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時分突然心血來潮,覺得好久沒去「美濃」走走了。本著說走就走的精神,一個人就開車出發了。

美濃除了板條及客家美食外,還有許多出名的景點,諸如「美濃客家民俗村」、「客家文物館」、「中正湖」及「鍾理和紀念館」等。但一般人往往忽略了美濃還有不少的古蹟,今天就來一趟「美濃古蹟」之旅!

 

 

在高雄可以選擇由「高鐵左營站」搭乘「快捷公車」直達美濃,車程約1小時,單程車資台幣88元,每20分鐘一班次。但開車對我來說還是方便多了,因為客運需加上捷運接駁及候車等,耗時需一個半小時以上;然而開車只要40多分鐘就可扺達。

 

  

來到「美濃」當然不能錯過「客家板條」和美濃才吃得到的「福菜」(也稱之為「學菜」)。福菜是美濃人經常食用的蔬菜,為美濃客家菜三寶之一。

*「福菜」學名為「鴨舌草」,原為生長於水田的水草,在美濃地區有專人栽種。

*美濃三寶為:野蓮、福菜及尖瓣花。它們都是野菜,其中野蓮較普遍;福菜要快炒起鍋,否則容易老化;尖瓣花因帶有苦味,一般人接受度不高。

 

 

古蹟之旅的第一站,我們先來到「中正路」與「永安路」老街口的「美濃警察分駐所」及「警察日式宿舍」。美濃警察分駐所興建於1902年,在日治時期為美濃地區重要的治安中心,1933年改建成目前的形式。在未整建前,廣場為一大片攤販。

 

  

「美濃分駐所」於2007年被列為歷史建築。但因年久失修,建築毀損嚴重,且被前面增建的2層樓磚造建物遮蔽不見。高雄市政府於2012年歷經3年籌備及施工,於2015年11月6日正式啟用,轉型成為遊客服務中心和美濃文創中心。

 

 

「美濃分駐所」磚木混合構造之巴洛克日式建築。立面狀況一直保存得很好,可以看出當時材料挑選的嚴謹與施作態度的認真。

 

   

「分駐所」是日治時期美濃庄的政經中心。美濃在推動地方文化時,已規劃好從美濃客運站、永安老街、美濃分駐所到美濃舊橋、河岸市場間開闢出一條文化散步道,見證地方發展史。而這也是我們今天行程的一部分。

 

 

「警察日式宿舍」位於分駐所後方,也有近百年歷史,與分駐所並列為歷史建築。

 

 

分駐所前的百年茄苳樹及槍堡。

 

 

參觀完「分駐所」,我們往對面的「美濃舊橋」走去 。

 

 

橋頭的碑文刻記著「美濃橋」興建的由來。清代以來,美濃庄南向對外的通道,由於受到美濃溪的阻隔,甚為不便。日治時期,庄役所、警察官吏派出所、公學校等單位相繼於永安老街的中心位置設立,因此1930年為了改善情況,而建了「美濃舊橋」

 

  

 

「美濃舊橋」使用鋼筋混凝土建造,橋的兩側有護欄,橋墩有六座。橋長73公尺,寬約4公尺 。

 

 

 

舊橋另一頭為市場。

 

 

橋下的「美濃溪」正在進行河川整治工程。

 

 

橋的這一頭為母猴抱著幼猴的雕像。目前「美濃舊橋」已禁止車輛通行,只供行人使用。

 

 

參觀完美濃舊橋,我們再走回原處。可以更清楚看出「舊橋」就在「美濃分駐所」相對。現在我們就沿著右邊的「永安路」前進。(中正路與永安路交义垂直,而分駐所就位於中正路與永安路口。我們先拜訪右邊的永安路老街。)

 

 

「美濃國小」就在「分駐所」隔壁,創校超過百年。美濃國小曾經出過不少棒球好手,包括味全龍隊的第一任總教練宋宦勳、中華職棒史上最多勝的教練徐生明以及投出中華職棒史上第一球的前兄弟象隊投手張永昌等人。

