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知道「水雉」,進而想認識牠,應該從兩年前參觀高雄蓮池潭旁的「洲仔濕地公園」時開始。「洲仔濕地」原是水稻和菱角田輪耕的窪地,早年也是水雉的棲息地,然而隨著棲地破壞、農藥毒害及人為獵捕,水雉逐漸消失,甚至瀕臨絕種。2002年由濕地聯盟認養,進行水雉返鄉計劃。在消失了30年之後,2004年11月飛來了3隻水雉,其中的一公一母留下來並於2005年8月孵出四隻小水雉。截至目前為止,「洲仔濕地」每年約可觀察到20隻水雉。而自己則是去年才第一次見到水雉的真面目。
此為高雄市左營區的「洲仔濕地」生態解說中心。
「洲仔濕地」因為佔地只有10公頃,且無其他區外覓食空間,所以能容納水雉的數量也大約為 20隻 。台灣的水雉為「雉尾水雉」每年春夏之際換上繁殖羽自四方到來,在洲仔溼地交尾、築巢、孵蛋、育雛,直到秋天才離開或留下過冬。
久聞官田有個「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可以近距離觀賞更多的水雉生態。終於和父母來了一趟官田尋「鳥」之行。
台灣的水雉族群數量,在90年代期間因棲息地改變而逐漸減少,成為瀕危鳥類,僅能在台南地區菱角田中發現,1989年水雉被公告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當時的全台族群低於50隻。1997年台南縣政府實施「菱農保護水雉巢蛋計畫」,同年水雉經台南縣縣民票選成為「台南縣鳥」,縣市合併後於2014年正式成為「台南市鳥」。在日治時期,也因為「水雉」的稀有和美麗,更被日本人封為「天然紀念物」而加以保護。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內規劃了很棒的賞鳥空間。除了純賞鳥,更多的是賞鳥兼攝影的愛好者。
1980年台灣高鐵規畫的路線正好穿越水雉重要棲地-官田的葫蘆埤。1998年經過四次的審查,同意有條件通過,卽應完成15公頃水雉保育計畫棲地租用。1999年挑選位於葫蘆埤南邊2公里處台糖的隆田農場,並委託由「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與「台灣濕地保護聯盟」成立「水雉搶救委員會」執行整個復育計畫。
進入園區,可以索取解說DM,並留下簽名拜訪資訊。園區的歷史如下,
2000年: 租用臺糖於官田的15公頃土地作為「水雉復育區」。由「台灣濕地聯盟」及「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成立「水雉復育委員會」,執行經營管理。
2007年: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承接「水雉」復育之經營管理工作。並更名為「水雉生態教育園區」,開放園區讓民眾自由參觀,推動水雉生態教育工作。
2008年: 遭受外來種水生植物-粉綠狐尾藻及泰國鱧魚的嚴重危害。
2009年至2011年: 遭遇百餘隻水雉集體中毒死亡,水位調節、颱風影響等難題。
2014年:更名為「台南市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由「台南市野鳥學會」認養經營。但因經費不足,也接受大家的捐款來一起護持。
(濕地教育中心,內有水雉的介紹和解說等)
