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參加「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社區夥伴參與培力計畫」,才有機會來一趟「五溝水生態社區」的觀摩參訪之行 。「五溝水」距離萬巒豬腳街不遠,而自己也曾來過多次,通常都走馬看花。除了頗具知名度的「劉氏宗祠」,從不知這個小聚落擁有這麼多老屋和歷史文化,更是得天獨厚的湧泉社區,有著美麗的水圳和溼地等自然景觀。今天就隨我的腳步來拜訪大武山下美麗的客家部落「五溝水」吧!

「五溝水」地名的由來,是依先民土地墾拓順序:頭溝水、二溝水、三溝水、泗溝水、五溝水而來。

 

第一站到達「水流東客家餐廳」,可不是早上九點就要用餐喔!但這也的確是我們午餐的地方。這家餐廳是「五溝水守䕶工作站」志工家所開設的。我們先進入餐廳聽取行前說明並先了解社區概況。

「水流東」也是有含意的,屏東平原因為地勢關係,所以河流多由東向西注入大海;而五溝村中卻因地形影響而產生水向東流的奇特景象,所以稱之為「水流東」。

 

  

此為「五溝水守護工作站」的辦公室,站長劉先生是獸醫系畢業,但本著對家鄉的情感和愛,回到故鄉,義務接下這個職務,也得到家人的支持。

 

  

 先放一張五溝水散步地圖供大家參考。

 

 

首先拜訪五溝水的地標「劉氏宗祠」。它就位於「五溝水守護工作站」對面。佔地約2.5公頃,是全省規模最大的宗祠。而整個五溝水,當然也以劉姓為主,約佔人口數的三分之二。(宗祠目前有些建築正在整修中)

 

  

(門樓)

劉氏宗祠於1864興建,後於1921年再次增建西式庭園與洋樓,為五溝最具代表性的建築。

 

彭城劉氏祖先自五胡亂華之後遷至江南,落腳於彭城(江蘇省銅山縣),所以堂號為「彭城堂屋頂兩邊翹起來的燕尾屋脊,主要是象徵金榜題名與榮任高官之意。

 

  

(門樓背面) 左邊有個內崁神龕,原來是代表「天公」。因為客家人的祠堂只祭拜祖先,不供俸神明,與閩南人不同。所以不設天公爐。

 

  

「天公」,其實就是玉皇大帝。

 

 

宗祠前的庭院,有兩座古色古香的六角亭 。

 

 

宗祠的庭院是五溝水的公共空間,也是五溝村社區活動的重要場所。此地傍晚都有一黑輪攤在此營業,已成為其特色。

 

  

宗祠前的親水「水圳」。其實「劉家宗祠」所在位置是「五溝水」較低窪地區,當年劉家因為遷入較晚,所以能選擇的落腳地點有限。前面的水圳地勢雖較低窪、易淹水,卻具有滯洪池功能。

 

 

古樸的石獅露出兩顆大門牙,讓人覺得莞爾 。

 

 

另一隻石獅子。

 

 

離開「劉家宗祠」往西盛路老街方向邁進。水圳有著淸澈的潺潺流水,除了豐富的水生植物,還有小魚游來游去。(此溝渠為繞園溝)

五溝水由東興和西盛兩個庄所組成,「屋背溝」從中間穿過,「繞園溝」則圍繞著整個五溝,形狀有如太極,也顯示聚落與水圳的緊密關係。「繞園溝」繞園在聚落和農田之間,提供了綠帶功能及生物棲息的自然環境。而所有五溝水的排水,也都從繞園溝排到大林河。在過去未有化學成分的洗滌劑前,民生廢水是河川生態的營養源,使得繞園溝得以餵養眾多生物,成為重要棲地。

 

進入老街,第一個映入眼簾的就是五溝水美食之一的「六堆阿婆客家美食」;推薦月桃葉包的粽子和肉丸。 

 

 

再來就是五溝水解渴必喝-「特調鳳梨酒釀」。目前社區也利用在地物產發展附加產品,「酒釀」為他們發展的品項之一。

 

 

「劉氏大我祖堂」:建於日治時期,為劉姓族人農耕有成而建的祖堂。不同於五溝水其他紅磚古厝建築,此為洗石子工法。

「劉氏大我祖堂」的大門偏在一側,原來這是五溝水一帶夥房的特色,大部分的房門都是位偏的。因為五溝水位於平埔族所在地附近,當時又有閩客械鬥,為了加強防禦,沿著河流修建的民房,道路都是彎彎曲曲,也為了避免敵人容易入侵,房門設偏,圍牆也特別高。

 

 

緊鄰著「劉氏大我祖堂」,我們看到另一個五溝水美食-阿英粄條,此為一家道地的客家板條店。因為五溝水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客家庒!

