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是台灣的文化古都,除了美食古蹟外,還有豐富的的歷史故事。而【鄭成功】就是貫穿整個台南歷史的靈魂人物,如果沒有當年鄭氏的登陸鹿耳門,台灣的歷史劇本勢必改寫,我們的先祖可能不會來到台灣開墾,也不會有我們生活在台灣這件事情了。

 

   

(以上年表取自維基百科)

翻開【台灣】的歷史,從荷治的1624年開始,其實還不到400年的時間。只知從17世紀開起,台灣中部曾出現一個跨部落原住民族王國,後世稱為的大肚王國,這是臺灣歷史記錄上最早出現的政權。因此台灣可知較為清楚的歷史,應該是從何蘭 - 西班牙 - 明鄭 - 清治 - 日治到民國。

  • 荷蘭時期(1624-1662): 共38年。
  • 西班牙時期(1626-1642): 共16年。
  • 明鄭時期(1662-1683): 共21年。
  • 清治時期(1683-1895): 共212年。
  • 日治時期(1895-1945): 共50年。
  • 戰後時期(1945~ 至今2019): 共74年

 

(延平郡王祠前鄭成功騎馬石像。2008年泉州人贈立,重達二百公噸。)

今天特別來到台南,尋找與鄭氏家族有關的歷史軌跡和故事。在台灣與鄭成功相關的地名、路名甚至故事比比皆是;祭祀鄭成功的廟宇有一百多間,與鄭成功相關的名勝古蹟也有十幾處,各種傳說更是不勝枚舉。今天就以清代奉旨祀典的【延平郡王祠】為主軸,來認識鄭成功這位歷史人物。

首先來知道一下台南的歷史:

  • 西元1613年荷蘭人在此地蓋了座「普羅民遮城」〈又名紅毛城,現赤嵌樓〉,使台南成為最早發展的都市。
  • 西元1661年 (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收復台南,改「普羅民遮城」為「承天府」。
  • 西元1683年 (清康熙二十二年),台灣收歸於清朝的版圖後,改為「台灣府」。
  • 西元1895年(日治時期),設台南縣,又改為「台南府」,從此「台南 」這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泉州贈立鄭成功雕像於台南碑記(2008年)

鄭成功(1624-1662) 原名森,福建南安人。南明隆武帝賜他姓「」,賜名成功」。從此以後,鄭成功的名字就從「鄭森」變成了「朱成功」。因為朱是明朝的國姓,所以百姓稱他為「國姓爺」。隆武政權滅亡之後,永曆帝冊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

「朱」和「成功」,都是隆武帝御賜的。所以鄭成功非常珍視這個賜姓的榮譽,上表時自稱,都是「朱成功」。因此鄭成功這個名字從來就沒有被他本人使用過,但為何之後所有人都叫他「鄭成功」呢? 因為清廷不承認南明政權,當然也不會承認朱這個被賜的姓;但清廷也未用本名鄭森來稱呼他,反而把本來的姓「鄭」和賜名「成功」連起來,變成了「鄭成功」三個字。

鄭成功父親鄭芝龍早年浪跡四海,亦商亦盜。最後不但成為閩南首富,還當上福建總兵。當他居住在日本平戶時,與當地女子田川氏結婚,生下鄭成功。這就是為什麼日本人一直很尊重鄭成功的主因。7歲時鄭成功從日本返回中國,開始接受儒家教育。21歲的那年(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隨之而來的是父親降清,生母受辱自殺的變故。

從明永曆元年(1647年) 到永曆13年(1660年) 這段時間裡,鄭成功在福建一帶組織義軍,連絡反清勢力,與清廷做殊死戰。清人視他為眼中釘,用盡方法,包括逼迫鄭芝龍以親情向他招降。鄭成功基於民族大義,堅予回絕。並且率軍攻打南京。最後卻因戰略失策,不幸敗戰回到福建,開始籌劃攻佔台灣做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永曆15年(1661年)他率領軍隊從台南市安平附近登陸,包圍荷蘭人的基地熱蘭遮城,長達九個月之久.荷蘭人終於在第二年投降,退出台灣. 鄭成功取得台灣後,設立承天府(今台南市)為行政中心。

