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從朋友口中得知「柴山」下有三座百年石灰窯,本著心動不如行動的超強行動力,今日午後就開車前往。其實這個地方距離住家只有4公里,車程只要10分鐘。

 

 

這段的鼓山路,長久以來是台灣水泥高雄廠所在地,所以附近沒有住家。就算路邊有停車格,收費員都懶得來開單,滿滿的位子隨你停。

 

走入路旁的「鼓山滯洪公園」,這是高雄的新景點,就在柴山山腳下。過去這片山壁腹地屬於台泥用地,在市府與台泥合作下,2017年7月完工啟用,平常供市民休憩運動,汛期大雨來襲時,則為蓄洪池,改善當地淹水問題。這一區地勢較低,強降雨加上柴山逕流水,洩洪不及,經常淹水。為解決水患,由高雄市政府斥資2.4億,台泥提供土地,施作1.1公里明渠河道以及兩座滯洪池。

 

  

(紅磚倉庫)

因為【柴山滯洪池公園】的設立,讓我們有機會一窺百年工業遺址 - 三座石灰窯古蹟、紅磚倉庫、水泥圓庫等廠房殘軀;施工期間還挖到珍貴文化遺產。

 

  

日治時期的紅磚紙袋倉庫與水泥圓庫 。內部還未整修開放參觀,有團體建議成為展示間等,但一切仍是未知數。

 

(百年遺蹟-台泥紅樓倉庫)

台泥廠區可分為壽山山麓的原料開採區、生料製備區、熟料燒成區、水泥研磨區、包裝運送區與廠房辦公區六大區[。原料區還有一些採礦平臺等設施,生料製備區主要殘留生料圓庫槽與廠房結構殘軀,熟料燒成區的主要設施是旋窯,現只餘一座,另外還有熟料圓庫等廠房設施殘留,而水泥研磨區則保有數座水泥磨與輸送管線。包裝輸送區位在鼓山三路旁,現存有日治時期的紅磚紙袋倉庫、水泥圓庫與包裝廠房。

 

  

(水泥圓庫) 

座落高雄柴山山麓的【臺灣水泥高雄廠】是台灣第一座水泥工廠前身是1917年設立的日本「淺野水泥株式會社」。1946年被水泥監理委員會接收,同年5月設立台灣水泥公司後成為其廠房;在1992年11月27日高雄廠因礦權到期,而停止開採壽山的石灰岩,1994年7月時停窯,不再生產水泥。

而在高雄廠礦權到期時,民間團體曾聯合向高雄市政府提出,不可通過台泥將礦區內自有的84公頃(平地32公頃+山坡地52公頃)土地變更為商業區興建遊樂設施的計畫,以恢復山林舊貌。經不斷審議協商,台泥鼓山預拌廠將在今年7月完成搬遷,現階段正由內政部審議。上述開發案若順利完成都更,扣除捐地、道路等公設用地後,台泥預計拿回20公頃。而周邊因鐵路地下化、輕軌第二階段等建設已陸續完成或進行中,完成重畫後將與高雄市美術館、鹽埕舊市區連成一氣,有望成為房市熱區,土地價值水漲船高,將會帶給台泥豐厚的進帳。

 

  

往前走,終於看到今日主要拜訪的石灰窯。 石灰窯為1919年興建完成。原有七座,後有三座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倒塌、有一座則是在民國四十多年時自然倒塌。石灰窯高約12公尺、寬約6公尺。

 

  

這是在滯洪公園所能見到石灰窯最近的位置,因石灰窯下方管制進入。其實想要近距離參觀百年石灰窯,必須由元亨寺後方的山路進去,稍後將接著前往。

 

  

(百年遺跡 - 台泥石灰窯)

台灣第一家水泥公司「淺野水泥株式會社」,在高雄製造水泥的技術,原本採用原石Limestone燒成法,之後產量需求日增,所以改為生灰燒成法,於是在1917年(大正六年)經董事會之決議,編列八萬餘日圓,正式進行製程改良,次年七月,增設石灰窯的工程正式動工,至1919年(大正八年)三月新建完成了七座石灰窯正式竣工(現剩三座),可惜並未改良成功。

 

  

(文化遺址搶救 - 疑似牛稠子文化考古遺址) - 範圍大約就在百年石灰窯下方管制區。

本疑似遺址經遺址委員實地會勘後,研判應是距今約四千七百年至三千五百年的疑似牛稠子文化,其陶器以夾砂和細質的紅陶為主,本工程自104年6月5日發現疑似文化遺址及停工,後續配合文資法全面進行隨行施工監看,針對文化層區域(0K+290~0K+450)進行保留,供文化局進行搶救發掘作業。而攸關本工程的排洪需求,則將B治洪池修改為在槽式滯洪池,並增加臨時出流水路,與疑似遺址搶救劃分保留。