 

 

「永安路19巷」的「百年公井」,早年提供當地居民飲水、洗滌之用,目前已無人使用井水。但井中仍有水,水位還不低。

  

「永安老街」是美濃的第一街,客家先民在美濃開庄時建了24座夥房,為求永久安居於是將第一條街道命名為「永安路」。

但真正的永安老街,其實是現今的「永安路十九巷」,在清代時為全庄最繁榮的商業街道,但因一旁的美濃溪水常氾濫,重心才移到現在的「永安路」上。

 

 

這附近的老建築大都隱藏在巷弄內。

 

 

往前大約500公尺就是永安路底,而美濃另一處有名的古蹟-「東門樓」就位於此。

 

 

「東門樓」在2000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門樓興建於1755年,是用來防禦其他族群和瞭望。 創建以來分別於1937年及1957年重建兩次;兩邊城腳建構鞏固,有中國古城門的造型,屋頂有龍閣鳳椽,氣派雄偉。 一樓基座為方形門拱入口,二層樓為開放式護欄眺望臺。

 

 

 

「東門樓」右側牆壁立有「重修福德壇」與「端正風俗碑」兩座重要石碑。前者是1890年重修東門樓外的庄頭伯公壇的捐題緣金名冊;後者是1885年代理鳳山縣知縣李嘉榮所立的告示,嚴禁強悍民俗滋生惡習,庄民並署名以示遵守。此碑曾經被棄置為排水溝蓋,後被發現復刻新石碑,同時將「端正風俗碑」、「重修福德壇」一併豎立於現址。

 

 

側邊有階梯可上2樓,階梯非常陡峭 ,幾乎成80度角。

 

 

門樓內除了建築體,空無一物。但卻不失為一處絶佳的瞭望處所。

 

 

午後的永安街不僅清靜,也很祥和。

 

 

另一方可以望見緊臨「美濃溪」畔的「美濃庄頭伯公廟 」。

 

 

參觀完2樓,準備下樓。原以為是樓梯的水泥剝落了,後來發覺是刻意將「TR」磚顯露出來,讓大家了解當初建材之考究。(TR磚為日治時期臺灣煉瓦株式會社所生產,為當年最好的磚材。)
 

 

門樓正面高懸有「大啟文明」的橫額,這是1829年(清道光九年)黃驤雲高中進士而在門樓的題字。柱子上的對聯為「美水長流萬頃良田資地利,濃山壯峙千年秀景啟人文」點出美濃秀麗的山川,客家人耕讀的人文特質。

 

 

參觀完東門樓,往前方去拜訪「美濃庄頭伯公廟」。 

 

 

「美濃庄頭伯公」的建築是美濃傳統典型的伯公壇,為最早期建立的伯公壇之一。不同於傳統的閩南式土地公廟,整個伯公壇是以石板、石塊砌成,石碑上刻著「福德正神香座位」,碑前以方形石砌成凹槽,居民們以此做為香爐,後方有高高隆起的水泥建築,庄頭伯公背後有一棵老榕樹。
 

 

伯公壇曾經歷過修建,因為美濃向來是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社會,在日治時期,經過獅仔頭水圳的開鑿、菸草的引進,美濃的農村經濟大大改善,也一一反映在伯公壇的修建。民國60年代興起的伯公壇改建風潮,在美濃地區379座伯公中,目前的型制維持露天祭壇的伯公壇約為四分之一,其餘均改建成廟祠。

 

 

伯公廟就蓋在美濃溪河岸邊,存在的歷史已經兩百多年了。

 

(紅磚古厝顯得特別顯眼)

看完伯公廟,我們走回與中正路交义的另一頭的「永安路老街」。這一區的老街,較有老街的氛圍,因為路邊就坐落著多座美麗的三合院老建築。

 

