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知道槺榔樹,進而想去了解它,應該是出自於對故鄉的一種愛吧!五歲隨父母北上,20年前又移居高雄,對於自己的出生故鄉-桃園市新屋區的「大牛欄」看似熟悉其實還是很陌生的。三年前從職場退下,有較多的時間回鄉常住,才開始慢慢認識自己的出生地。
搜尋資料方知這是葉家的百年開基伯公(土地公廟),於民國85年重建。據母親大人說,土地還是大姨丈捐贈的。
(照片由網路截取)
廟旁原本遍植槺榔樹,但為了擴建旁邊的空地,所以把大量的槺榔樹砍除,但保留了最久的幾棵。這就是其中最久的1棵,已有270餘年的歷史。據說樹高6公尺、樹圍103公分。但當我看到它時,卻已剩枯幹倒立在旁,令人惋惜!
這棵應該是樹齡第二久的,但因角度及草木太茂盛的緣故,很難讓伯公廟和槺榔樹一起入鏡。
為何要特地提「槺榔樹」呢?這是先祖渡海來台開墾的艱辛和無奈;原來槺榔樹在開墾時期遍佈全區,只因它們最喜愛生長在濱海的不毛之地。
原本擔心槺榔樹是否會因原生地的開發而迅速銷聲匿跡呢?還好當植株漸稀時,它反而出現在植物園或公園綠地中。上圖這棵就是特地跑去台北植物園尋找到的,有一定的樹齡了。
南海路的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前也有一棵大「槺榔樹」。「槺榔樹」就是「台灣海棗」,它是台灣原生種植物;和「台灣油杉」「台灣穗花杉」和「台灣蘇鐵」並稱「台灣四大奇木」。因為它們度過千萬年冰河期,強悍的生存至今。
(台大校園的台灣海棗)
在古早年代,槺榔葉拿來編製掃帚,又叫「槺榔帚」;成熟果實似棗乾,也是孩童們的零食。
八里左岸的台灣海棗,植株明顯矮多了。
【槺榔天地掃】-網路轉貼
早年沒有塑膠掃把的年代,槺榔做的掃帚是台灣很常見的居家
(圖片由網路截取)
這就是傳說中的槺榔掃帚,目前已經不容易見到。
(高雄原生植物園內的台灣海棗)
台灣海棗屬於棕櫚科,於民國70年在台東關山還設立了「關山台灣海棗自然保護區」,面積有54公頃,保護區域內台灣僅存較大面積之台灣海棗生育地。目前區內列有名册者共有2244株,有利於提供學術研究及讓後代子孫了解其生育環境。
(高雄原生植物園內的台灣海棗)
台灣海棗開花時,由於花序很大,易於散播花粉,是很好的誘蟲蜜源植物;果實成熟時會變成深黑色,味甜可食,也是野生動物的食物。但其實台灣海棗是「雌雄異株」植物,並不是每一棵都可以看到結果的。
(高雄市凹子底公園的台灣海棗)
在台灣更有許多地方以「槺榔」為地名,且多在濱海地帶。故鄉的所在地新屋區,就有槺榔里
- 槺榔里: 桃園市新屋區
- 槺榔里: 台南市七股區
- 槺榔林: 屏東縣恆春鎮德和里。
- 槺榔腳: 雲林縣東勢厝
- 槺榔港: 嘉義縣義竹鄉
- 槺榔里: 台中市清水區
- 大槺榔: 嘉義縣朴子市
南鯤鯓代天府信衆住宿區也以「槺榔」為名。
這是高雄凹子底捷運站出口的「中東海棗」,它和「台灣海棗」非常類似,容易弄混。其實最大的差別,就是中東海棗樹形較高、樹幹較粗、果實也較大,另外莖幹上殘餘的葉柄伏貼在幹上;但台灣海棗莖幹則呈鱗片狀。
在搜尋和了解植物的過程中,讓人有些許的落寞和無奈。具有藥用的植物,因為人類的採摘而面臨滅絕危機;人類為了開墾求生存又破壞了原生林。當我們在對植物的「取」與「捨」時,已經在有形無形中對它們造成了傷害。文明雖然帶給了大家便利,但也不得不思考背後所付出的代價!但願每個人都有一顆愛的小種子,發芽長成一棵大樹,再變成一片森林,共同愛護我們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