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二日遊第一天的行程集中在東海岸,今天把目標放在市區的鐵道藝術村、鯉魚山和台東森林公園。這些景點幾年前曾去過一次,但感覺走馬看花,這次打算來一趟深度之旅。

 

 

早上8點多離開住宿的旅館,步行約500公尺就到達「台東轉運站」。 轉運站是台東所有客運發車的地方,它的前身是台東火車站(舊站)廢止後,所轉型的臺東鐵道藝術村改建而成,於2015年6月19日正式完工啟用。

 

  

台東人口不多,幅員又廣,公車、客運大都是中小型巴士。在沒有轉運站之前,公車、客運站散落在不同的地點,集中後對遊客或居民來說,相對方便許多。

 

 

(遊客中心內)

臺東舊車站於2001年5月31日廢止,遷移至郊區卑南的台東新站。原來的舊車站候車室,改建為臺東市遊客服務中心;車站也轉型成為「鐵道藝術村」。

 

 

穿過遊客中心,後面就是舊火車月台。而遠方就是鯉魚山,左側為台東體育館。

 

  

舊鐵道陳列有舊火車,可以放風散步,是一處很棒的休閒處所。

 

 

這是藝術家AKIBO李明道的作品【叭噗白鯨冰淇淋】。

 

  

鐵道藝術村旁的台東體育館。

 

 

2004年12月25日台東鐵道藝術村正式營運。藝術村以鐵道文化展現、藝文活動表演及旅遊服務為主。


 

到達藝術村的時間為上午九點多,商店尚未營業。藝術村熱鬧的時刻,一般集中於假日或晚上。

 

 

新與舊的結合;防空洞搭配裝置藝術,讓舊東西活絡起來,感覺活潑許多。

 

 

藝術村內的「 鐵花村」,是音樂人與藝術家共同打造的聚落。

 

 

這個有趣的藝術裝置,是拍照的好地方。 

 

 

各種不同顏色圖案的祈福燈籠,讓早晨的藝術村顯得安靜又祥和。

 

 

藝術村長約兩百多公尺, 面也夠寬。遊客即使夜宿台東市,也不會無聊,不論早晚都可以來藝術村走走逛逛。

 

 

離開藝術村繼續往前走,這裡寫著「山海鐵馬道」,騎腳踏車悠遊台東市,也是不錯的選項。

 

 

左邊是鯉魚山,這條應該是環山步道,但受限於時間,沒有繼續前進。往右邊的小路彎進去 ,Google Map上顯示這裡是「台東藍晒圖」。

 

 

一直不懂「藍晒圖」是什麼?原來這就是我小時候常用的計算紙。老爸年輕時從事工程製圖,經常帶些廢棄不用的圖稿回家當我的計算紙,原來這就是藍晒圖。

*藍晒圖主要是運用在早期的建築工程製圖上,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藍圖」,在施工前設計師在會以藍底白線來呈現出立體感以及未來房子想要的樣子。

 

 

台東藍晒圖和台南藍晒圖,同為藝術家劉國滄的作品。

 

 

「台東故事館」和藍晒圖位於同一區塊。故事館前身為臺東地政事務所辦公室,也是歷史建物閒置空間活化的再利用。故事館內為誠品書局,右邊還有Starbucks咖啡,但因為時間還早,誠品還未營業。

 

 

這是一棵大芒果樹, 雖然生長在建築物的中間,卻仍然結實累累,蔚為奇觀。

 

 

終於準備逛「鯉魚山」了。名為鯉魚山,乃因其外形似鯉魚而得名(舊稱卑南山)。鯉魚山地質構造為卑南角礫岩,為平地的山陵,與其他山脈不相連,山高僅75公尺左右,卻可稱得上是台東市區的地標,登上各山丘之頂皆可以鳥瞰市區全景。

*鯉魚山的傳說故事:傳説鯉魚山是由兩尾魚組成,山中的金銀財寶被荷蘭人挖走(也就是魚眼的部份),留下如今鐵道旁的兩個山洞,鯉魚也因此被固定在原地。

 

  

鯉魚山下的「老人活動中心」,也是早市所在地。目前時間約為早上9:30,攤商已漸漸散去。

 

 

這是老人活動中心隔壁的「救國團」。

 

 

馬路正前方為「忠烈祠」。首先了解一下附近的環境,待會兒再去忠烈祠。 

 

 

今天沿著指標,先從右邊的步道往上走。

 

 

