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距離高雄其實說遠不遠,但每次想去台東遊玩,似乎都得好好事先計劃一番,否則不敢莽撞行事。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景點之間都有些距離,而大眾交通工具也不是那麼的方便,開車幾乎成了必然的選項。而遠途開車還是要有伴隨行才讓人覺得安心。因此,雖想安排一個人的台東行已有段時間,卻苦於無適當的時機。最近發覺坐火車到台東也很方便,時間和距離上和到彰化差不多,何不來個台東一日遊呢?
一早坐上7:20的自強號,抵達台東火車站約9:50。想不到這麼容易就來到台東市了!只可惜今天沒有買到邊座的票,較沒能好好沿途欣賞窗外風光。
一出火車站,看到廣場外的這個藝術裝置,讓我不禁莞爾。因為上個月才看到新聞提起,台東當地民眾反映,大晴天時陽光打在藝術品上所產生的折射現象,影響他們的行車視線,希望鐵路局能調整,避免造成交通意外。但為了遵重原作,鐵路局決定不做任何修改。這座3層樓高的裝置藝術,外觀使用鋁合金材質,看起來光彩耀眼。遠看像是一座飛碟,創作想法其實是來自於「達悟族」的戰盔。
行走在台東的路上,感覺就很不一樣;不僅空氣清新,非假日的路上,人車都很稀少,腳步不自覺就輕快起來。今天拜訪步行就可以抵達的景點, 分別為「卑南大圳親水公園」、「利吉惡地」、「小黃山」和「台東美術館」。雖然號稱來台東不下十趟,但這些地方,還真的都沒去過。
卑南大圳公園、利吉惡地和小黃山均在同一區塊,沿著Google地圖的指示,經過了「岩灣」村落。回家搜尋資料,發覺岩灣最有名的,竟然是這裡有一座「岩灣監獄」,名為「法務部矯正署岩灣技能訓練所」,其實就是監獄。但願這些受刑人能在這個好山好水的地方,反省改過向善。
莫約30分鐘就到達「卑南水圳親水公園」。「通幽」二字;意為彎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是形容周圍的環境幽靜美好。
在這裡已可遠眺「利吉惡地」的月世界景觀。
「卑南圳」,最早興建於1898年,引台東第一大溪【卑南溪】溪水,灌溉流灌整個台東平原農田,全長9公里餘,圳道呈「排梳型」的分布結構,是一條水利兼具防洪功能的灌溉溝渠。
當年的卑南鄉屬於特別行政區,漢人禁止進入開墾,直到1936年,日人為求軍糧補給再次整修,1941年竣工,水圳規模擴大,才有大批漢人移入,建立聚落。
卑南大圳的大水車 。
卑南大圳進水口。
遠眺右前方的「利吉惡地」及「利吉大橋」。下方即為台東第一大溪「卑南溪」,全長約有84.35公里,是灌溉台東平原的主要河川。至於卑南之名是,則是為了紀念卑南族的大頭目而來。
遠眺左側的「小黃山」。小黃山雖無大陸黃山的雄偉磅礡,但自有一份它的優雅和韻味。
離開親水公園,準備跨越「利吉大橋」,拜訪「利吉月世界」。
整個風景區彷彿就是我的家,再深呼吸一口台東的清新空氣,只能說,今天好幸福!