2010年發生水雉集體死亡事件,死亡導因於誤食摻毒種苗,原來是農民為了降低成本,減少鳥害及鼠害,由插秧改為以摻入農藥的種苗直播,造成水雉間接傷害。每年12月底到隔年1月底是菱角收成後的水稻播種期,也是這幾年水雉中毒死亡的高峰期。2009年底到2011年初,2年共有136隻死於誤食摻毒種苗,第3年則降為5隻。
(由教育中心旁的小徑進入賞鳥區)
2012年台南縣政府先以每分地台幣1000元的補助,讓農民以插秧方式種植而非種子直播的方式,結果成效良好。另外也加強保育區內的水位調節,才解除了水雉大量死亡的危機。
1998年台南縣政府為了鼓勵民眾保育水雉,實施『菱農獎勵辦法』。內容大致如下:凡在菱角田、埤、池塘或其他型態之棲地,於自然狀況下發現水雉幼鳥成功孵化者,經查核,由台南縣政府提供1-2萬元獎勵金(成功孵化二隻雛鳥以下為一萬元,三隻以上為二萬元)。1998年的繁殖季共提報6個巢位,實際撥付4巢6萬元的獎勵金;1999年的繁殖季鑑定了10個巢位。而後每年均有不同的奬勵方式,2017年則如下:
一、本方案預算暫定為新臺幣95萬5,000元整。
二、水雉保育獎勵金核發標準為自然情況下保育水雉繁殖,每巢成功孵化幼鳥1至3隻者,核發獎勵金新臺幣2,000元;每巢成功孵化幼鳥4隻以上者,核發獎勵金新臺幣3,000元。倘若獎勵金總額超出預算時,得依據區公所申請書送達之先後順序核發獎勵金,至獎勵金補助額度用罄止。
另外分享「2008台南縣歷年水雉保育計畫成果分析 」計畫主持人為「翁義聰」的報告。
台南縣境於實施水雉保育獎勵辦法的 10 年間,共核發獎金及查核費用 共新台幣 8,856,000 元。這計畫受獎勵的鳥巢數有 1,181 個,孵出的幼鳥有 2,048 隻 ,平均每孵出 1 隻幼鳥估計為 4,816 元。孵化率為 50.2± 7.0%,幼鳥離巢率為 64.0± 8.9% 。
自 2000 年後的 9 年內,交通部高速鐵路工局、台灣高鐵公司、農業委員會、台南縣政府及 NGO 等單位,共投入新台幣 40,986,000 元的資金於官田水雉復育區。這計畫讓水雉成功的築鳥巢347個,孵出的幼鳥 共有690 隻;平均每孵出 1 隻幼鳥估計為59,400 元,此金額為前者的 12倍。孵化率為 50.7± 7.2%,幼鳥離巢率為 60.7± 19.8%。
原來這項計劃投入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感謝台南市政府及有關單位的用心。
(沿路有4幾處賞鳥亭,動線順暢,環境也規劃得幽靜又舒適)
也為了因應農藥中毒事件,自2010年「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逐步輔導農民不撒毒稻穀、轉以有機方式耕作、並擴大綠色保育生產,成效也逐漸顯著。許多農民已加入有機及友善耕作。
(離開賞鳥亭,沿著自然步道前進)
既然來到園區,就一定要來認識一下為「水雉」奉獻了生命的前園區主任「翁榮炫」。2009年翁榮炫擔任園區調查員,2011年任主任一職。在他認真殷勤的調查下,揭開當地農法改變,造成水雉以及鳥類死亡事件。而為了確保冬季一期稻作農民施藥時,不讓水雉到田裡覓食,翁榮炫幾年來不僅自聘人力,更親自夜宿田區趕鳥。2014年卻不幸病倒而撒手人寰,得年48歲。而他的夫人繼承夫志,為現任的園區主任。夫妻二人為「水雉」保育無怨無悔的付出,真的令人敬佩和感動。
步道盡頭,就是園區工作人員簡單的辦公室,與入囗位於同一區塊。整個步道環繞一圈大約只需半小時,然而卻提供了非常完善的賞鳥環境。因園區15公頃的棲地已經飽和,所以不少水雉在區外的菱角田生活。故推動農民友善耕作,不用農藥,才能讓水雉在內的所有動物永續生存。
