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觀察的蟲蟲紀錄。
(2017.06.21柴山)
黃球胸叩頭蟲 Hemiops flava Castelnau,1838
叩頭蟲科)體長15.2mm,大型的種類,體背為鮮艷的橙黃色,觸角近基部黃褐色其餘黑色,前胸背板鮮艷,側緣密生橙黃色長毛,下緣具側角,翅鞘黃色或橙黃色披黃色短毛,翅面有6條褐色的縱紋,各縱紋內具不明顯的刻點,翅端漸細,各腳橙黃色,跗節黑色。本屬一種,本種大陸稱黃球胸叩甲,斑型及色彩華麗,在台灣稀有,是一種不會叩頭的叩頭蟲,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棲息低矮草叢,南部山區普遍。
(2017.05.08柴山)
銅翼眥木蜂 Xylocopa tranquebarorum (Swederus, 1787)
(蜜蜂科 / 木蜂屬) 體長 25 - 32 mm,中大型、體色黑色具絨毛,前胸背板具革質狀光澤, 各腳密生黑色長毛,不具花籃構造。單眼明顯隆起,常見於咸豐草花朵覓食,由於體型碩壯採花時會將花朵壓下垂,採蜜的時間都很短暫就飛到另一朵花上採蜜。本屬4種,本種雌蟲唇基黑色,通體黑色,翅膀具紫色光澤;雄蟲胸背板常有不明顯的白色的分布,唇基白色。普遍分布於低海拔山區,屬於獨居性的蜂類,常出現於路邊野花、菜園取食,有時會在竹節上看到牠們鑿洞為巢,具分割巢室,數量多見。本種舊稱藤蜂,俗稱黑蜂、竹蜂、黑竹蜂,依 TaiBNET網站歸類於蜜蜂科、木蜂屬,本屬4種,為臺灣絨木蜂、白領帶木蜂紹德亞種、銅翼眥木蜂、紅胸木蜂。
(2017.07.24柴山)
琉球三線蝶(學名: Neptis hylas luculenta) :
特徵:琉球三線蝶展翅 47 - 55mm,屬於中小型的蛺蝶。雌雄蝶的色斑近同。翅背是深褐色,腹面是黃橙色,並鑲有黑邊的白色帶紋與斑點。卵呈球形,有許多凹點和細毛,淡綠色。成蟲喜歡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活動,經常在矮樹上緩慢滑翔,姿勢很可愛。雄蝶具有領域性。成蟲會在地面吸吮水份,也吸食樹液、果汁和花蜜。幼蟲吃食臺灣葛藤、山馬蝗、朴樹、小槐花等植物葉片。幾乎全年出現,3~10月較多。
(2018.05.01柴山)
黃裳鳳蝶 幼蟲及蛹 Troides aeacus
地區於本島低海拔地區可見,因棲地遭人類開發破壞而數量減少,於1989年公告為第二類保育類「珍貴稀有野生動物」。後因保育有成,數量稍有恢復,2009年改列第三類「其他應保護野生動物」。幼蟲以馬兜鈴科植物為食,一年多世代,成蟲全年可見。
(2018.07.13 柴山)
一點燕蛾 Micronia aculeata Guenée, 1857
(燕蛾科 / 燕蛾屬)中小型,翅面白色,前翅密布橫向的細紋,中央有3條灰紫色的橫帶,後翅斑紋近似前翅,後翅具尾突,內各有一枚黑色圓斑。本種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停棲時展翅,數量稀少。
(2018.07.12 九如四路掌葉蘋蔢樹下)
暗斑大棉紅椿象 Dysdercus (Leptophthalmus) fuscomaculatus Stål, 1863
(椿象科 / 棉紅椿屬) 體長約6.8 mm,體色黃色,複眼紅色,小盾板黃褐色但前緣有黑 色橫帶,膜質翅前緣具一枚黑色斑紋,各腳黑色,前、中足腿節 黑褐色。本屬4種,本種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膜質翅淡灰褐色僅於基部有一枚黑斑,斑型少見,夜晚會趨光。
(2018.07.12柴山牛奶館)
黃斑椿象(卵) Erthesina fullyo
又名黃斑椿、麻皮蝽、黃斑椿象,為蝽科黑蝽屬下的一個種,中小型的樁象,體長約1.5~2.5公分,身體呈灰黑色,散布著黃色斑紋,體內含有臭腺,會發出惡臭。春夏季為繁殖期,常可在樹葉上看到椿象一顆顆排列整齊淡黃綠色的蟲卵。生活環境為平地或低海拔地區。
(2018.07.13柴山)
肉蠅 Sarcophaga sp.