鄭成功建設台灣,除了設立官署,清查田籍外,還下令屯田,允許官兵圈地成家,並招募大陸沿海居民來台開墾。荷蘭人敗歸後不到半年,鄭成功便於永曆16年5月8日因病逝世,得年39歲。雖然鄭成功在台灣只有短短的十四個月的時間,但子孫三代共統治台灣21年,開創了台灣歷史發展的新紀元。鄭成功1963年6月23日病逝。其子鄭經繼位;鄭經死後,由孫幼鄭克塽繼位,1683年鄭軍水師在澎湖海戰中被【施琅】所率領的清軍水師打敗而投降,明鄭時代結束。當年清廷曾有官員建議康熙放棄台灣,但未受採納,遂於1684年設立【台灣府】,歸福建省管轄。

 

延平郡王祠庭園有多叢【七弦竹】,當年鄭成功妃子董氏因鍾愛此竹,特地從江南移植到台南開元寺;因此來到台南,只要與鄭氏家族有關聯的地方,幾乎都可見到七弦竹。延平郡王祠佔地9400餘坪,庭園修築風格莊嚴典雅,是臺灣少見的「福州式」廟宇建築。

 

庭園的水池名為「成功池」。解說牌上說明,水池是仿金門島狀的噴泉池造景。三百多年前,金門曾經是鄭成功反清復明的起點;當年鄭成功在台南鹿耳門登陸,驅逐荷蘭人,也是從金門料羅彎出發,由此種種顯示出鄭成功和金門的關係密不可分。  

 

這是一張台南延平郡王祠平面圖,為三進雙護龍建築格局。

  • 1. 三進雙護龍建築格局
  • 2.忠肝義膽牌坊
  • 3.正殿鄭成功塑像
  • 4.奉旨建寺誥命箱
  • 5.沈葆楨對聯
  • 6.鄭成功文物館
  • 7.鄭成功石像

 

我們已經介紹過鄭成功石像及庭園,接著就從大門來開始參觀延平郡王祠。【延平郡王祠】的歷史如下;

  • 1662年時: 當地居民便建有一座小廟祭祀延平郡王鄭成功。
  • 清治時期: 因有政治上的顧慮,所以使用【開山王廟】之名來稱呼。
  • 1875年: 沈葆楨來臺後,接受仕紳等人的稟請,清廷准奏建祠,聘請福州師傅建造,而成為一福州風格的建築,改為【明延平郡王祠】
  • 1897年: 日治時期改為【開山神社】,並增建了日式的拜殿與鳥居,但大致建築仍維持原本的福州風格。
  • 1915年: 改建後的開山神社正殿與偏殿仍為中國傳統建築,拜殿則改為日本具有唐風的形制。
  • 1963年: 從原先的福州建築形式,被擅改建為鋼筋水泥的中國北方式建築。所以並未列為古蹟。
  • 2010年: 延平郡王祠(含鄭成功文物館)登錄為歷史建築。

 

進入大門,就見到日本時代留下的石製「鳥居」,鳥居上方有*白崇禧題的「忠肝義膽」四字,並加上國民黨黨徽。被拆掉的最頂端橫樑已挖掘出來,放置於鄭成功文物館東側。*白崇禧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國防部長,也是著名作家白先勇的父親。

 

 門前上的大清光緒元年,補用同知前署武平縣知縣盧紹昌敬獻的【前無古人】匾額。

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接收了台灣,成為台灣的統治者。國民政府或是中國大陸都稱他為「英雄」。對國民政府而言,鄭成功是「反攻大陸」的精神化身;對大陸來說,他是把台灣從夷狄「解放」出來的英雄。 

 

光緒皇帝所頒的【奉旨祀典碑】。

 

門前有一對石獅子 ,底下的基座看得出來歷史久遠。

 

這是站在大門內望外看的景象;除了鳥居,還有遠方的【照壁】與【石爐】。

 

【石爐】是1964年,旅日華僑為紀念延平郡王祠重新修建所贈。

 

進入山門左右兩側,會見到許多名人的木製對聯。

 

另一側的對聯。

 

延平郡王祠正殿。

 

【東廡】內祀有明鄭殉難文武諸臣牌位

 

日本神轎。

 

