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離開台北移居高雄時,還沒有「自來水博物館」。幾年前退休後,才從老爸口中得知,在距離爸媽家只有一橋之隔的公館台大附近,有一座「自來水博物館」。當時園區開滿了美麗的河津櫻,那是自己第一次為了河津櫻而去。那段期間,北部的春天是我瘋狂追櫻的日子,為的只是彌補南部無櫻可賞的遺憾。
時光匆匆,距離第一次見到河津櫻,轉眼間又過了兩年。今年不想再錯過花開,於是趁著午後再來拜訪。自來水園區需要購票才能進入。門票分有淡旺季,夏天時親水設施擠滿人潮,是為旺季;可以賞櫻的春季,反倒成了淡季;但對於為了河津櫻而來的我,卻像是佔了便宜。
自來水園區總佔地面積約17公頃,於2002年啟用。
進園右轉不久,河津櫻立刻進入眼簾,共計有53株。
全台瘋種櫻花的時間還不夠久遠,花海自然比不上日本 ;但相信假以時日,待植珠壯大,仍有可期。
「河津櫻」是於1955年,在日本靜岡縣賀茂郡河津町偶然被發現,1974年命名為「河津櫻」;它是大島櫻和寒緋櫻的自然雜交種。
今天不單單只是來賞櫻,還要在博物館園區探索一番。
園區最主要的建築物,就是這棟日治時期巴洛克風的【唧筒室】,建於1908年;在1977因供水系統遷移至新店的青潭堰而功成身退。
- 1993年6月唧筒室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
- 1998年5月斥資新臺幣8千餘萬元修復唧筒室原貌。
- 2002年2月5日將觀音山蓄水池、量水室、渾水抽水站列入古蹟主體範圍,成為現在的自來水博物館
而【唧筒室】又是什麼呢? 簡而言之,就是負責抽水、輸水的水資源設備。主要是完成「抽取原水、輸送淨水」,利用水往低處流的原理,所以唧筒室的抽水機組設置在B1,處理後加壓送至至高點「小觀音山蓄水池」儲存,再利用重力流下,至量水室。
既然逛的是【自來水博物館】,當然要先來了解一下台灣自來水供水的歷史。(台灣的自來水系統,是日治時期日本人對台灣的重要建設之一)
- 1887年(清光緒13年)劉銘傳任臺灣首任巡撫時,聘請日人七里恭三郎,在臺北城內時坊街、西門街(今衡陽路)、北門街(今博愛路)等地,規劃執行開掘3口公共井提供用水之需求。
- 1895年日本治台期間,日軍戰死者僅154人、因疾病而亡者達4,000人、另有27,000人返日本就醫,因此開啟日本制定上水道(自來水)與下水道設施為開發臺灣的首要工作。1896年第一個自來水計畫於淡水開工。
- 1907年規劃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以引取原水;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之清水以抽水機抽送至觀音山上之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住戶日常用水。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20,000噸,用水人口十二萬人,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
- 1937年時已完成了淡水、基隆、台北、士林、北投、新竹、台中、彰化、嘉義、大甲、斗六、台南、高雄等共111處水道。
【唧筒室】建築側面。
【唧筒室】建築後方的櫻花道,這是另一品種的早開櫻花,花朵大都凋謝,冒出綠芽。
【唧筒室】後方的輸水管。
日治時代建造的支撐水泥柱,依舊保持得很完整。
看完建築外貌,就讓我們入內參觀。
博物館內陳列當年的供水設備器材等,設備前皆有詳細解說。若有興趣,也有導覽服務。一般從建築外表觀之,很難想像偌大的建築體內,居然是些大管線。
建築物的弧狀迴廊,是拍婚紗照的熱門地點。
由另一邊角度看「唧筒室」建築。
建築另一端的進出口。
參觀完「唧筒室」,來到戶外的「輸配水器材展示區」。
這裡展示有各種輸配水器材。
展示區旁有個登山步道,想不到在博物館園區還有山可爬,是不是很神奇? 步道全程大約只需半小時,但山上的林相卻非常豐富。
(小觀音山生態登山步道)
此「觀音山」非彼「觀音山」也。因為新北市五股區有座觀音山,高雄市大社區也有座觀音山。這裏的觀音山另有一名曰為「虎空山」,但一般人大都不知,此山標高約 80 公尺,是座迷你小山丘。它之所以會稱為觀音山,起因於山另一邊的「寶藏巖」,因供奉觀世音菩薩而來。
林相豐富的小觀音山登山步道,很難想像它就位於公館商圈附近不遠處。
繼續往上走,上方這龐然大物是甚麼呢?
