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淡水,就會想到淡水老街著名的阿婆鐵蛋、阿給、淡水魚丸和魚酥;還有那美麗的淡水夕照。而我最愛在淡水眺望對岸的觀音山;因為這兩處都有我學生時代滿滿的回憶。國中時代,蔣公誕辰紀念日的健行活動,就是由三重的光榮國中一路走到五股觀音山的硬漢嶺。當年還很幸運在健行抽獎活動中,抽中一件雙人床單。那時同窗好友還抱怨說,她應該留著那張傳遞給我的抽奬單,而這已是四十多年前的往事了。

想要一窺觀音山的全貌,就非在淡水不可了。淡水老街55年歷史的【海風餐廳】螃蟹炒蛋,更是記憶中難以忘懷的滋味;餐廳老板在2016年初罹癌後關閉了近一年,當年底兒子重新開張,才得以讓這好滋味可以繼續傳承,不致消失。

 

   

今日趁著在台北的時間,陪同爸媽一起遊淡水。陰雨天的上午,觀光客稀少,觀音山頂又為薄霧所籠罩。自從捷運開通後,淡水總是人滿為患,能在此時享受這片刻的悠閒,實屬難得。

 

  

今天的淡水行,不同於以往的吃吃喝喝路線,事先就設定為古蹟之旅。第一站拜訪的是【紅毛城】,上次來訪為2000年暑假;當時一群爸媽帶著一群小孩,又是七月的艷陽天,對紅毛城的記憶非常有限。今日終於有空好好的駐足欣賞!

「紅毛城」入口處是園區內唯一的中國式建築 -【南門】。1724年淡水廳同知王汧(ㄧㄢ)重修此城,增設城牆和城門。如今僅留下南門,其餘東西北三座城門於英人時期,因出入安全管制而封閉拆除。(當天漏了在南門拍張照,因此在網路擷取照片供大家參考)

 

  

一入園區就被這隻萌翻的迎賓狗所吸引。

 

  

沿著斜坡上去,見到這英國皇家儀隊的公仔。可愛的公仔,一直是母親的最愛,爸媽當然要來張合照啦!

 

  

斜坡右方就是「紅毛城」,紅毛城為國家一級古蹟,也是淡水古蹟的代表建築。紅毛城園區分為「紅毛城」及「領事館官邸」兩部分。首先看到的是主堡,它是一座方形城堡,分上下二層樓,建在港邊的山丘上,具有防衛與瞭望的優勢,由荷蘭人所建造。

既然遊「紅毛城」,就來先了解一下紅毛城的歷史:

十六世紀新航路發現以後,西歐的航海強權國家逐漸由海路到東方尋求貿易利益,荷蘭與西班牙分別登陸了台灣,並各自劃定範圍佔領統治,荷蘭人控制南部,而西班牙人則佔有北部,為了鞏固統治權力,他們都選擇港口要塞作為據點,建造了防衛性極高的城堡,

  • 1624年: 荷蘭人在台南市安平建造了「熱蘭遮城」,即現在的「安平古堡」
  • 1628年: 西班牙人在淡水建造了「聖多明哥城」。
  • 1642年: 荷蘭人北上驅逐西班牙人,佔領了聖多明哥城並重建該城,成為紅毛城的主體建築,當時台灣人稱荷蘭人為「紅毛」,因此「紅毛城」之名沿用至今
  • 1867年: 英國與清廷訂立紅毛城永久租約,將紅毛城改設為「英國領事館」;因為十七世紀海上強權已被英國和法國所取代。
  • 1891年: 英國在東側增建一棟紅磚洋房做為官邸。

 

  

紅毛城內的【牢房】- 當年英國副領事郇和在租用紅毛城後,依「領事裁判權」的需要,將一樓改為地牢四間,收容在台灣有犯罪嫌疑之外國人

 

  

牢房外面的空地,是囚犯放風的地方,四周築滿高牆。

 

紅毛城後方即為英國領事館官邸。 

 

  

連接紅毛城與官邸的道路兩旁以「千頭木麻黃」為圍籬,優雅又高貴。

 

  

【英國領事官邸】- 是一座維多利亞式建築的官邸,它的設計,並非以軍事為考量,而是以照顧英國領事生活起居為目的,建築華麗氣派,四周有大片綠地。

 

  

官邸外牆的紅磚遠從廈門運來,是中國式的手工磚,灌漿則是使用糖汁、糯米與石灰混合形成的三合土。


  

