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恆春」稍具名氣應該是從2008年「海角7號」這部片開始的吧!一直以來「恆春」只被我當成到「墾丁」的中繼站,頂多下來吃個東西買個飲料就離開了,從未停下脚步好好來認識它。印象中除了對路過的舊城門有些好奇外,其他就一無所知。前陣子就想一探究竟,今日終於成行!

 恆春的古名「瑯嶠」,就是排灣族語「蘭花」的音譯,因為從前此地遍布蝴蝶蘭,舊時為排灣族領土。1874年恆春半島發生牡丹社事件,於是沈葆楨請朝廷在此地築城牆,並在瑯嶠設縣。由於此地氣候溫暖,四季如春,沈葆楨將其改名為「恆春」。*牡丹社事件:琉球王國船難者因誤闖台灣原住民領地而遭到出草身亡,日本因而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各部落的軍事行動。(取自維基百科)

 

    

(恆春古城地圖)

「恆春古城」於西元1875年(清光緒元年)起建,歷經五年完工,至今已有142年歷史。東西南北四座城門,是台灣唯一為了軍事防禦所建築的城池,也是保留得最完整的古城。目前被列為二級古蹟

恆春古城建城除了四道城門外,還築有城臺、城樓、炮台四座。現今城垣大部分還在,城牆多已破壞,只留四座城門尚屬完整。城牆毀損部份,後來仿以古老的工法和材料加以修復而完成。


  

1)南門

又稱「明都門」,「南門」向為城內通往南灣、墾丁的要衝。日治時期曾鋪設鐵軌通過門洞,行駛台車運送貨物於南灣港和恆春港之間。人員物資往來之頻繁可見一班。

 

  

首先介紹「南門」,因為南門是是四座城門中保存最為完整的,還保有拱形城門、磚砌城牆及飛簷式的牌樓。修復後的城門上還有城樓和軒亭,單簷歇山燕尾的屋脊構成美麗的曲線。

 

  

南門」目前已經成為恆春鎮圓環的中心點。 恆春古城城牆總長約3,208公尺,厚度約6.6公尺。雖經多次整建,仍令人發思古之情。

 

  

(南門側面) 

 

   

(南門正面)

可以走進城門參觀,但城樓未開放 。繞了兩圈也未發現進入城樓的入口。

 

 

(南門)附近還留有小段城牆 。

 

(南門)附近最大亮點-大約走5分鐘就可以到海角7號拍攝地點之一「阿嘉的家」;當天見到許多年輕人來朝聖。

 

 

 2)北門

原有單簷歇山式附軒亭的城樓,現在城牆上則無,目前北門仍負責恆春的交通通道,小車以下的交通工具居多,附近建築較不多,在自然景觀上,可得良好的視野。

 

「北門」昔日為正門、為古城之官道,這一帶為練兵營,因此居民甚少。

  

(北門背面) 正看

 

 

 (北門背面) 側看

 

 

(北門) 可以由右側的斜坡道登上城門。

 

 

 (北門) 登上城門。

 

 

 北門)回頭看斜坡和城牆。

 

  

(北門)城臺面對著雄偉的虎頭山,是當年縣城規劃者劉璈的特意安排。城外山峰連綿,可知當年恆春設縣建城後,開山撫番事業的艱鉅。

 

 

(北門)城門另一側

 

  

3)西門

目前西門門樓於日治大正年間拆除,只剩立面的雉堞和門洞,昔日是恆春城的商圈,城門南側有「禁自盡圖賴」碑,乃於光緒二年頒布,主要教述禁止民眾自盡圖賴他人的法令和罰則。

*禁自盡圖賴碑記,為中國清朝後年常見的,通常會豎立於城門出口公眾處。該告示主要目的為嚴禁阻止貧民自殺後,遺族家屬告官誣賴富農地主謀害以此斂財或宣洩情緒的行為。事實上,在此碑記普遍前,該貧民藉親屬自殺誣告富人的訴訟常見,也造成許多該類型冤獄。(取自維基百科)

台灣清代建築的城牆幾乎都設嚴禁自盡圖賴碑記石碑,禁止百姓隨意自殺誣告,目前全台只剩五座,西門這座保存得最完整,石碑上除了詳述為何禁止自殺誣賴以外,並羅列相關懲處法律。

 

 

(禁自盡圖賴碑記)- 有意思,要讀一下。

 為了禁止百姓自殺誣告的該類型石碑,石碑碑記內主文通常為詳述為何禁止自殺誣賴。如以1822年立,今完整現存於台灣南部恆春的嚴禁自盡圖賴碑記為例,該主文為:「告示軍、民,人命至重,不可動輒輕生,而人死不可復生,然親屬聽人挑唆,告到官府,意在求財或圖洩忿,地方官未加勘審,致有人因此傾家蕩產或身係囹圄,官府為安分良民,讓被自盡命案牽連者,准予摹搨此碑文,到地方官呈訴,以免拖累。」