原來這是「消壓塔」, 用來調節及穩定水源用。據說「虎空山」的三角點原在消壓塔這區塊,因蓋了消壓塔而消失,因此這裡應該就是山頭的制高點。
「消壓塔」新植了一些山櫻花,可惜花朵稀稀疏疏,看來下次賞花時間需要提早一些了。
消壓塔旁的觀景平台,視野遼闊,可看到新店溪及對岸的永和。
40年前父親買下了永和福和橋下的新屋,當時還是國中生的大弟,經常帶著釣竿在新店溪畔釣魚,轉眼間姪子都已經20多歲了。其實母親曾抱怨父親沒眼光,每次買房都要過個橋。五歲時,父親帶著全家五口,由新屋鄉下到台北發展;靠著公務員的薪水,晚上還必須在工程顧問公司兼差,才能於我10歲那年,貸款在三重買下一間20坪的4樓公寓。18歳時,父親賣掉三重的公寓,在福和橋下買了現在的住所。父親的個性內斂沉穩,從小在鄉村長大,或許不習慣於台北的繁華熱鬧;除了經濟因素的考量,一橋之隔的新北市,可能讓父親覺得更為自在和安定吧!
往下走的休憩區,是三五好友聊天聚會的清靜場所。
山上有座電塔。
(觀音亭)
涼亭處有解說牌,說明小觀音山的歷史:「觀音山以南林相茂密,又據守新店溪流域的要口,早在清乾隆年間在山頭興築寶藏巖,供民眾祭拜及防禦,並在觀音山上設有鼓亭,派人瞭望警戒。日據時代,觀音山轉而發展成為台北市的水源重地,被劃入保護區內。日本人在山的南麓滿植杉木,廣設崗哨與碉堡;二次大戰期間,還在山上興建儲藏彈藥的地下碉堡與軍事倉庫。光復之後政府有鑒於飲水水源的重要性,派兵駐守成為管制地區,並在山上據高點設置碉堡、崗哨及砲台等設施。」
亭內造型古樸的桌椅。
沿著階梯繼續往上走,兩旁蔥鬱的林木,是夏天消暑的好地方。
告示牌立著「反沖洗砂水池」 ,於1953年設立,1996年功成身退。反沖洗砂是利用強力水壓將乾淨的水,從濾池底部向上沖洗濾料,以清除濾層中的雜質,確保良好過濾效果。
循著路來到這片大草原,它其實是座「蓄水池」。長x寬x高=55x30x5公尺,為混泥土建造。1909年完工時,出水量為每日兩萬噸,用水人口12萬人,供水可遠至大稻裎 ,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
【 觀音山蓄水池】為台北自來水最古老的蓄水池,此為蓄水池門面建築。
站在蓄水池上,還見到其他的建築物,且讓我們一一觀之。
(淨水井)
(事務室)
(雜品室)
這些紅色建築物均屬於【觀音山蓄水池】的一部分,同為三級古蹟。
(配水井)
參觀完山上的淨水蓄水設施,再沿著指標下山。這隻像大砲的輸送管線,也功成身退,成為了展示品。
沿著小觀音山步道,不僅可以欣賞自然生態,還是一趟三級古蹟之旅。當初有著軍事駐守的水源重地,如今成了人們休閒及認識台灣自來水歷史的場景;時間的變遷,往往快得令人意想不到。
在博物館園區繞了一大圈之後,回到了原點。因為已近下午五點關園時間,原本沒有人潮的平日午後,此時顯得更為空曠冷清。
離開自來水園區,我們到園區外找尋另一處古蹟「量水室」。它就位於公館夜市的後方。
「量水室」於1913年3月竣工,作為觀音山配水池出水計量之用;在1977年公館淨水場完工後功成身退。2006整修後,曾出租冰淇淋業者,但目前已關閉。
「自來水博物館」是回到台北時,自己最喜愛拜訪的景點之一。除了離家近的方便性,也鍾情於那巴洛克式的建築,更愛倘佯於大自然的懷抱中。台灣的歷史文化或許不及歐洲、中國來得豐富和久遠;但它卻更真實貼近於我的日常,彼此有了共鳴,感動的情懷自然而生,也讓自己愛台灣的心更為堅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