【西廡】同樣祭祀明鄭殉難文武諸臣牌位

 

延平郡王祠正殿的【鄭成功塑像】,高達2.1公尺;為臺灣當代知名雕塑家楊英風(西元1926年-1997年)根據省立博物館珍藏的畫像,於西元1961年所完成。

 

 

鄭成功塑像栩栩如生,肅穆莊嚴。

 

  

今天很幸運,碰到園區的工作人員,特別介紹了正殿靠門上方的奉旨建祠【誥命箱】。誥命箱是裝聖旨的箱子,目前誥命箱和聖旨跡版,都由臺灣歷史博物館收藏,眼前的是複製品。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沈葆楨奏請將原先開山王廟改建祠為「延平郡王祠」,並列入國家春、秋祀典。當年皇帝批准的建祠聖旨,就裝在金黃色刻有9條金龍,體積65乘48乘34公分的「誥命箱」內。

 

  

門匾上的是聖旨的內容。光緒元年(1875年)正月初十,朝廷准奏,下詔曰前明故藩朱成功,曾於康熙年間,奉旨准在南安地方建祠。該故藩仗節守義,忠烈昭然。遇有水旱,祈禱輒應,尤屬有功臺郡。著照所請,於臺灣府城建立專祠並與追謚,以順輿情。欽此。

 

 

 延平郡王祠內的甘輝將軍祠】。

 

【 甘輝將軍 】鄭成功手下的大將,幾乎參予鄭軍所有的戰役,立下無數戰功。他和萬禮同為鄭成功廟宇常見的陪祀將軍,因為甘輝神像的造型為手中持,台灣民間也以「印官」稱呼他以文官稱之

 

【張萬禮江軍祠】

 

張萬禮,福建漳州人,為鄭成功手下重要將領。1658年隨鄭軍北伐南京,與甘輝同時被清軍俘獲遇害。後成為延平郡王祠陪祀將軍。因造型持劍,故台灣民間稱之為「劍官」。他一般被稱為「萬禮」,而非張萬禮,可能與傳說天地會自稱「萬家兄弟」有關。以武官稱之

 

太妃祠前的庭院內有古梅一株,據說乃鄭成功親自種植。該梅原本長於台灣府衙門的「鴻指園」中,而臺灣府衙門即是明鄭時期的承天府府署,而該梅則是在光緒元年(1875年)時才自鴻指園移植至此。

 

延平郡王後殿與正殿間植有三株梅樹,哪一株才是鄭成功所植的呢? 實難以考證,但這三棵都看不出有超過百年之歷史。

 

  

【太妃祠】供奉鄭成功之母翁太妃田川氏。祀典廟宇的後殿依規矩會設有「聖父母祠(父母廳)」,以表彰神聖之父母,生養教育子女的功勞。但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是降臣,所以只有供奉其母的太妃祠。

 

【寧靖郡王祠】在太妃祠之左,為供奉寧靖王朱術桂與其五妃。

 

右邊【監國祠】為供奉鄭成功長孫鄭克𡒉及其夫人陳氏。

 

參觀完延平郡王祠主體,我們移往戶外,來看看沈葆楨的銅像。沈葆楨應該說是讓鄭成功可以留名青史的重要推手。

 

 

【沈葆楨銅像】沈葆楨(1820-1879年)福建省閩侯縣人,道光年間進士。1874年牡丹社事件、清廷意識到台灣在戰略地位上的重要,派欽差大臣沈葆楨前往台灣負責全權處理,在短短一年任期內,推展各項建設;例如開山撫番、廢止渡台禁令、增設府縣等。

 

【鄭成功文物館】1樓主要陳列展示先民生活相關的史前文物,2樓館藏豐富台南歷史文物,包括鄭成功、沈葆楨的畫像與墨蹟,也有展示當年先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以介紹當時生活起居狀況。

 

文物館內展廳一角。

 

 

文物館前的裝飾大砲。

 

 

站在文物館前看延平郡王祠的相對位置。

 

現置於文物館東側的鳥居構件。

 

   

文物館東側除了鳥居構件,還展示有大天后宮的其他遺構。

 

參觀完延平郡王祠,我們接著拜訪距離延平郡王祠不到一公里的【鄭成功祖廟】。

 

