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頭糖廠」是一個去過不下幾十次的地方,但仍會讓人想一去再去,這也是我推薦給朋友的高雄必遊景點之ㄧ。今天就以比較輕鬆的方式,坐捷運前往。

 

 

入口門樓寫著「臺糖公司高雄區處」,一般也稱之為「橋頭糖廠」或「橋仔頭糖廠」,是台灣第一座現代化製糖廠。在還沒有捷運的時候,一般人都是開車由這個大門進去 。

想當年剛到高雄時,上班前習慣聽廣播,主持人提到「去橋頭吃冰」,聽得我一頭霧水,不懂為什麼要到某個橋的【橋頭】去吃冰呢?哈!原來是「橋頭糖廠」,當年我可是連高雄有個地名叫「橋頭」的地方都不知道,更何況是橋頭糖廠呢!

 

 

一進大門右邊有棟「保警隊建築物」,現已無保警隊進駐。保警分隊建築的紅磚建築外觀及結構仍保存得很完整。

 

  

【台灣糖業博物館】入囗處。

  • 2006年工廠及辦公區規劃為糖業博物館。
  • 2002年9月糖廠被指定為三級古蹟。
  • 1999年7月1日糖廠停工。 
  • 1901年糖廠設立,為台灣的第一座糖廠。

 

 

大門入口兩旁筆直的大王椰子樹,是日治時代就種植的。而這一區主要分佈著行政區、事務所、辦公室、廠長宿舍、副廠長宿舍等。

 

 

橋頭糖廠目前分為兩大區,我們先參觀博物館區。

  • 台灣糖業博物館區(為原製糖工廠行政區)
  • 休憩區與藝術創作區。

 

 

製糖工廠入口處後方,特別栽種著一片最早期種植的「原生種甘蔗 」。這是之前造訪時,經廠區人員介紹才知悉的。

 

 

園區展示著運送甘蔗的「五分車」。五分車的鐵軌軌距為一般鐵軌規格的一半,因此稱為「五分車」。

 

 

遠方聳立的煙囪標誌地區,為2010年進駐的【十鼓文創園區】,有著台灣首創的第一座煙囪水劇場,以鼓樂藝術為主,有定期性的演出。但一般都是觀光團體參與,高雄在地人知道的反而不多,為類似優人神鼓的團體。

 

 

製糖工廠於1901年完工,1902年開始壓榨製糖,1999年停工。廠區保留成博物館,供大家憑弔當年的盛景和風華。

 

 

現在開始來欣賞日治時代的老建築群。「俱樂部」興建於1901年,是橋仔頭糖廠成立時的俱樂部,前方原是一片空地,乃是日本武裝部隊的練兵場。建築風格是模仿荷蘭在東南亞殖民地的建築,採地上架高結構以利通風;迴廊和連續拱門造型則是歐洲傳統建築。但仍融入部份和式建築風格。屋頂和日本傳統木構造房屋一樣,屋樑則是日本人最喜愛的台灣檜木。

 

 

俱樂部一側規劃為「豬仔文物館」,另一側則賣簡單的咖啡飲料。豬仔文物館」是2012年台大經濟系教授陳師孟,捐贈了1300多件以豬為主題的收藏品,而成立的文物館而台糖公司從事養豬事業已60餘年,這個文物館也正符合台糖的經營文化。

 

 

這是我最愛的林蔭步道,兩旁大都種滿雨豆樹和桃花心木 。

 

 

彎進小步道,紅磚式牆壁與警備分隊的建築是一樣的風格,非常典雅 。目前還有人員辦公,屋舍可能也是日治時代所建

 

 

紅磚建築的後方,立有「三好碑」。一般人不容易發現這個碑,因為它隱藏在建築物後方的角落,自己是在一次無意中所發現的。

【金木善三郎君碑】又稱三好碑,石頭、刻工、書法(文章)均屬一流,約有二公尺高,上面碑名以篆字陽刻,底下文章採楷書陰刻。金木善三郎是日本岡山市人,東京大學畢業後在糖廠服務二十多年,死於橋仔製糖株式會社的所長任內。廠方憑念他對橋仔頭糖廠的貢獻,特別為他立碑留念,此碑因地處偏僻,成為極少數未遭破壞的日治時代遺物。

 

 

離開「三好碑」,另有一條小步道,也有一間紅磚建築。上次造訪時,還有文創小店,現已變成空屋。躲在這個角落經營文創,只能説理想和現實還是有衝突的。

 

 

小屋後方有個儲水池,旁邊立有兩個日治時代「獻燈」的水泥柱。

 

 

獻燈者大名還依稀可見。

 

 