 

(門匾上的文魁,表示家中曾有子孫高中功名)

早年美濃多數以務農為生之客家族群,卻非常注意子女的教育問題。當地更因培養出許多博士,而有「鳳林出校長,美濃出博士」之稱。

 

 

(這戶人家的圍牆出口設在側面)

美濃從前因為種植「菸葉」,而造就了經濟的繁榮,但在台灣加入WTO之後,政府於2001年底廢止菸酒專賣條例,並對全體菸農辦理撤銷種菸許可,於是菸草田回歸一般作物種植。然而種菸利潤收入頗高,於是菸農透過層層關係運作,台酒公司為了配合政策性因素,自2001年至2017年止長達15年之久,仍繼續採購國產菸葉。但因氣候因素,台灣菸葉品質不如進口,且價格又是進口的2倍,導致台酒每年成本多支出約2億元;所以於2018年確定台灣菸葉已經正式走入歷史了。

 

  

 (2017.01.01拍攝之美濃菸田)

 

沿著路走會看到「永安橋」。

  

  

再繼續走就看到「水橋」了,水橋為「市定古蹟」。

 

   

1910年位於美濃的「竹仔門發電所」正式完工,其發電機組藉由荖濃溪水帶動,發電後的餘水則引流入獅子頭水圳,用來灌溉美濃平原將近四千多甲的農地。「美濃水橋」即為「獅子頭水圳」跨越「美濃溪」的水橋。最早的美濃水橋建於1909年,是一座木製的引水橋樑。後來於1927改建完工,至今仍充分供應美濃區重要的農田灌溉用水

 

  

 水橋的設計雖用暗坑引水,但也可作陸橋的功用。行人或牛車,機車都可安穩行走其上,橋長約130公尺,兩側架有鐵欄杆以保護行人安全。美濃水橋結合了水道與橋樑功能,反映日治時期水利工程的特色。(水橋下為美濃溪)

 

  

「水橋改築紀念碑」記載著,水橋於1928年竣工,監督設計者為當時獅子頭水利組合的「岡田安久次郎」,岡田安久次郎為日本國埼玉縣人,曾擔任埼玉縣及橫濱市吏員,明治四十四年來台,任職於台灣總督府土木部,隨後進入獅子頭水利組合,大正十五年晉升組合理事,昭和六年被任命為代組合長,同年八月一日辭世,享年六十六歲,水橋是美濃重要的文化資產,極具歷史意義,目前已被公告為市定古蹟。

 

 

水橋下方的「獅子頭水圳」,水一路往南流,住家在水圳兩岸,構成一幅特別的水鄉澤國。

           

 

美濃來過不下幾十次,但這是第二次來到此處的獅仔頭圳。初到高雄時對美濃不太熟悉時,曾隨他人來過,當時就被這特別的水圳所吸引。其間曾有念頭想再來,卻不知正確位置。今天要感謝Google map的幫助,為了搜尋附近景點,而找到它

 

  

水橋兩端的水圳都在水泥護壁上設置臺階,昔日婦人拾階而下浣洗衣物,小孩也會到此戲水,甚至,大部分美濃人的孩提記憶中,都有著順水圳而下,滑水穿越水橋的刺激經驗。可見,美濃水橋除了灌溉功能之外,也成為當地居民生活嬉戲的重要集體記憶,以及舉辦相關紀念活動的重要地點。

 

 

水圳邊立著的水圳重修功德榜。

 

 

由「永安路」到「中山路」的水圳長約400公尺,兩岸坐落著民家,彷彿是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除了像極中國的江南小鎮,也有日本京都柳川的味道。

 

 

欣賞完水橋及水圳的特殊景觀,我們再沿著老街往南走。

 

  

沿途滿是各式的老房子和三合院,從這裡更能看出美濃的地靈人傑及當時生活之富裕。當年美濃菸葉面積曾占全台面積4分之1,但就算沒有了煙葉,這十幾年來美濃轉種的白玉蘿蔔與澄蜜香番茄等作物早已全台聞名,收入也不比菸田差,美濃客家人認真打拼和硬頸的精神硬是要得!