*【牛稠子文化】屬於台灣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中南部史前文化。在史前文化的分類上,又可歸類為「繩紋紅陶文化」或「細繩紋陶文化」。最早是在日治時期,被日本人在台南仁德牛稠子發現,故而命名為牛稠子文化。

 

 

 離開滯洪池公園 ,我們出發前往百年石灰窯的座落地。

 

依照網友提供的資訊,把車子開進元亨寺最裡面的停車場停放。

其實這一帶自己是很熟悉的,大約15年前,習慣在這裡停好車,由元亨寺後方礦區道路爬柴山。一般都是下午出發,通常回到停車場天已黑,往往其他車輛都已散去,整個停車場顯得漆黑荒涼,讓人有不安之感,因為停車場的正對面就是元亨寺的納骨塔。但膽大的我,總是不以為意。直到發生一場車禍,賠償加上修車費花了十來萬元;雖是自己的粗心,但在內心深處,總把責任歸咎於不好的法界,此後就避免來到此處。

 

   

在停車場望向台泥,遠方為滯洪池公園 ,前方為本月即將拆遷完畢的水泥預拌廠。

 

  

道路盡頭有條名為「健康路」的小路,可通往山上。

 

  

循著小路往上走約200公尺,見有叉路。過去都是左走上山,這次要由右邊禁止汽車通行的指示牌進入。

 

  

往前約走五百公尺,可看到上圖右手邊一條不是太明顯的迷你小徑,就由此進入。

 

  

小徑行走約50公尺,看到有往上爬的階梯。不要猶豫,勇敢的爬上去吧!

 

  

哇!這三座百年石灰窯終於在我眼前了。

 

  

只是荒煙漫草,加上建物鋼筋水泥剝落得非常嚴重,讓人有點小小驚慌。

 

 

  

 

殘破建物旁一棵大菩提樹,很是壯觀。

 

 

 

 

站在破落的水泥平台上觀望了一會兒,發覺越過前方的雜草堆,有階梯可進入。

 

  

在石灰窯的位置,望向滯洪池公園 。

 

  

這三座「石灰窯」,是由日治時代的「淺野水泥株式會社」於1919年竣工,主要目的是要生產優質磚頭,支援當時日軍在南洋的戰事。可惜產出的磚頭品質不佳,只運作四年就停產。原有七座,目前僅剩這三座,光復後由台灣水泥一直接管至今。百年來隱身在茂密樹林間,成為吸引人探險的秘境!

而產出的磚頭品質不佳,應與當時日本的環境有關。當年日本為了擴展版圖,到處征戰,弄得國內民生凋蔽,財政困難,因此石灰窯的建造經費有限。無怪乎,總覺得石灰窯雖古色古香,又是美麗的磚紅色,但總覺得有些陽春。因為依照日本人的精神,應該可以蓋得更堅固更完美的。

 

  

在此處可將滯洪池公園一覽無遺。 

 

  

這是入內後,見到的第一座窯。 

 

  

窯內壁盤根錯節的樹根。 

 

  

窯底預估有兩三公尺深。

 

   

窯內上方。 

  

接著來看第二座窯。 

 

  

  第二座窯的窯壁上,不少地方已被植物所佔領。

 

第二座窯內是平整的,沒有深度。可能是百年來已被土石所堆積 。

 

第三座窯, 這是唯一一座有頂蓋的窯

 

  

第三座窯口。

 

  

第三座窯內雖有深度,但與第一座相比就淺多了。

 

 

第二、三窯之間 。

 

  

窯下方的滯洪池公園。 

 

 

通往石灰窯的道路蜿蜒,隱匿於荒野之中、遺跡也沒有特別維護,還不太適合前往。石灰窯雖未列入古蹟,但仍有保存的價值,高雄市政府應該要有更具體的措施來整修和維護。


參觀完石灰窯,原想繼續往山林裡走,但午後這條山路,竟空無一人,最終還是決定打道回府。

因為台泥的拆遷,重現了這些遺址,才能見證百年來水泥產業的發展和變遷。但長久以來的石灰岩開發,不僅造成了山林破壞、環境污染及噪音,更讓這裡的住民深受其害,猶如二等公民,社區發展也停滯不前。如今台泥終於還給居民一座美麗的山林和環境,慢慢也將帶動當地的繁榮和發展。但願繁榮到來後,柴山下的聚落,依舊能保有著屬於它的樸實和無華,不要因開發而走了調!

 

arrow
arrow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