雖然同行的父親也愛照相,但這是相機所能捕抓到的最佳畫面了。原本擔心無法分享水雉的美拍給大家。但非常幸運在FB上認識了拍鳥達人「吳素娥小姐」,謝謝素娥無償提供了一系列的作品, 讓大家可以見識到凌波仙子的美姿並了解其生態。而今天的官田也真的沒有讓我們失望,在菱角田裏很容易就見到了水雉美麗的身影,只是「凌波仙子」怕人,所以只能遠觀。
而在這中間還發生一件有趣的烏龍事件!父母和我很驚喜的在附近水田裏看到一大群鳥,特別停下車來拍照。幾乎上百隻鳥,傻傻分不清,以為是成群的凌波仙子(水雉),也太壯觀了吧!回家檢視照片時,被牠們長長的尖啄和又細又長的紅色腳所困惑,原來他們是「高腳鴴」又名「紅腳娘子」。還真是誤會大了,幸虧及時發現,才沒鬧出笑話!以下就開始分享「水雉」的美拍了。
「水雉」美麗的繁殖羽。(照片由吳素娥提供)
水雉在繁殖期,金黃褐白的羽色和長長尾羽,水上姿態輕盈翩翩,而有「凌波仙子」的美稱;又因牠們喜愛活動在有浮葉植物的水澤地區,因而有「葉行者」的稱號。在台灣,水雉因為常棲息在菱角田間,也有人稱之為「菱角鳥」。 台灣的水雉,是全世界八種中唯一具有繁殖羽(夏羽)與非繁殖羽(冬羽)不同形態,也有定期遷移的習性。
雄鳥與雌鳥外型相似,但通常公鳥外型略小, 右邊應為公鳥。(照片由吳素娥提供)
水雉於1865年4月23日為英國博物學家史溫侯先生(Robert Swinhoe) 在高雄所發現,從此水雉正式列入台灣鳥類記錄。在台灣水雉科的鳥類僅有1屬1種,學名為Hydrophasianus chirurgus,英文名稱為Pheasant- tailed Jacana,字意為如同雉雞般擁有長尾羽的水雉科鳥類,又稱「長尾水雉」。
交尾 ,上頭為公鳥。(照片由吳素娥提供)
水雉不僅外型討人喜歡,也是農民的好幫手。牠們最喜歡站在菱葉上搜索獵物,捕食水面上的螺類、蝌蚪和青蛙等,其中不少是阻礙菱角生長的害蟲,因此深受農人歡迎。而為了保護珍稀水雉,政府也輔導農民以不使用農藥化肥的耕作方式,營造水雉的友善棲息地。
(照片由吳素娥提供)
水雉為一妻多夫,在鳥類中為比較少有的現象。四到九月築巢於水生植物葉上,母鳥可下8~10窩蛋,每窩約四顆蛋,蛋為墨綠褐色;由公鳥負責孵化和照顧幼鳥。一年生的菱角在春天發芽,至4、5月菱角的植株長到可以支撐水雉的重量時,水雉才會在此時利用菱角葉築巢繁殖。
(照片由吳素娥提供)
縱使在豔陽下,水雉爸爸還是非常盡職的在孵蛋。當抱卵中的公鳥發覺巢有危險時,常會在附近另築新巢,並用嘴將蛋滾到新的巢中,然而這些干擾卻會導致水雉的孵化率降低。
(照片由吳素娥提供)
4顆蛋已孵化了3隻可愛的小水雉,另一顆蛋可能會慢1-2天,也可能不會孵化(孵化期約25~27天)。水雉是屬於早熟型的鳥類,出生後幾個小時就可以行走。可別看水雉動作優雅,體型嬌小,孵蛋期的水雉爸爸可是很兇悍的。我們已知水雉是一妻多夫制,母鳥下蛋後就離開,另覓對象再下蛋,公鳥則將蛋放進幾片菱角葉聚集成的簡單鳥巢,自己守在巢邊孵蛋;此時只要一有鳥兒靠近,就算對方身形龐大,水雉爸爸仍會發狠猛追,將牠驅逐。
(照片由吳素娥提供)
氣溫降低、下雨或危險來臨時,常常可以見到公水雉將小水雉挾在翅膀下保護。親鳥愛子心切,幾乎會攻擊所有的敵人,但能容許上一巢的亞成鳥偶爾接近雛鳥。
亞成鳥 (照片由吳素娥提供)
幼雛孵化後約二個月至二個半月間,便可以飛行獨立自主,此時可能離開公鳥的領域自行移動到他處,或隨公鳥與其牠的水雉群聚度冬。