河床上的大石頭是「利吉流籠遺跡」,大石頭上還見有可以往上爬的階梯。
「利吉流籠遺跡」:在1932年,台東卑南溪吊橋(前台東大橋)建造之前,日本人為便利兩岸地區行旅往來,在利吉大橋附近,設置直徑1寸6分(約4.85公分)之鋼索流籠,供行人渡卑南溪之用。戰後於1951年,當地民眾申請獲准設置流籠經營,至1971年富源至利吉產業道路開通後,結束營業;在1951至1961年之間,卑南鄉公所也曾在利吉興建流籠,後遭颱風摧毀。現今遺留的3座流籠台,為台東交通史的歷史見證。
站在「利吉橋」上,就可以看到右前方的「利吉惡地」。
也能見到河牀另一側的「小黃山」。小黃山是一片寬達兩公里的斷崖景觀,屬於中央山脈末端的卑南礫岩,遭到雨水沖刷後所形成。
「利吉惡地」屬於菲律賓海板塊的前緣,卑南礫岩則是屬於歐亞大陸板塊的一部分,因此前來利吉惡地一遊,就如同來到一處可以觀察「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擠壓運動的天然地質教室一般。
走完長735公尺的「利吉大橋」,來到利吉村。左側的利吉大橋紀念碑,說明大橋於1994年11月4日正式通行。
從這裡開始就隸屬於「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 。而「小黃山」只能遠觀,應該無法近看。
和路口的反光鏡來張合照。
過了「利吉大橋」約600公尺,就抵達「利吉惡地」。「利吉惡地」並沒有客運或公車行駛,除了開車或騎車;另一種方式,就只能像我一樣徒步前來。
「利吉惡地」導覽圖。
「利吉惡地」原是堆積在海底的泥層,因地殼板塊運動而被推擠出地表。這種地形質地軟弱,易被雨水沖刷,流蝕出無數小土溝,寸草不生,形成與高雄田寮月世界相同的地質風景區。
五節芒、銀合歡、相思樹和車桑子是這兒最常見的優勢植物,它們多半生長在堆積了大量崩塌土石的下層;黃連木和台灣蘆竹則生長在崩移面及雨蝕溝的上方。
因昨天的午後陣雨及稍早的降雨,故今天的惡地飽含著水分,顏色呈現灰黑色;一般為土灰色。
「利吉惡地」園區對面,賣惡地芭樂的商家。據說芭樂口感不錯。
看完「利吉惡地」。回程決定沿著「卑南堤防」往市區前進。
堤防歩道筆直又好走,沿途除了滿是花花草草,還可以看見左側的卑南溪及右側的農田風光。
卑南溪對面的「利吉惡地」。整個惡地的面積,寬約2公里、深1公里。
這兒彷彿是一處世外桃源。沿著堤防步行約半小時,期間只碰到一位慢跑民眾。
由前方的斜坡下卑南堤防。
卑南堤防的盡頭,就是「台東大橋」,今天不過橋,往市區方向走。
*「台東大橋」是在1934年日治時代所設立,當年為吊橋。1965年改為水泥橋,2010年12月改建成目前的鋼箱橋。
沿途經過「台東棒球場」 。
隨後走到台東市的外環道「馬亨亨大道」。「馬亨亨大道」原名為「特二號道路」,2000年改名,是為了紀念阿美族大頭目-馬亨亨。
*馬亨亨(1875-1911)是一位阿美族馬蘭社的頭目,本名郭拉斯,身材碩大,富智慧與道德勇氣,他在位期間和各族群互動良好,解決不少紛爭,平息殺伐,並立下和親盟約。因為聲音宏亮、鏗鏘有力而有了「馬亨亨」的匿稱。
「馬亨亨大道」沿線美麗的風光。50米寬的馬亨亨大道,往西可通到台東火車站、卑南文化公園、棒球村及岩灣技訓所;往東可連接中華路鬧街、中華大橋及東海岸。
途中經過「寶桑中學」。
下了堤防,步行約一個小時,就到達此行的另一個目的地「台東美術館」 。
「台東美術館」是由兩棟建築物所構成;於2007年12月15日舉辦開館首展,正式對外開放營運。
這是一期館舍,主要功能為展示與典藏。委由日本象設計集團設計,建築質樸又不失禪意美感。
二期館舍為台灣建築師作品,設計較為新穎,呈現現代幾何風格,強調鋼鐵與玻璃元素,以多功能為主。
展區內空間不大,今天恰好有插畫展,就買票進入捧場,外縣市民眾為台幣$50。台東人口原本就不多,而一般觀光客在台東也多以戶外活動為主。藝術上的推廣,受限於經費人力,不如都會區來得活絡。但戶外的空間寬闊舒適,不失為台東市民一處戶外休閒的好地方。
回程往火車站方向行走,見到這一處特別的街景。一隻大眼睛,其實是一座候車涼亭;還配上中國的石獅子,讓人覺得很好奇。其實這是台東的榮民醫院,石獅子是醫院外牆的造型。
榮民醫院旁的榮民之家,名為「馬蘭之家」,開放一般民眾也可以去養老或安養,收費比一般民間便宜。如果老了,能來台東養老,也算不錯吧!
「馬蘭之家」正對面,是中台禪寺在台東的分院「普台精舍」。
氣象說台東今天的高溫達31、32度,但處於有山有水的開闊空間,體感溫度大約只有27、28度;間有徐風吹來,加以太陽常躲入雲層內,一點也不覺得炎熱。 下午四點多,陽光穿透雲層,霞光伴著我一路回程,度過了難忘的一天!
這是第一次以坐火車的方式來到台東。台東真的不遠,一日遊也可以很豐富。用走路的方式旅行,反而能更深入了解當地的自然人文和特色。一個人靜靜的倘佯於大自然中,與大自然對話,心也更清靜了。喜歡一個人靜靜的旅行,放空自己,走自己喜歡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