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觀音是母親的故鄉,今天趁著回鄉的日子,帶著父母到位於觀音的「白沙岬燈塔」走走。雖然這是母親的故鄉,但自己對觀音的認識,僅止於市區的甘泉寺(觀音廟)和母親的老家附近。退休後才有機會來燈塔走走;今天雖說是第二次拜訪,但上回碰到週一燈塔園區關閉,只在外圍看看,今天是第一次入內參觀。

  

這是網路所搜尋齊柏林導演「白沙岬燈塔」的空拍圖,感謝齊導的付出,我們才有機會從空中俯瞰台灣各個地區的地貌。

 

  

今天就隨我的腳步來認識一下「白沙岬燈塔」。取名「白沙岬」的緣由何在呢?據說是因為觀音區大崛溪右岸有數十海岸砂丘,乾燥氣候時海岸即呈現灰白色,因此取名為「白沙岬」。

 

  

白色的燈塔總給予人幸福浪漫的感覺,請老媽勾著老爸的手在這裡拍張照,見證他們幸福牽手60年。

 

 

燈塔的外圍闢有步道,環境整潔,園區滿是大樹。樹木雖有美化的效果,但其實燈塔周圍植樹的最大目的,是為了抵抗冬季強烈的東北季風。然而從這些大樹,也可一窺燈塔年代的久遠。

 

 

今天先從燈塔外圍走起,這個白色的結構建築是甚麼? 旁邊的立牌又寫些什麼呢?

 

 

原來這白色結構物為防空洞的出入口。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台灣受日本統治,因此位居航運要道的「白沙岬燈塔」,成為了盟軍戰機掃射轟炸的目標;所以防空洞成為燈塔守護者的避難場所。

 

 

這是燈塔後門的小屋,也都漆成白色,早年應該是個哨站。

 

 

這是一棵百年苦楝樹,母親大人正仔細研讀著解說牌。但為何只剩下樹幹呢?原來正在病蟲害防治中。

 

 

苦楝樹是一種生長迅速,外形美觀,且蟲害少的樹;對土壤要求不高,又耐熱、耐早、耐風、耐瘠、耐鹽及耐污染。而這裏正好符合它生長的環境,只是對照原本壯碩的樹形;但願苦楝樹趕快恢復健康,春天來時快快吐出新芽。

 

現在我們就進入參觀燈塔。「白沙岬燈塔」位於海岸線平原狹窄之處,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形;不僅是扼守狹長海岸線的要衝(外海是基隆、淡水南行船隻必經的航路),更兼具軍事與經濟價值。所以日本人治理台灣後,就迫不及待在這裡興建燈塔,作為海上航行船隻的指標。

 

 

白沙岬燈於2013年1月開始,隸屬於交通部航港局管轄。此時正值茶花開花季,掉落一地的白色花瓣,增添些許春的氣息。

 

 

杉木下石桌椅的佈置,把園區襯托得非常休閒。

 

 

遠方的後門外,就是百年苦楝樹和防空洞的所在地。

 

「白沙岬燈塔」為1896年設計興工,但開工不久即遇強颱侵襲。後因另覓地點、變更設計等因素,直到1898年才動土,1901年完工;採用台北士林出產之石材,經由淡水以船運抵達。燈塔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遭美軍戰機掃射塔頂;1956年修復燈塔,塔高減為27.2公尺。修復至今,未再有大型土木之修繕,僅定期以白色油漆做外部維護。

 

 

燈塔四週有高牆圍護。這座燈塔是台灣唯一使用紅磚與石頭建造而成的,而非採用一般的水泥建造。它為雙層磚石耐震構造,磚造圓形的塔身採用古法以糯米、黑糖、石灰等混合物黏合;燈塔上段則是由大塊石材組砌成托架,來承托鑄鐵造的塔頂。


「白沙岬燈塔」於2001年曾獲選入列文建會「台灣歷史建築百景」的第47名;而燈塔建築本體、圍牆與日治時期的日晷儀,於2002年公告成為桃園第一座縣定古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日治初期燈塔。

 

燈塔內禁止參觀,所以不得其門而入。但隨行的母親大人可是有入內參觀的經驗,因為母親的小學同學,正是白沙岬燈塔的退休塔長,多年前曾帶領同學們入內參觀。但母親和其他同學們,再也沒有機會藉著前塔長的關係入內參觀,因為塔長已經當神仙去了。

 

 