 

乍看這座廟,以為是客家的伯公廟(土地公廟) 。但為何寫著「德勝爺」?

 

 

「德勝公壇」是全省唯一的「德勝爺廟」,拜的是貌似關公的「德勝公」。「德勝公壇」是「六堆」戰役中關係「右堆」美濃存亡絕續之戰的重要文化遺蹟。

據說清乾隆年間,台灣發生最長的反清復明戰爭,也就是林爽文和莊大田的革命戰,當時的客家義民軍分成「六堆」出堆作戰,因此「六堆」成了客家重要的歷史根源。瀰濃庄屬於「右堆」,隔著旗尾溪與莊大田的部隊對峙,乾隆五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莊大田的部隊全力反撲,使得瀰濃庄面臨毀敗危機,相傳正當瀰濃庄面臨存亡之際,貌似關公的「德勝公」助陣解圍,使「瀰濃」得以保庄,庄民感念德勝公在「六堆」戰役中的幫助,於是建「德勝公壇」。

 

  

「德勝公壇」邊的這座「德勝亭」有著我和兒子們小時候的回憶。多年前的某一天假日午後,開車帶著孩子們到美濃玩,就在這座涼亭內休息。當天請讀小二的老大,預演他隔週一朝會時要上台演說的「白鶴報恩故事」。往事彷佛還歷歷在眼前,如今孩子已經是上班族了!

 

 

「德勝公廟」,以塚的方式呈現,這是六堆地區特有的形式。

 

 

再往前來到永安路底的「瀰濃庄敬字亭」 。

「美濃」原名「瀰濃」在1920年被日本人引用日本地名,改名為美濃。「瀰濃」地名由來有多種說法。一是清雍正中葉繪製的「雍正台灣輿圖」出現「瀰濃山」,是最早出現「瀰濃」二字。還有在「美濃開庄伯公」碑文中有「墾上蒼此土可大亦可久,將弈世而瀰濃」,因此定名為「瀰濃」。另一種說法是在清朝乾隆初年,因為該地以水為源,汲用不絶而取「瀰」,居民以農維生,而取「濃」。

 

 

美濃地區共有四處敬字亭,位於下庄的這座敬字亭建於1769年,並於嘉慶及光緒年間重修過,敬字亭以清水磚砌成,六角形三層式的格局造形古樸,亭前另設有製字先師倉頡公的香位,最具歷史淵源,目前已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加以保護。並先後在1995年、1996年進行修繕工作。

 

 

瀰濃庄敬字亭」興建的由來:

說1769年有一位梁啟旺先生看不慣庄內路旁、房舍、屋角、廁所到處字紙與牲畜糞便,於是,發動仕紳莊民募款,興建敬字亭,以教化民心,亭子做了九十四天才完工,美濃民風由此蔚然改觀。晴耕雨讀的美濃人在科舉時代產生了進士三席、舉人二十餘席,美濃地靈人傑之外,客家人重視子女的教育,亦功不可沒。

 

 

看完敬字亭,今天的行程就到此結束了!而與永安路垂直的這條「中山路」就是美濃市區的主幹道  。美濃的文化古蹟主要就是集中在「永安路」老街,只要找到永安路,便可以輕輕鬆鬆的來一趟愉快又豐碩的古蹟之旅!

美濃之所以美,因為被綿延的山脈所包圍,又有源源不絕的水源;好山好水,造就了好的農業環境。加上客家人努力打拼的個性,將美濃打造成一處富裕的世外桃源。悠遊於美濃,除了讚嘆於它美麗整潔的環境,更會被濃濃的人情和文化所吸引!

 

arrow
arrow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