才一會兒的功夫就到達「 龍鳳佛堂」。龍鳳佛堂主祀關聖帝 ;佛堂於1968年開挖地基時,曾挖出史前文物。此處所挖掘的石器文物,與在南王里發現的卑南文化遺址出土文物相似,由此可證明鯉魚山在史前時代就有人類居住。


 

佛堂旁的「龍鳳塔」,也是台東縣的重要地標之一。


 

「龍鳳塔」有于右任先生,於民國50年題字的「龍鳳寶玉塔」5字。

 

 

 轉個彎往上走見有龍鳳佛堂故主持蔡福紀念碑。

 

 

過了紀念碑,美麗的山景呈現在眼前,此刻才感受到置身於山林中的美好。少了山下的建築及人車的紛擾,突變得好清靜自在。

 

  

站在山丘上可以俯瞰臺東市區。登高望遠,呼吸著臺東清新自然的空氣,心胸頓覺豁然開朗。


 

轉個彎,又可以俯瞰不同的市區景色。

 

 

這個看似高高低低的階梯,但其實平穩好走。路面寬,人不多,視野又好,加上涼爽的天氣;今天的鯉魚山之行,的確是明智之舉。

 

 

沒想到在台東市竟然爬起山來了。現在往「鯉首」的位置前進。

 

 

「鯉首」的視野真好,可以看到遠處的海。

 

 

離開鯉首前,再和美景合照一下吧!

 

 

去過「鯉首」,豈能錯過「鯉尾」。至於鯉背,就是這中間的步道。

 

 

上面的涼亭就是「鯉尾」。 

 

 

鯉尾」可以看到台東另一頭的景觀. 

 

 

沒有高樓大廈的台東市,視野也更寬闊了。感謝這一處台灣的後花園,讓我們可以遠離塵囂,來此渡假,放鬆心情。

 

 

看完「鯉首」「鯉尾」,算是走完鯉魚山,準備下山啦!

 

 

而山下有不少紀念碑座,且讓我們一一觀之。


 

 胡鐵花紀念碑】,顧名思義就是紀念胡鐵花。胡傳(胡鐵花),何許人也?  原來他是胡適的父親。1952年胡適訪問台東,之後政府將當時的光復路改名為鐵花路,也把日治時代置於鯉魚山的「忠魂碑」改建為胡傳紀念碑,可見胡適的面子之大。

 

 

胡傳(胡鐵花)於1891年奉調台灣。1893年代理臺東直隸州知州,1895年8月去世。這個頭像是2015年大陸所贈。

 

 

「鄭品聰先生銅像」,是由日治時期所建的涼亭改建。鄭品聰為當年的社會賢達。

 

 

「台東縣首屆民選縣長陳振宗紀念碑」,為台灣光復後所興建。民國50、60年代台灣社會似乎特別喜歡立碑紀念社會賢達,這和清朝的貞節牌坊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後來到「忠烈祠」。忠烈祠的歷史如下:

  • 1894年(光緒20年),時任台東知州的胡傳選擇在此重建「昭忠祠」,紀念為開發台東而死難的先賢烈士。
  • 1928年(昭和3年),日人改建為台東神社。
  • 國民政府改建為中國宮殿式建築的忠烈祠。

 

 

  

這些色彩鮮豔的柱子,是日治時期石燈籠的遺跡。

 

 

參觀完忠烈祠, 正式和鯉魚山說再見了!

 

 

中午回到市區市場,決定要吃吃看台東有名的米苔目。這是在Google上找到的阿蘭米台目,評價比「榕樹下米苔目」還高。老闆娘是位侏儒患者,拍照前已徵詢過她的同意。 老闆娘和氣又健談,告訴我去年10月電視台才採訪過她;看著樂觀又認真的老闆娘,很令人感動。 

 

 

這是【米】做的米苔目,最特別的是加上了【柴魚片】。真正的古早味,小碗$40,加上一顆滷蛋$10,一塊油豆腐$5。午餐才花了$55,就祭飽了我的五臟六腑,真的是物超所值。雖說是小碗,卻份量十足

 

 

用完午餐,下午打算去台東森林公園騎腳踏車。途中經過【寶町藝文中心】,這裏原是1936日治時期所興建的職務宿舍,舊市長官舍建築群,共有6間日式木造建築. 

 

 

中午時分藝文中心休息,所以只在建物前後逛逛;這裡也有一棵結實累累的芒果樹,讓人有一種圓滿豐收的喜悅之感。

今天終於告別海風,在市區享受了一上午的悠閒和寧靜。下午則安排「台東森林公園」的腳踏車之旅,容有機會再分享了!

 

arrow
arrow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