位於燈塔塔身左側庭園內,有石刻基座柱型的銅製水平日晷,日晷儀也於2002年被指定為桃園縣古蹟。根據地方耆老表示,此日晷於1898年與燈塔同時興建,石材同樣取自於台北的士林。 

 

  

石雕座之上的日晷儀,有著解說牌,說明日晷儀的歷史和用途。

 

 

園區內還有個小小展覽室,可供參觀 。

 

 

台灣光復後,燈塔由財政部管理;在2013年1月,則移交由交通部航港局負責。

目前國內燈塔遍布於臺灣本島及離島地區共有36座,經交通部航港局統計,塔齡超過百年以上有20座,介於60至100年也有8座。其中具有文化資產身分的有11座,分別為漁翁島、東莒島、東引島及烏坵嶼燈塔等國定古蹟4座; 彭佳嶼、白沙岬、高雄燈塔等縣(市)定古蹟3座; 高美、鵝鑾鼻、目斗嶼、綠島燈塔等歷史建築4座。 

 

 

步出燈塔大門,由另一側離開。二月的觀音,大樹還沒發出嫩芽,帶有一些些冬的蕭瑟。

 

 

此為昔日的軍事碉堡,建於1940-1950年間,在日治時期這裡就已規劃為軍事重地。

 

 

從這個角度看燈塔,是一幅美麗的構圖。

 

 

另有台灣特色燈塔的戶外展示區。

 

  

沿著外圍的步道離開燈塔。上回夏天拜訪時,右邊還種滿西瓜。在這裡種西瓜是有理可循的,因為西瓜喜生長於沙地地質。

 

 

回到馬路上,往前行,見有一座橋及廣場;且讓我們往前看看。

   

告示牌上寫著「楊柳淨瓶廣場」:廣場坐落於觀音溪右岸,過去係觀音大佛所在位置,觀音大佛屹立觀音海濱近三十載,為此地重要地標。然因風災導致破損,於2015年拆除,現在以觀音佛祖手上所持的法器「楊柳淨瓶」為廣場造型。瓶口處銜接波浪狀鋼橋結構,宛如瓶中楊柳枝條,橋跨距約34公尺,跨越觀音溪及武威溝,串聯觀音溪兩岸。為桃園濱海自行車道重要的路徑,橋上視野景觀佳,是欣賞「白沙岬燈塔」絶佳位置。

 

 

原來上回所見的觀音聖像已拆除;而波浪狀鋼橋,目前被列為危橋,不能進入。

 

  

這是2014年6月8日所拍攝的觀音聖像。  

 

  

離開燈塔及楊柳淨瓶廣場,接著帶爸媽去看看「觀音海水浴場」。

 

 

冬天的海水浴場當然沒有人潮; 但上次夏天來訪時,遊客也寥寥無幾,不知是否與非假日有關。

 

 

「觀音海水浴場」現已更名為「觀音濱海遊憩區」,據說曾因為軍事因素而關閉了許久。自己於青春年少時雖未曾造訪,但因親友大都居住在此區塊,印象中的觀音海水浴場,曾是人潮洶湧的知名海水浴場。只是物換星移,人事已非,觀音海水浴場的盛況早已不復存在;它曾是美麗的少女,如今彷彿成了中年怨婦!

 

 

而這些軍事碉堡,正是當年駐軍的見證。

 

 

斑駁的屋頂,讓人有不甚唏噓之感。濱海的建築,若缺乏維護,就會讓人覺得蕭條破落。

 

 

觀音海邊最大的特色,就是海灘旁迎著海風不斷轉動的大型風車。而這裡的沙灘並非黑色,也可說明「白沙岬」名稱的由來了。

 

  

美麗的沙灘可以用淨灘來恢復,但附近的觀音工業區,卻已經污染整個海岸線超過30年,只可惜再也回不去了!工業區雖然帶來經濟的繁榮,但也確確實實破壞了自然生態和生活環境,這正是觀音人的無奈!

 

 

帶著一顆惆悵的心,離開了這曾滿是人潮的沙灘。

 

 

美麗的風車,其實是述說著台灣靠海西部村落的生活不易。我們的祖先由廣東度過黑水溝,來台闢荒開墾,因為來台時間較晚,也只能選擇較貧脊,有著東北季風的西海岸。只是沒料到,鹹魚也有翻身的一天,我們從不知道有著風車的濱海道路,有一天竟然成為了觀光客騎著單車、追逐海風和美麗夕陽的熱門景點。且讓我們繼續守護著這些還存在的美景,留給後代子孫們一些美麗的風景吧!

 

arrow
arrow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