冬天的水雉(照片由網路截取)
非繁殖期的水雉, 羽色為土褐色。羽色與亞成鳥相似,差別在頸部的黃色區塊。繁殖季接近末期,不再參與繁殖的水雉,便開始更換身上的羽毛,轉為度冬用的非繁殖羽,為即將到來的寒冬做準備。換羽的過程常會導致水雉約2週無法飛行,若遇到危險則會利用潛水或體色來保謢自己。 冬季菱角收成後﹐可居留的棲地大量減少﹐水雉通常會合群集結於埤塘及少數長年廢棄的魚池中度冬 ,利用共同的防禦以增加存活的可能。小水雉如果有幸度過第一年冬天,第二年的夏天來臨時,便會參與繁殖,但是否會和親鳥產生近親交配的繁殖行為,就不得而知。
這是我們吃的「菱角」,此刻正是產季。特別將它從水裡翻出來,讓大家看看它的廬山真面目。菱角是菱的果實,植株在高溫環境中生長,結果時的溫度卻須降低,因此全台只有嘉義以南、屏東以北的區域適合種植,其中又以台南官田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最多。而菱角中醣類約占86%,食材歸類屬於全穀根莖類食物,可以取代米飯做為主食。
白色部份為菱角的花,菱角的花白白小小的,藏在葉片中,是具有雄蕊和雌蕊的兩性花,花謝了以後會沉入水中結出小菱角。一株幼苗大約會結出6到10個果實,也就是可食用的菱角。
此外,為了響應水雉保育,讓牠們過冬時仍有水田可棲息,官田也有農夫願意放棄傳統一季菱角、一季稻米的耕作方式;而採菱角、茭白筍、水蕹菜、荷花輪作,讓田裡隨時有水;雖然如此一來,少了產量最穩定的稻米,收入也減少,但卻能營造全年合宜的濕地環境,成功將水雉留在官田。不得不為這些農夫們拍拍手了!希望能有更多的菱角田,讓水雉有更廣的棲地,所以鼓勵大家多吃菱角。現在連不怎麼愛吃菱角的我,也特別會去選購食用。
這是整片的菱角田,此次官田行,觀察到許多大小水雉在遠方跳來跳去覓食,若遇有人靠近時,則或飛或跑到另一端繼續覓食。
2017.09.21剛出爐的最新資訊,根據水雉園區主任李文珍的消息,今年繁殖期有39隻雌鳥、71隻雄鳥參與,目前水雉家族新成員有100隻水雉寶寶幼鳥可以自行獨立生活,還有29隻雛鳥正努力成長中、4巢孵蛋中。全台南市今年7月調查水雉繁殖族群增加到857隻,官田地區就占了662隻,水雉族群數量穩定成長,政府民間和農民們的友善對待,真的功不可沒。
而2000 年台南縣施行的「菱農獎勵辦法」及設置「官田水雉復育區」等,使水雉的族群逐年增加。而高雄的「洲仔濕地」成為牠們第一個擴散的地點;後來在嘉義水上、花蓮馬太鞍、台北關渡、高雄及屏東的高屏溪等地,都傳來了水雉繁殖的報導。
而高雄近年來推動「美濃里山」計畫,並在種植面積居全台之冠的野蓮田中,發現有部分珍貴的保育水雉前來度冬,但始終卻不見嬌客移居繁殖。在專業人士建議下種植芡實吸引水雉築巢,終於在今年(2017年)迎來牠們築巢生蛋,7月份也順利孵化了4隻小水雉。另外在高雄的「鳥松濕地」今年也看到水雉了,但鳥松濕地面積太小,水雉隔天就飛走,基本上10公頃以上濕地、埤塘較適合水雉棲息。但濕地復育已見成效。
這是今年10月11號將要發行的水雉郵票。水雉的族群,由2000年的不到50隻,在政府民間和農民的共同努力之下,現在全台已經超過1000隻了。感恩在台灣的每個角落,都有一群人默默的為自己的理念和理想,不斷地堅持和努力,並且不求回報。看著水雉美麗的身影,在菱角田中跳來跳去,除了欣賞讚嘆之外,更多是內心的感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