 

 

「劉氏偉芳祖堂(進士第)」- 燕尾式門樓

 

 

 乾隆五十二年(西元1787年),同屬劉姓「愛塘派」下十三世的偉芳、偉傑渡海來台,後從吳姓人士手中買下六甲地和一棟夥房作為祖堂。此房連出三名貢生(十五世清元公及其子成台、成金),堂前高掛進士匾,村人稱此屋為「進士第」。

貢生: 是指兩朝秀才成績優異者,可入京師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舉人會試而被錄取者稱貢士。至於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進士匾。

 

 

 圍牆右邊內側崁有二神龕。

 

 

「鍾氏萬成祖堂」:為萬成公嘗之祖堂,為清光緒20年(1894年)興建,房前曾開有碾米廠,為地方興盛之望族。

 

  

「和興鍾家伙(夥)房」:客家夥房意指同一祖公的子孫住同一家,共同開伙、生活的空間。由於住的人多,所以一座伙房的建築面積,常達二、三百坪。

 

  

「觀海山房」:為劉家建造的的宗親書房,培育了許多六堆客家人才,被譽為「五溝第一學堂」。興建年代約為日治大正初年(1920年),劉氏父子一門三貢生,三人年老辭官後與其師廣東秀才劉耀初創辦。

 

 

「觀海山房」擬巴洛克建築,形式繁複的幾何裝飾,包括女兒牆及窗戶之三角形裝飾與正立面半圓形山頭、拱心石及開模印花飾等,女兒牆牆身與底座幾乎佔同樣比例,使整棟建築風格簡潔穩重,最上頭還站了一隻展翅的老鷹。融合中、日、西式元素,為庄內最為醒目的建築。

 

  

「關海山房」前有一棵大榕樹,花圃基座以水泥砌成六角形。當地人稱為「陸上六合」,應與風水有關。六合代表的意思:上下東西南北稱六方,六方相連即天下 。

 

 

同行參訪夥伴們往屋內探頭,原來裏面有位老先生在整理檸檬。但卻只送不賣,説是挑剩的次級品。但理當也知我們是工作站的訪客,視我們為貴賓,特別饋贈的吧!

 

 

 「鐵漢樓」:話說宋朝劉氏祖先劉元城,身為諫官,他不畏權勢,敢批評時政,遭受皇帝貶官至廣東省嘉應州(梅縣),北宋文豪蘇東坡為其撰詩,褒揚其為頂天立地的鐵漢,後代劉氏子孫便將門額題字為「鐵漢樓」。

 

 

「廣玉祖堂」: 為五溝水劉氏族人劉廣玉宅邸,其家族為劉氏宗祠後代。

 

  

(往半月池)

盛開的蘭花,是多年前工作站成立時賓客所贈。之後移植在這幾棵樹上,不僅生長良好還開出美麗的花朵。照片右邊的阿伯,志工稱他為半月池的守護者;晚上住在潮州,白天就回五溝水老宅。

 

 

「半月池」是人工挖掘出來的養魚池,兼具風水功能;一開始是為了休閒,養魚招待來客。 也兼具消防、蓄水、防洪的功能。

「廣玉祖堂半月池」為五溝水聚落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半月池,它的興建確實時間不可考, 約為一百多年前。湖的半徑很大,曾經供應附近數十戶人家使用。半月池的中央位置,設有六角造型的中台,據說是風水之用,被稱為「水中六合」,與附近劉家觀海山房的「陸上六合」有種相對應的趣味性。

 

  

半月池一旁的傳統水車,由五溝水圳驅動,現今已非常少見。

 

 

半月池旁的養魚池 ,當初養的是吳郭魚。

 

 

廢棄養魚池的內部。 水池底下設計陰溝讓水進來,另一邊可讓水出去進入「繞園溝」。水進入同時也帶來小魚苗,之後把木板插入、留住魚,魚長大之後,就可以食用。

 

 

離開半月池,行走於蜿蜒的老屋窄巷 。

 

 

  「守護公園」:使用廢棄的磚瓦,黏貼於牆上,呈現出的藝術效果和舊建築相呼應,不僅不突兀還相得益彰。

 

 

「和興百年豬圈」,在日治時代就興建了。

 

 

「屋背溝」,字面上的解釋就是屋子背後的溝渠,較為清澈乾淨。因為農業用水及廢水均在「繞園溝」。

 

 

「映泉禪寺」,為出家人修行的地方,所以與外界的互動較少。

 

 

在禪寺門口巧遇「阿福伯」,阿福伯見我們來者是客,非常開心。車上兩大串香蕉全部當伴手禮送給我們。五溝水最美麗的風景不僅是古蹟,水圳湧泉,還有最可貴的「人」。

 

 

禪寺門口這塊十字路口大空地。是五溝水地區客家傳統文化「攻砲城」的地點。

 

  

 攻炮城:為每年元宵節舉辦,除了嚇走敵人,還有消災除厄之意。這是在一根高而帶葉竹竿上,綁上一個糊上紅紙的筒形竹籠,並在籠內安裝一小串爆竹,然後再由參加的炮手以火引燃手中的爆竹擲向竹籠,利用爆竹爆炸的威力炸破紅紙,再以火花引爆竹籠內的爆竹。