此為一旁廢棄的水塔。 

 

 

這是糖業博物館必訪的【黑觀音像】,至今仍有人供奉和整理。

1902年,鈴木藤三郎社長立此雕像,主要是體恤遠離故鄉且生命受到「抗日份子」威脅的日本技術人員,同時也希望藉此拉近台灣農民對製糖會社的向心力。經考證,此觀音像係仿日本奈良藥師寺東院堂聖觀音像(約鑄造於1902年)是同一風格的作品,為日本佛像雕塑史上的代表作。當初鈴木社長鑄造四尊觀世音菩薩佛像,一尊祀立高雄橋仔頭糖廠,一尊祀立於鈴木社長的故鄉鎌倉別墅,一尊祀立鈴木社長森町的龍山住宅,一尊祀立東京深川日本製糖廠本部,具有不菲的藝術價值。(取自旁邊解說牌)

 

  

「社宅事務所」是橋仔頭糖廠內最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建於1901年,為三級古蹟,是日治時代的事務所。(內部參觀,需事先預約)

 

 

「社宅事務所」外觀雖為磚造巴洛克風格,但內部則維持日式居家格局。為了防禦抗日人士入侵,建築物上環繞的方孔並不是做為建築裝飾用,而是防禦「土匪」偷襲時戰備的置槍孔。

 

  

「社宅事務所」的結構融合了木造(屋架、基樁)、磚砌(牆身)、鋼筋混凝土(觀景台四柱)。採地上架高結構以利通風,迴廊和連續拱門造型則是歐洲傳統建築的形式。

 

 

「廠長宿舍」

解說牌上寫著:1910年建造,作為當時廠長居住之宿舍,建築形式為木造瓦頂平房,有前庭後院,建築形式保留完整,是廠區內最具代表性的宿舍。1955年為因應起居需求,內部格局略有改變,為妥善保存本棟建築,台糖公司於2010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規定,整修宿舍庭院。目前仍有當初建造時種植的一棵巨大錫蘭橄欖樹,及一棵緬梔花,陪伴著一起度過歳月的歷史痕跡。

 

 

 這兩棵樹就是1910年建造時所種的「錫蘭橄欖樹」及「緬梔花」。

 

 

電影「血觀音」囊括第54屆(2017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觀眾票選最佳影片」4大獎。電影主要取景的地方就是在橋頭糖廠內的「廠長宿舍」及「社宅事務所」。

 

 

目前廠長宿舍內部採預約制開放參觀,每次收費台幣1500(以次為單位,並非以人頭計算)。

 

  

神社石燈籠遺跡(竿部)

石燈籠通常置於神社參道兩側。民國55年時橋頭糖廠日式神社拆除改建為「中山堂」,而石燈籠的構件,也在拆除的過程中散落於糖廠各處,其中石燈「竿」的構件被移至廠長宿舍做為庭院景觀。而「笠」及「基礎」構件則被遺留在「中山堂」廣場前,常被遊客當做石桌或石椅。

 

 

這是石燈籠「竿」的構件,被安置在廠長宿舍做為庭院景觀。

  

  

廠長宿舍的後花園內還有「防空洞」。其實整個台糖廠區內,有著許多不同形式的防空洞,均保存完好。有拱型、方型、有的建在地上、草堆裡,或鑲在壁上。而防空洞所用的建材、內部的空間也各不相同。要在一個地方找到這麼齊全的防空洞樣式,應屬不易。但為何橋頭糖廠區內有著這麼多的防空洞?因為當年【糖】是重要的產業中心,容易成為敵方轟炸的目標,所以廠區才會廣設「防空洞」。

 

 

「副廠長宿舍」,目前未開放參觀。

解說牌寫著:建於1910年,日治時期係為醫護室。之後轉做為工廠股長等住所,建築形式為寄棟木造瓦頂平房。牆壁為編竹夾泥牆外附雨淋板。並有獨立庭院建築,空間格局歷經改建,原貌有所異動,惟古蹟修復過程還原了基礎形式及玄關、廊道空間格局,台糖公司於2013年依據文資法規定整修,2016年竣工。宿舍庭園種植蘋蔢樹、緬梔花等植物均予以保留,以維綠意及歷史痕跡。

 

 

參觀完「台糖博物館區」,我們來到「休憩區與藝術創作區」。區內為何有這處深宅大院?其實這是南部某位知名畫家向台糖租借,作為畫室使用 。自己有幸,因為朋友的引薦,上回還特別入內參觀。

 

 

台糖為了多角化經營以及閒置空間的再利用,樂於將閒置空間出租。畫家稱讚這間屋舍冬暖夏涼,通風採光建材都好。只可惜台糖為了出租空間,沒能好好塞選承租者,弄得休憩區像是個大雜燴的遊樂場,硬生生把糖廠的格調壓低。只能説理想與現實有時還是難以兼顧!

