載運物資的小船,必將貨物存放在竹田附近,等水退去才能繼續運送,因此六堆先民將竹田稱為「頓物」(囤積穀物的意思)。

 

 

「達達港」舊遺址,現在為水閘門。而此刻只能在此遙想當年的車水馬龍及人來人往盛況了。世間人事物的變遷,真是萬般由不得人啊!
 

 

就讓我們站在水閘門上,望著上游的龍頸溪及矗立在溪畔的敬字亭,遙想當年繁榮的盛況吧! 聽當地居民說,屏東縣縣長「潘孟安」去年12月才剛拜訪過這裏,已經撥款要重新打造這一處河岸景觀,打算將「達達港」及「糶糴敬字亭」的歷史讓更多的人知道。

 

 

離開糶糴村,走回竹田車站。這是位於車站對面的「泰美親子圖書館 」。

 

 

竹田最有名的「豆油伯」醬油,就在車站前的轉彎處。

 

 

今天特別挑回程時來參觀工廠旁的小小展示間, 順便帶瓶純釀醬油回家。哈哈! 第一次知道醬油還可以試吃,即使回到家,舌尖上還留有醬油的香醇味。原來企業會成功,是有理可尋的!

這次竹田行,讓我對竹田這個客家庄的人文歷史感受最為深刻;一個原本要被廢站的車站,在地方居民的努力下,不僅保留下來,還多元設置了公園、日文圖書館及老照片的長年展示館。更吸引業者利用廢棄房舍,改裝成特色咖啡館及餐廳。在「糶糴村」,認識了「達達港」,見到了「糶糴敬字亭」;知道糶糴往昔的繁榮與過去的歷史。竹田的起起落落,看似繁華落盡,但卻留存著最美的歷史印記,供後人憑弔和追思!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竹田車站 竹田鄉
    全站熱搜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