官邸的展示正面外牆上共有磚雕十二幅,是以英格蘭國花「薔薇」及蘇格蘭國花「薊花」組合而成。

 

除了淡水領事館,英國人還在台灣建造了打狗、安平另外兩座領事館;也都採用紅磚砌建,有圓拱迴廊,屬於十九世紀殖民樣式的建築。

 

  

紅毛城」一直到1980年才由我國收回接管。太平洋戰爭期間曾被日本人短暫查封,戰後交還英方。英國續使用紅毛城作為領事館直至1972年,與中共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係才停止,其後依序由澳洲與美國代為管理。

紅毛城內部規劃為文物陳列館,展示台灣開拓史料及圖片,豐富的文獻資料與傢俱擺設一併展出,讓人能認識紅毛城的變遷及歷史。

 

  

沿著步道走到盡頭,是庭園休息區,再沿著後方出口,可連接到「真理大學」。 

 

  

一進入真理大學,就被這座建築物所吸引,這是真理大學的地標 - 「大禮拜堂」。「大禮拜堂」並非古建築,它是1997年所興建的哥德式設計風格,與周邊環境,組成具有古蹟風貌的建築群。

 

  

「大禮拜堂」對面有另一座歐式老建築,除了令人好奇,也吸引著我的眼光。

 

  

這是牛津學堂(真理大學校史館) - 1872年3月9日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登陸淡水,選定這裡興建校舍以作為傳教、教育及醫療之用。1882年校舍建成後,他為了感謝加拿大家鄉Oxford County居民的捐助,而將它命名為Oxford College 

 

 

牛津學堂建築側面。

 

  

「真理大學」,原來它就是我們那個時代的【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1965~1994)。這是第一次拜訪真理大學,單單從大教堂及牛津學院這兩座建築物,就讓我開了眼界,從不知道這個學校前身竟是馬偕所創。

 

  

「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於1994年改制為【淡水工商管理學院】,1999年改制為【真理大學

 

   

「紀念碑」- 為1932年4月6日北部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感念馬偕博士而立的紀念碑。

 

「真理大學」校門。真理大學校區不大,正懷疑它何以成為大學時,才發現它後來在台南麻豆增設了第二校區。

 

  

離開真理大學,沿著大門出口,往左行。經過淡江中學,今天沒有進入淡江中學參觀。從圍牆外看到原本的【原淡水女學校】建築;淡水女學校,1884年馬偕創辦,1915吳威廉重建。創校動機,為培養臺籍的女性傳道人員。戰後改稱為純德女子中學,1956年與淡江中學合併為「私立淡江高級中學」,目前作為淡江中學小學部前樓

 

  

沿著路標彎進「教士會館】,原來淡水處處是驚喜,彷彿來了一趟歐洲小旅行。

 

「教士會館」建於1875年,是馬偕博士所設計的西班牙風格建築,當時為宣教師宿舍,1965年後規劃為真理大學教士會館。

 

  

「教士會館」前的百年大樟樹,枝葉繁茂,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距離「教士會館」幾公尺處,見有另一幢白色歐式建築。

 

  

這是【馬偕故居】,為馬偕1875年所建的西班牙風格建築。此建築為與教士會館同時建造之同型建築,馬偕在此結婚生子,也在此終老。故居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教會曾設安樂家,以收留失依婦女,後成為淡江中學男生宿舍。戰後馬偕次女偕以利續住,直到年老。1965年真理大學創校後,成為老師宿舍。2016年5月28日在該建築內成立馬偕紀念館每週三、四、五、六 上午十點至下午四點,開放免費參觀,可惜今日周一休館。

 

  

【馬偕故居】前花草修剪得非常整齊的美麗花園。

 

   

往前又見有紅磚建築,稱為【紅樓】。紅樓共有兩座,為【吳威廉牧師】於1906年所建的半西班牙風格建築,作為淡水女宣教士建的宿舍,淡水人泛稱【姑娘樓】,姑娘(Miss)是指奉獻青春才華和終身幸福來台的女宣教士。目前作為真理大學的校長室。

*【吳威廉牧師】為加拿大人,於1892年抵達淡水,協助馬偕傳教,在台從事宣教工作長達32年。1923年(63歲)病逝,葬於淡水外僑墓園

 

【紅樓】建築前多為蒼鬱的大樹。

 

紅樓、馬偕故居、教士會館均是位於同一區塊的古蹟建築,目前屬於真理大學校產。今日彷佛置身於歐洲一所寧靜優雅的校區中,令人深深感動!