 

 

這是一間「禁閉室」。

解說牌上寫著:早期砂糖外銷是台灣主要的經濟命脈,因此保護甘蔗的措施非常的嚴厲,偷吃或偷拿甘蔗被抓到,都會被關進禁閉室。除了繳交罰款外,有時還需寫悔過書。以現在人的眼光來看,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台糖販賣部」,裡頭販售的是台糖冰品,其中以「紅豆酵母冰」最具名氣。

 

  

雖說台糖的「紅豆酵母冰」最受歡迎,但在高雄呆久了,最終還是偏好「紅豆清冰」。當年最討厭清冰香蕉油的味道,想不到如今已經被同化了。

 

 

「中山堂」之前為販賣部,目前為閒置空間。兩年前過年期間來訪時,曾見短期出租給業者販賣衣物鞋子等,而這裡就是「橋仔頭神社」所在位置,目前還留有橋仔頭社碑、石燈籠、狛犬等。

 

 

(神社舊照-照片由網路搜尋)

「橋仔頭神社」興建於1931年 ,是一座規模不大的木造建築,神社裡頭供奉日本天照神的牌位,四週有環繞的獻燈。1966年神社改建為中山堂。

 

 

【橋仔頭神社】社名碑

台灣光復後,神社主體建築盡數拆除,原址改建福德祠,1965年土地公廟搬到一旁,改建成中山堂。

 

 

「石燈籠 」只剩下一座。

 

 

「水手舍」的淨手池被封上了水泥。

 

 

一旁「石燈籠」的石座基礎及笠,都被當為石桌石椅。

 

 

公狛犬(正面) 

 

 

 公狛犬(側面),有注意到尾巴的顏色不太一樣嗎?之前尾巴是斷的,此為後來再修補上去的。

 

 

  母狛犬(正面) 

 

 

 母狛犬(側面) 

 

 

「福德祠」(後方為捷運-橋頭糖廠站)

台灣光復後,神社主體建築被拆除,原址改建福德祠,1965年土地公廟搬到一旁。這就是被搬到一旁的「福德祠」。

 

 

這個門樓也是日治時代的建築,造型簡潔有力。

 

 

最美的【雨豆樹廣場】
這裡是一處渾然天成的美麗廣場,後方為舊時單身宿舍,與雨豆樹成為一張最美的構圖,散發著濃濃的日式氣息。

 

 

「白屋藝術村」的前身為過去的「糖廠招待所」。「白屋」在2008年設立後,藝術家利用該場地表現個人創意,為園區注入新的元素。但只有週六日開放參觀,門票$50可以抵消費;平日則採預約方式,可租借拍攝婚紗或聚會等。

 

   

遠方大樹下是橋仔頭糖廠的「紅磚水塔」,位於白屋內,只有週六日可購票進入參觀。

 

  

「紅磚水塔」建於1927年,主要是供給「糖廠招待所」使用,是一座典雅的建築。這座水塔為簡單的方形、拱行、圓形、三角形造型結構。正面看,水塔有形的變;側邊瞧,則具拱廊的層次效果。

 

 

「六連棟」 ,為日治時期的眷屬宿舍。原本打算拆除,如今被保留下來。

 

 

六連棟目前整修中。 

 

 

往裡走的盡頭是「興糖國小」,學校前身為1947年創立的「台灣糖業公司附設私立台糖小學」。2011年高雄縣市合併後,更名為「高雄市橋頭區興糖國小」。

 

 

遊憩區裏的包子老店-陳家「太成肉包」,已有70多年歷史。走累肚子餓了,可以坐下來嚐嚐好吃的包子。

 

 

區內還有多家小店販賣各種小吃,但通常假日時人潮才會比較多。所以店家經營起來,也算辛苦。

 

 

捷運站就在糖廠園區內。逛完一大圈,就可以輕輕鬆鬆地坐捷運回家了。

台灣的製糖工業,曾在台灣的經濟發展史中,佔了一席非常重要的地位。時代的變遷,目前僅剩「虎尾糖廠」與「善化糖廠」繼續壓榨甘蔗製糖;其他的糖廠大都轉型為觀光休閒等。國民政府來台後,順理成章的接收了戰敗日本在台灣所有的建設與投資。撇開政治層面不說,了解越多的台灣近代史,就越能體會出為什麼台灣人會有日本情結,因為這些都是其來有自的!

 

arrow
arrow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