(肉蠅科) 體長 10 - 12 mm,體色灰色,前胸背板有3條黑色的縱帶斑紋,觸角附節為羽毛狀,口器為舐吮式,取食時口吻部會膨脹翻出,利用唾液溶解物質後再舐吸,這種取食的方式最容易造成病菌的傳播。肉蠅是卵胎生的昆蟲,蠅卵在雌體內孵化,再直接生產幼蟲 ,所以打死雌蠅時,幼蟲有時會從腹端爬出來。麗蠅、家蠅與肉蠅偏好腐肉與糞便,但也常見於花叢上賞花吸蜜。
(2018.07.13柴山)
蟬脫殼
根據文獻紀錄,蟬的一生以若蟲時期開始,時間從三年至十七年不等,大都生活在黑暗的土壤裡,以樹根汁液為生食,期間每經過一次脫皮即長大一齡,稱為一齡若蟲,大部份的若蟲至五齡時為終齡若蟲。接著,若蟲爬出土壤尋找羽化的地點,固定在適合的樹幹或枝葉上,多在傍晚以後的時間,從胸背部開始出現裂縫,直到身體全部脫離蟬殼,整個過程就是羽化,即進入成蟬時期。成蟬(雄蟬)終日鳴叫,為了求偶、交配,雌蟬將卵產在樹幹細縫中,達成傳衍下一代的生物任務,而成蟬時期不過只有二至四週之久。待蟬卵孵化後,掉落土壤進入若蟲時期,始為蟬的一個生命週期。
(2018.07.19壽山)
蜈蚣
(2018.07.232柴山)(黑鳳蝶.雌)
(2018.07.31 柴山)(黑鳳蝶.雄)
黑鳳蝶 Papilio protenor amaura


(2018.08.20.龍泉寺前花圃)(玉帶鳳蝶.雄)
(2018.08.20.龍泉寺前花圃)(玉帶鳳蝶.雄)
(2018.08.20.龍泉寺前花圃)(玉帶鳳蝶.雌)
(2018.08.20.龍泉寺前花圃)(玉帶鳳蝶.雌)
(2017.12.27自家陽台金桔樹育成)
(2018.08.24凹子底森林公園)
無尾鳳蝶 Papilio demoleus Linnaeus, 1758
(鳳蝶科) 展翅 70 -80 mm,翅膀黑色具不規則的米白色斑點,下翅肛角處有紅色的斑點,雌雄皆無尾狀突起,此為命名的由來。翅腹面底色白色具黑色斑紋,翅中央有橙褐色的分布,腹部白色,腹背面及側面具黑色的條紋。本屬有21種之多,本種又稱花鳳蝶,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幼蟲以各種柑橘類植物寄主,成蟲常見於花叢中飛舞及吸食花蜜,也會在潮濕的路邊吸水液,是公園裡是常見的蝶類。
(2018.07.28 龍井社區水渠道)
青紋細蟌(母)
(2018.07.28 龍井社區水渠道)
青紋細蟌(公)
(2018.07.28 龍岩冽泉)
澤蛙 Fejervarya limnocharis (Boie, 1834) 【無背中線型】
又稱為田蛙,體長約4-6公分,屬於中型蛙。澤蛙是平地都市常見的蛙類,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強,只要是有水有遮蔽的環境,都有可能見到們的蹤跡。外型特徵上,澤蛙的上下唇有深色縱紋,鼓膜及顳褶明顯;背部有許多長短不一、不規則排列的棒狀膚褶;體色及花紋多變,為青灰色、褐色或深灰色,有時雜有明顯的紅褐色或綠色斑紋;兩眼間有深色V型橫斑,肩部有類似W型斑,有些個體有金色背中線,而背中線寬細不一且常有波折。
(2018.08.20. 柴山)
白粉蝶(Pieris rapae)
也叫「紋白蝶」,是白粉蝶屬下的一種蝴蝶,喜歡吸食花蜜。幼蟲以啃食十字花科蔬菜為食,例如:薺菜、細葉碎米薺、葶藶等野生植物,或是白菜、青江菜、高麗菜、蘿蔔等食用蔬菜。[2]成年蟲體長15-20毫米,頭胸部灰黑色,翅膀灰白略帶青色,有黑斑,幼蟲叫「菜青蟲」(毛蟲),體長28-35毫米,綠色,年生5-8代,幼蟲危害甘藍、青菜、大白菜等蔬菜,食幼片成孔洞,可用噴灑藥劑殺幼蟲,捕捉幼蟲和蛹的辦法防治。
(2018.08.24.凹子底森林公園)
台灣黃蝶 Eurema blanda arsakia (Fruhstorfer),雄蝶