除了禁止原因外,嚴禁自盡圖賴碑記也通常會於陰刻處,以大清律例為本,明白列出誣告相關懲處法律。例如有人將祖父母、父母的死誣賴他人,首先將誣告犯杖打100大板外,還須服監牢徒刑3年,如是其他親人,則改罰打80板,徒刑2年。倘若該罪行一旦正式由官衙審辦,若查出為誣告外,除了統一100大板外,尚加重服刑為流放至邊疆。(以上取自維基百科)

 

  

「西門」位於猴洞山旁,猴洞山據說是龍脈所在,附近寺廟林立,居民多半聚集此區。清朝在恆春設立縣城後,運補的物資從西門進城,所以附近商家林立,在四個城門中人氣最旺,著名的恆春老街也在旁邊。

(左邊的綠色郵筒,曾在電影海角7號入鏡)

 

(西門)背面

因為風水的關係,西門事實上是北向。因為旁邊都是住家,所以在四個城門中看來是最小的。也因為兩旁蓋滿房子,把城門擠得只剩下雉堞和門洞。

 

   

(西門)恆春的四個城門中,至今北門和西門都可通行人車,這在台灣被指定為古蹟的城門中,屬於比較少見的。

  

 

(西門)由右側面斜坡爬上城門。

當年城內居民多居住於西門及南門附近,以致現今此兩處周邊商業繁榮、人口集中,尤其今日的西門巷道更顯得狹小。

 

 

(西門) 城牆,規模比北門小許多

 

 

(西門) 城臺上,可看出城牆兩側都是住家。

 

 

(西門)城臺上可以看到對面的「猴洞山」、「廣寧宮」及「福德祠」。「猴洞山」為標高20公尺的珊瑚礁岩地形,早年為猿猴棲息之處。

 

 

現在就來逛逛西門附近的景點。首先為「三山國王廟」,它位於珊瑚礁岩的「猴洞山」山麓。

 

 

而三山國王廟旁有個「珊瑚公園步道」可以上山走走。

 

 

  

山上是由珊瑚礁構成的珊瑚公園,非常特別,為全台僅有。

 

  

沿著步道前進不久就是 -恆春鎮石牌公園」(原猴洞山史蹟公園);公園已有百年以上歷史,是恆春最古老的公園。也因地處龍脈,是信仰及聚集中心。

 

 

山上視野遼闊,公園內榕樹盤根錯節,處處可見到珊瑚礁岩所形成的奇景,純樸又自然。

 

 

公園內保存著日治時代的「忠魂碑」及「兵器整備紀念碑」,但上面的字已被破壞而糢糊。


   

日據時代的「忠魂碑」,75度的仰角令人產生敬畏之心。

  

 4)東門

東門是通往滿州鄉的主要道路。城牆約500公尺,是目前唯一被保留下來的城牆。其他和雉堞、炮台等也都齊全,而四座城門中,除南門外,東門、西門及北門皆可登上城門,漫步在城牆的馬道上可以一覽城門附近的風景。

 

  

「東門」是當年台灣府城通往東部卑南廳的必經之路,著名的「阿朗壹古道」就是由東門啟程,翻越山嶺出八瑤灣,最後沿東海岸往北抵達卑南。

 

 

(東門城洞內) 

 

 

(東門-背面)

東門位於恆春前往滿州的要道上。每回經過此門就有出了城的感覺,因為滿州田野遼闊的景緻,與恆春市區截然不同,總令人有豁然開朗之感。

 

 

「東門」規劃得為較完整,城門口沒有人車通行,只供參觀 。

 

 

由此登上城門 。

 

 

城門上可見砲台與砲孔古物,在做古蹟修復時,是依古城原貌新建城牆。

 

 

從東門可以推想,當年四座城門由城牆圍繞的大概原貌。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普渡在東門城外都有「豎孤棚」的觀光文化活動,往往吸引大批人潮,熱鬧非凡。

 

  

今年的「孤棚」已大致就緒了。

在台灣最南端的縣市,竟然有這種隱藏版的古跡,可惜一般人都容易忽略它。不知是文化宣導的不夠,還是自己孤陋寡聞?但今天總算也到此一遊。若開車莫約花半天的時間,就可以逛完古城及周邊重要的景點街道。如果有興趣來趟深度之旅,停留一天應該也不會嫌多吧!恒春古城,真的很能引人發思古情懷!值得一遊。

arrow
arrow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