 

下午的重頭戲,是前往玩漂漂河的興盛溝 (屋背溝) 。 

所有五溝水圳溝的水都是湧泉;圳溝內食物豐富,又有水草遮蔭,小魚們就會聚集在此覓食,而蜻蜓也隨處可見。「湧泉」是地下水溢流到地表的自然現象,因為在地底流動,幸運免除工業、農業廢水污染。從地底下冒出、全年恆溫24度C、冬季也不枯竭的五溝水湧泉,更成了特有種魚類短吻紅斑穩鰕虎及條紋二鬚䰾(紅目猴)的天堂,還分佈著罕見的小花石龍尾、探芹草等植物。

 

 

當地志工拿著「探芹草」介紹讓我們認識。

 

 

「探芹草」:保育等級屬易受害, 目前僅知分布於南臺灣低海拔濕地,族群數量不穩定。 屬田亞麻科熱帶植物,一年生草本挺水性植物,喜生長於潮濕的水田或沼澤,主要成長在南部平原至低山帶間,以及屏東五溝水等地;秋後植株披腺毛,冬季開花、春季結果,結果後植株即枯。 莖上部直立,高30-45 cm,花藍色。
 

 

夥伴們選好位置種下「探芹草」,願意為守護這片土地而努力 。

 

 

「小花石龍尾」的「水上葉」和「水下葉」。石龍尾具有沉水葉與挺水葉(氣生葉),可以生長於水裡或水上,但葉子的型態會稍有不同。竟然還有水族業者,會跑來這裡拔取帶回販售。

 

  

2015年6月時網路上瘋傳2013年的一篇旅遊文章,導致五溝水爆紅,引來許多民眾詢問漂漂河,也吸引不少人潮,造成當地居民的困擾,因為人潮也帶來垃圾及生態破壞。所以想體驗漂漂河的民眾,請事先預約「五溝水守護工作站」。因為水渠會隨季節和時段產生生態變化,例如鰕虎夏季會在上游產卵,冬季則在下游活動;並非每個時段或河段都適合下水。

 

 

「漂漂河體驗」: 這是農村時代,拿著舊輪胎,由河的上游漂到下游的玩水方式。現在成了都市人最奢侈的玩法,因為要找到可以玩漂漂河的地方真的太稀有了。大多數的農村不是都市化,就是水泥化了。

 

「五溝水濕地」是一個文化聚落,濕地兩岸有著高密度的客家伙房,這裡的村民與溼地共生,至今仍有村民會在河中洗衣,且曾有遊客逕自穿越居民住家前的三合院空地,驚擾到當居民。工作站憂心此類狀況一再重演,所以希望前來的遊客可以提前告知,若有下水的需求也應該由專人導覽較安全。

  

 

開開心心的在「屋背溝」玩了一下午,雖然全身濕瘩瘩,大家彷彿還是意猶未盡。 此時別忘了還有五溝老街的黑糖剉冰喔!

 

  

最後一站是來參觀五溝水的人工大排渠道。這是為了紓解「吾拉魯滋」淹水問題所建的引水渠道。

人工的引水渠道底座是砌石。一些如黃鱔和鱸鰻的小動物,原本會在此築巢繁殖;但灌漿將基座封死,動物將無法築巢而消失。而台灣特有種的植物也會被外來種所取代,對生態的危害是極其深遠的。未建大排前,還可經常在此地看到翠鳥的蹤跡。

 

L1250343.JPG

「吾拉魯滋」永久屋 (2014.03.23 所攝)

 「吾拉魯滋」為2011年落成的永久屋,位於萬巒新赤農場,原居住於泰武村的居民在八八風災後遷移至此,佔地10公頃。永久屋地點本就是個低窪地,當初選址不當,填平建屋。如今為了彌補當初的錯誤,而建造了這個大排水渠道來排水,卻又造成了另一項錯誤和禍害。

 

 

在大樹下大家做行程最後的心得分享 ,由五溝水的巡禮,來思考龍井社區未來的發展和問題。

「五溝水」只是個擁有500位居民的小聚落,但仍有年輕人願意回鄉,義務守護這片他們從小成長的家園,這股傻勁需要帶些勇氣,而這勇氣卻不容易做到。他們愛故鄉的行動,更把聚落居民的心緊緊的凝聚在一起,變成是大家都自發性的在守護這片家園了!

「龍井社區」是柴山下的社區,雖然自己不是當地居民。但因愛柴山也常在當地駐足或經過,而這段時間知道了更多聚落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環境後,更深深感受到保護柴山、保護湧泉,受益的不單單只是社區,而是整個大自然環境。經由大家「點」的努力,串連成「線」和「面」,相信台灣這片土地一定會更好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r Yeh 的頭像
    Cher Yeh

    碧兒的足跡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