【鄭成功祖廟】位於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36號。

 

大門右邊有鄭成功雕像及牆上簡介。

 

  

【鄭成功祖廟】前的鄭成功母子雕像。鄭成功父親鄭芝龍早年浪跡四海,亦商亦盜。在日本長崎平戶時,與當地女子田川氏結婚,生下鄭成功。鄭成功7歲時從日本返回中國,開始接受儒家教育。

  

【鄭成功祖廟】為奉祀鄭成功的鄭氏家廟,是1663年鄭成功之子鄭經所建之專祠,奉祀其父鄭成功與其母董氏。臺灣納入清版圖後,改稱鄭氏大宗祠,又稱昭格堂。近年易名鄭姓宗祠,後來才又回復正名鄭成功祖廟。

  

    

【鄭成功祖廟】於1985年11月19日公告為臺南市三級古蹟。

 

廟內的黃幹綠線七弦竹,據說是鄭經之母董氏親手所植,由河南臥龍岡移植而來的。

 

  

鄭成功的生平事蹟,讓他在歷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他有中日的血統,為海商、權貴之後;生處亂世動盪的時代,受封延平王,承擔著明朝宗室的維繫存亡,又稱「國姓爺」;在台灣死歿為神,三百多年來民間信仰的香火供祀不斷。他在歷史上的定位,雖歷經滿清、日治、民國、與中國大陸等不同的政權,但皆受到大家的推崇與尊敬。

 

(鄭成功墓址紀念碑)

歷史記載鄭成功死後,葬於台灣縣武定里洲仔尾,即今台南市永康區鹽行里。清康熙三十八年(西元1699年)奉旨歸葬福建南安,因此台灣的墓園遂廢。台南市政府為讓縣民緬懷其勳績,不忘其德澤,特於其墓址立碑,俾供憑弔。  

 

 

鄭氏家族統台灣21年,有一位輔佐大功臣,功不可沒;他就是金庸小說「鹿鼎記」中的「為人不識(陳近南),徒稱英雄也枉然」的陳永華。最後我們就來到紀念陳永華的【永華宮】看看

 

【永華宮】為祭祀廣澤尊王的廟宇,為全台開基的第一座廣澤尊王的廟宇。廟內的廣澤尊王神像,為陳永華於永歷18年從泉洲南安所迎來。1750年廟宇重整完後,為了紀念陳永華的政績,就將廟名改為永華宮,並且配祀陳永華的神像

 

陳永華(1634年-1680年)

陳永華為鄭家麾下的謀將,他輔佐鄭成功、鄭經;從引進磚瓦、曬鹽技術到創建孔廟,貢獻卓著,被譽為明鄭的「臥龍諸葛」;他不僅是軍事家,也是政治家。在金庸小中,他被描寫為力主反清復明,武功高強的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但從歷史紀錄來看,陳永華本人應該不太可能是位武功高強之人,但確實是明鄭時期飽讀詩書的智囊軍師,也是臺灣歷史上有名的文人陳永華夫婦原合葬於赤山堡大潭山(今台南柳營);明鄭王朝滅亡後,清廷將其兩人遺骸遷葬回福建同安,原來的墓碑就此荒廢。1954年台南市政府在發現墓碑的原處,蓋了一座衣冠塚功後人憑弔。

學生時代,最不喜歡歷史。總覺得古人的東西,過去就讓它過去吧!為什麼要花這麼多心思去了解呢?是年長之人喜歡緬懷過去,抑或心態轉變了?現在追求歷史,反而成了我的興趣。因為籍由歷史,可以了解名留千史之人,何以偉大;因為藉由歷史,知道社會的演變,讓我更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歷史對我而言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東西,過去的故事,成為我人生的資糧;錯誤的部分,則引為警惕;偉人的風範,是我學習的榜樣。突然間歷史成了好有趣的東西!

大家從小就知道鄭成功的故事,他是台灣人耳熟能詳的大英雄。但藉由拜訪延平郡王祠,終於將他的一生串連得較為清楚;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必定有其成功的原因。我們成不了偉人,但平凡過日子,成為安定社會的一分子,未嘗不是自己的偉人!

 

arrow
arrow

    Cher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