 

  

離開真理大學校區,沿路來到前清淡水官稅務司官邸】,它是清朝淡水關稅務司的官邸,別稱【小白宮,建於1870年,1997年經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

 

  

【小白宮】是以英國洋樓為風格設計,擁有大面積的涼台、外觀有數個拱圈及落地門窗、及許多獨特的建築設計匯聚而成。

 

  

清朝淡水關稅務司的官邸,為何會設計成英國洋樓的風格呢?原來淡水開港後,於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開關徵稅,福州總務提議在台聘用外國人為稅務司,經上海通商認可後,首位到任的稅務司為英國人威爾爵士,後來由美國人斯甄克接任。本國的關稅委由外人代辦,今日看來,實在難以令人理解。或許與清朝當時的積弱不振及無視於台灣有關。

 

「小白宮」在日治時期,因關務大減而廢除,曾被附近淡江中學的學生稱為鬼屋。二次戰後,東側原有的另二棟同型洋樓被拆除。1996年,財政部關稅總局曾決定將此建築報廢,改建員工住宅,引發「搶救小白宮」的行動,經大家的努力,才保住這幢建築,並於2004年重新整建為現在的樣貌。

 

  

在小白宮可以眺望遠方的觀音山,視野遼闊,環境幽雅。 當初這群外籍關務人員的生活,好舒適暇意!

  

   

離開小白宮,往老街方向前進。途經【滬尾小學禮堂】,它在2006年被公告為新北市市定古蹟。滬尾小學校創建於1900年,是日治初期少數日人子弟的專屬小學,目前僅剩禮堂。目前尙在等待經費修復,所以呈現半廢墟狀態,先將周邊環境整理成小公園。

 

馬偕街與三民街口的【馬偕博士塑像】 ,是由淡水名雕塑家張子隆教授創作,於1995年揭幕。

「馬偕」,加拿大人,(1844~1901,得年57歲)。父母親均來自英國(蘇格蘭),教育也主要完成於英國。在臺灣26年期間,足跡踏遍北臺灣,恩澤嘉惠漢人、平埔族與原住民。他是一位付諸行動的宗教家,付出而不求回饋,將台灣視為自己的家,娶五股坑臺灣女子張聰明為妻,兩位女兒也下嫁臺灣人(長女瑪連嫁給陳清義牧師、次女以利嫁給柯維恩)。死後葬於今淡江中學校園內;馬偕生前交代,死後要葬在臺灣,並要求其墓園周圍要砌一道牆,與其他外國人牧師區隔,因為他自認自己是臺灣人。

 

 

進入馬偕街,來到【滬尾偕醫館】。滬尾偕醫館為市定古蹟,是臺北馬偕紀念醫院的前身。建於1879年,屬於閩南式民宅,為馬偕親自設計。中式閩南瓦的屋頂,卻有西洋門窗,是一棟中西合併的建築。滬尾偕醫館曾因馬偕博士辭世而關閉,直到1906年加拿大「宋雅各」醫師來臺而重啟偕醫館,直至1912年臺北馬偕紀念醫院落成,才功成身退

  

    

緊臨「滬尾偕醫館」的「淡水教會」,是1890年馬偕購得此教會的土地,翻修土地上的「偕醫館」醫生宿舍而蓋。1933重建,教堂設計督工是偕叡廉長老,為馬偕之子;另外負責施工之匠司為黃阿樹,他的父親洪阿泉曾經與馬偕搭配建立了偕醫館,所以淡水教會為馬偕與洪阿樹之第二代共進行之工程,別具意義。 

 

    

美麗的淡水教會建築,總讓人忍不住與它合照。

 

 

離開教會,再沿著老街逛到河岸。天漸放晴,人潮也漸出現。我和爸媽也結束了這一次的淡水古蹟之旅。

 

  

上圖的圓圈圈部分,就是今天主要活動的範圍。由淡水捷運站走到紅毛城大約只有1.5公里,不到30分鐘的時間 。且所拜訪的古蹟群都位於同一區塊,是適合全家大小悠遊的好處所。

淡水對我來說似乎很熟悉,但其實是陌生的。原來之前熟悉的只是表面,今天的深入,才發覺淡水處處是馬偕的足跡。馬偕及其他宣教士對台灣無私的付出和貢獻,令人感佩! 在紅毛城及小白宮,則見證了荷蘭及英國人所留下的歷史痕跡。這次沒機會拜訪的馬偕墓園、淡江中學及滬尾炮台等其他古蹟,就留待下回再來探尋了!

 

arrow
arrow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