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觀音區」是母親的故鄉,雖然自己的記憶和認知遠不及母親來得豐富和精彩,但這兒仍有著我兒時的回憶!

而「觀音」地名的由來,是因為這裏座落著一間香火鼎盛的觀音廟,名為「甘泉寺」。今天就讓我們來拜訪這座觀音的地標-甘泉寺!

 

 

 (甘泉寺)

觀音區的市街上有一個離海平面約二十公尺的小小台地,稱為「福龍山」。 福龍山座落著一座百年老廟,原名「福龍寺」;1887年更名為「甘泉寺」。寺內主祀的神祇是一塊天然奇石,外觀酷似觀世音菩薩,稱為「石觀音佛祖」。相傳1860年一名叫黃等的人在河流中撿到近似觀音的石像,將祂建置於路傍,成為眾人崇拜的對象。半年後黃雲中等發起募捐,建築寺宇奉祀,稱為「福龍寺」。
 
 
 
1894年建造的甘泉寺,看起來頗似一般民宅。
 
 
  
1957年修建後, 已有廟宇的氣勢。
 
 
  
1997年擴建前,距離1957年修建有40年歷史。而這正是記憶中小時候甘泉寺的模樣,當初還沒有二三樓。
 
 

 

1997年第三次擴建重修後,現今的外觀。廟前兩棵大樹已被移走。

 

 

廟前石柱下有著我小時候的回憶。祖父生前年輕時曾開過相館,擅長祖宗人物繪畫,也寫得一手好書法。而三叔也遺傳了祖父的藝術天份,能畫能寫。父子二人每逢農曆年前一兩週,就分別至廟前寫春聯販售。

某一年當我還是小學生時,因為提早回鄉過年,早上五點多就被叫起牀,和祖父及小叔叔坐車出門,來到甘泉寺前幫忙。猶記得第二天賴床不願出門,但已別無選擇,和小兩歲的小叔叔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小小童工,但卻也留下滿滿的回憶。廟前客家麵攤的好滋味,還深印在腦海中,但卻已是四十多年前的往事了。

 

  

(甘泉寺廟前的「天公爐」)

 

  

 寺內的香爐很特別,是一塊大石頭造型。

 

 

廟內左右兩側為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為最早供養釋迦摩尼佛的天神。

 

 

觀世音菩薩的護法神「韋馱尊者」。 

 

 

觀世音菩薩的另一位護法神「伽藍尊者」,就是關公。

 

 

主壇正中間的就是「石觀音」。 而前方所擺放的多塊石頭,因花紋圖案神似觀世音菩薩,均由信眾所捐贈。

 

 

走上2樓,可以見到屋脊及屋簷上色彩華麗、線條生動的剪黏藝術。這種台灣廟宇特有的工藝,早已是台灣人的驕傲。

而右下方的小店,也有著我兒時的回憶。小時候坐客運車回鄉下,總會經過 [觀音] 這處中繼站。這時母親會趁著空檔帶我們去豬肉攤小店,和大舅舅打聲招呼;而舅舅總會切一條大豬肉,讓我們帶回祖父家當伴手禮。母親娘家傳承三代殺豬賣豬肉,在物資缺乏的年代,一般人只能吃青菜蘿蔔乾,母親的便當卻有著滿滿吃不完的肉,曾經羡煞不少同學。但畢竟殺豬是造殺業,表哥們早已放下屠刀,轉行農業。

 

 

(壁畫-1)

甘泉寺還有非常特別的壁畫,在樓梯或轉角間有十多幅的大型凸版壁畫 ,人物栩栩如生。

 

 

 (壁畫-2)

 

 

(壁畫-3) 此為樓梯間的大壁畫,一路由天花板延伸下來,非常壯觀。

 

 

 (壁畫-4)

甘泉寺一樓供奉觀世音菩薩,二三樓則供奉玉皇大帝及彌勒佛等,在此就不一一介紹。

 

  

廟後方壁上有片巨型的「觀音佛祖銅雕像」,據說是耗資二千萬元打造的。

 

 

「甘泉寺」除了石觀音外,還有名聲遠播的「甘泉井」。就在廟門的左側小巷內。

 

 

走入小巷。 

 

 

「甘泉寺」就設在「甘泉公園」內。 

 

 

甘泉公園禁止機車進入 。禁止標誌下方的圖案為觀音區著名的「白沙岬燈塔」,距離此地約850公尺。

 

 

「甘泉井」就位於「甘泉亭」的正後方。

 

 

每逢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誕辰時,會有許多信徒來此取泉水。香客會攜帶水桶,沿甘井亭的階梯走到泉眼處取水;若取用量並不大可直接到觀音像前裝取水。傳說設廟初期有患眼疾者用此廟的泉水洗眼,洗之即癒,從此聲名遠播。

 

 

「甘泉井」由鐵門保護著,不能隨意進入。也告知這裏不是許願池,請不要投幣。

 

 

廟方將泉水引至觀音像的手持寶瓶,瓶口流出的即為泉水。

 

 

(出泉口有蓋子保護者)

傳說甘泉井的水能治病,因而聞名。甘泉井處於低窪處,南方及東南方地勢較高且均為受壓地下水層,在加上泉井旁約一百公尺處為觀音溪,因此為「自流井」。

 

  

廟方溫馨提示 :若需取用甘泉水,可以至櫃檯登記領取鑰匙。

 

 

(早年的甘泉井面貌 )

 

 

由「甘泉亭」前方小路往前走,鐵欄杆下可是別有洞天喔!如前所述,甘泉井為「自流井」,泉水會往下流向觀音溪。

 

 

原來清澈的泉水被匯集在此處, 成了天然的洗衣場。上次造訪時就見有三兩婦人在此低頭洗衣。這情景在母親小時候就已存在。

 

 

洗衣的地方就在「甘泉亭」 正前方下階梯處。

  

  

「甘泉亭」周圍規劃成「甘泉公園 」,但公園人不多。想必鄉下人最不缺的,應該就是公園吧!

 

 

「八百壯士」和「甘泉寺」有什麼關係呢?

「八百壯士」是四、五年級生共同的回憶。它是由丁善璽在1975年導演的片。敍述1937年日軍進攻上海,革命軍團長「謝晉元」帶領800壯士,固守四行倉庫,女童軍「楊惠敏」送食物及藥物的故事。

原來丁導在拍此片時被爆傷住院。這時他的夫人夢到南極仙翁要她去中壢找「觀音」治療先生的病,在沒有網路的時代,幾經輾轉才來到觀音的甘泉寺。丁導喝了該寺的水後,傷痛減輕,後來又在一場車禍中幸運生還。因此,夫妻倆從天主教改信佛教。丁導為了還願還拍攝佛教為主題的電影故事《陰陽有情天》。電影上映時,本想把妻子夢中景況寫文大肆宣傳,但恐被說成迷信禁映而作罷。

這是甘泉寺的另一件神蹟故事。無論如何,有夢最美,宗教神明是人們心靈上的寄托,也未嘗不是另類的心理治療。而佛道教所蘊含的儒家思想,總也在有形無形中潛化著人心。我們何其幸福,生活在這個宗教自由的國度裡,應該好好珍惜目前所擁有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桃園市 觀音 甘泉寺
    全站熱搜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