(粉蝶科) 展翅 40 - 49 mm,雄蝶翅膀表面黃色,前翅外緣具黑色斑紋,前後翅腹面具稀疏的黑褐色斑紋 ,雌蝶翅膀表面黑色的區域較寬,顏色較淡,體型較寬大,雌蝶翅腹面有三型,無紋型、斑紋型及黑化型。 幼蟲以豆科之頷垂豆、黃槐、鐵刀木等植物寄主。本屬有6種為台灣黃蝶、荷氏黃蝶、淡色黃粉蝶、江崎黃粉蝶、端黑黃粉蝶、星黃粉蝶,本種又稱亮色黃蝶,體型較荷式黃蝶大,普遍分布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喜歡訪花,飛行緩慢,為常見的種類。
( 2018.08.20. 柴山)
紫斑蝶屬(學名:Euploea)
是斑蝶亞科斑蝶族中的一屬。中型蝴蝶,物種廣泛分布於印度洋的葛摩島至太平洋的斐濟、薩摩亞島及大溪地一帶,主要分布於亞洲及大洋洲之熱帶地區,會遷徙。翅膀褐色,彍緣有白色斑紋,一些有明顯的閃紫藍色。會相互擬態。幼蟲的寄主包括夾竹桃科、蘿藦科和桑科植物。
( 2018.08.20.柴山)
點蜂緣椿象 Riptortus pedestris (Fabricius, 1775) (雄)
(細緣椿象科蜂緣椿屬) 體長 14 - 17 mm,雄蟲體形狹長,前胸背板平斜如梯狀,後緣兩側各具一枚短刺,後腳腿粗大,下方側緣有一列短棘刺,胸側具數枚白色點狀排列,此為命名的由來;雌蟲此處無白斑。本屬有3種,本種成蟲、若蟲寄主豆科植物, 若蟲酷似螞蟻,外觀近似條蜂緣椿但本種腹側緣的白色斑為點狀或無斑點,兩者會混棲,普遍分布為常見的種類。
(2018.08.21.愛河中段)
台灣單帶弄蝶 Borbo cinnara (Wallace, 1866)
(弄蝶科) 展翅20 - 34 mm,翅膀三角型,雄蝶翅膀表面為黑褐色,前翅中、外線有7-9枚白斑圍繞呈橢圓形,後翅面外線有3-4枚不明顯的白色小斑點,後翅腹面黑褐色,有3-5枚白斑排列弧狀,雌雄外觀近似,雌蟲翅型較寬圓。本屬一種,本種又稱禾弄蝶,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幼蟲以五節芒、巴拉草等植物寄主,終齡幼蟲長圓筒狀,頭部淡褐色,體背淡灰綠色,背方有4條白色縱帶,氣門白色,幼蟲吐絲黏合葉片造巢,成蟲全年可見,常見於大花咸豐草、馬櫻丹、繁星花、金露花等植物吸食花蜜,為常見的種類。
(2018.08.24.凹子底森林公園)
沖繩小灰蝶 Zizeeria maha okinawana (Matsumura, 1929)
(小灰蝶科) 展翅 21 - 30 mm,雄蝶翅膀表面水青色,雌蝶翅膀黑褐色,翅腹面皆淡褐色具許多黑色的斑點圍成一圈圈 ,中央有一枚彎曲的橫向細紋,冬型個體斑點會消失,幼蟲食草為黃花酢醬草。本屬有2種,本種又稱藍灰蝶、酢醬灰蝶,本種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成蟲全年可見,常見於市區人行道光線充足處成群聚集訪花吸蜜,尤其喜愛酢醬草,低空飛行,姿態優雅。
(2018.08.24.凹子底森林公園)
鑲邊尖粉蝶(學名:Appias olferna),在台灣也稱八重山粉蝶
本種蝴蝶在琉球列島的八重山地區屬於迷蝶[1],原名不具代表性,而此種類是來自熱帶地區,蝴蝶前翅外緣布有黑邊;個體與季節變化有明顯差異,翅腹面在高溫期(雨季)的時候呈現白色,上面會有明顯的黑褐色線紋;而在低溫期(乾季)的時候則大部分呈現淺褐色,並且黑褐色線紋會減退。雄蝶與雌蝶在低溫期(乾季)外緣黑褐色線紋有差異。本種分布於菲律賓、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尼西部。台灣地區本來不產,1933年始有紀錄,被視為偶產種迷蝶,其後並未再有發現,直到2002年於高雄市小港區再度採集紀錄,之後族群迅速擴大。 目前於台灣中南部平地及低山丘陵地、疏灌草地與都市荒地等環境可發現,且數量頗多。
(2018.09.04 柴山)
蛾
(2018.09.18柴山)
馬卡道澤蟹〈Geothelphusa makatao〉
臺灣特有種的淡水蟹,原先被認為是黃灰澤蟹,後來經鑑定為新種 (Shih & Shy, 2009),牠在澤蟹中體型算是很大型的,而且體色的變化也較大,在壽山,注意觀察的話,可見處處是牠們所挖掘的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